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士毅 《山西老年》2013,(2):52-52
2013年为农历癸巳年,生肖排列属蛇,又称蛇年。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蛇"字的佳联妙对,蛇年赏蛇联,别有一番情趣。相传,古时有一学者满腹经纶,擅长以谜会友。一日,一好友登门拜访,学者脱口吟出一物谜联让友人猜,联曰:"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此联,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化载体的谜语,构思巧妙。了解英文谜的文化特征,不仅是赏谜与猜谜的前提,而且对英语学习也大有裨益。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揭示其与《圣经》、文学、历史、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苗族人民把浩如烟海、内容广泛、逗人喜爱的谜语,编成形式独特的谜歌,使之成为很有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现在,把它收集整理出来,对弘扬苗族人民优良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苗族谜歌,是一种既具备谜语的“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的艺术特点,又富有诗歌色彩与音乐旋律的民间文学作品。它的格式有两种:一是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或三联为一首;二也是七言一句、三句组成一联,三联或四联为一首。言隐义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  相似文献   

4.
一年元宵佳节,乾隆皇帝同大臣们一起来到翰林院文华殿猜灯谜。步人大厅,只见有一盏灯上写着一副谜联,要求上下联各猜一字。  相似文献   

5.
袁爱新 《老友》2012,(4):57-57
拆字联,是采用离合汉字字体的手法巧妙地编成对联。这种联语有分有合,字面意思亦通顺,读起来颇有味儿。  相似文献   

6.
2006年,农历是丙戌年,生肖排列属狗,俗称“狗年”。狗年说“狗联”,妙趣横生。北宋时,苏轼与佛印和尚是好友,常在一起饮酒、吟诗、作画。有一次两人泛舟河上,谈笑之间,苏轼突然指着岸上笑而不语。佛印和尚顺手看去,只见对岸有只狗正在啃骨头。佛印领会苏轼在挖苦他,不动声色,随印将手中题有苏轼诗的扇子扔到水中。于是,四目相对而笑。原来两人斗趣对谜联,即:“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这副“谜联”分别用了嵌画和谐音双关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含蓄幽默,可见两人属对水平之绝妙高超。  相似文献   

7.
事物谜不仅是谜语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同时也是民间文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事物谜谜面构成上,辞格起着关键作用。以计量研究为依托,弄清辞格在事物谜中的运用情况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探析原因,无论对于指导事物谜创作还是推进民间文艺研究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一个永恒的诱惑──《俄狄浦斯王》新论曾艳兵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弥漫着谜的气氛,洋溢着谜的精神,充满了谜语的结构。戏从谜中开始,又在谜中结束。一个谜语被揭出谜底,而谜底又引出新的谜语。谜中有谜,谜又生谜。而两千多年来千千万万读者对于谜底的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9.
提起“哑”,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不好的,因为在词汇中,带有“哑”的词组大多是贬意的,如哑巴、哑炮、哑巴亏、哑口无言、哑然失笑……的确,生理上的哑是一种不幸,是一种痛苦。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有些特殊的“哑”,却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含有谜味的哑联便是。顾名思义,哑联即不用文字和语言,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支作、手势或借用景物来表示联语奇趣联种。笔者猜过一条灯谜,谜面是“哑联”,要求猜一句成语,谜底便是“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10.
重阳话寿联     
《老友》2014,(10)
正重阳节,也称敬老节。为老人祝寿题赠寿联,以表示美好祝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寿联中,不乏佳联妙对,重阳佳节品之,更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相传,清代文人王文清曾为当地一位百岁老人题赠一副对联:"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独逢。"此联上下句虽没有直接道明"百岁"二字,但联句中却巧妙地含有"百岁"之意。这是因为联语中蕴含了民间的"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两句俗语。  相似文献   

11.
提起“哑”,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不好的,因为在词汇中,带有“哑”的词组大多是贬意的,如哑巴、哑火、哑炮、哑场、哑巴亏、哑口无言、哑然失笑……的确,生理上的哑是一种不幸,是一种痛苦。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有些特殊的“哑”,却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含有谜味的哑联便是。顾名思义,哑联即不用文字和语言,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动作、手势或借用景物来表示联语的奇趣联种。笔者猜过一条灯谜,谜面是“哑联”,要求猜一句成语,谜底便是“无言以对”。在中国民间,有许多哑联趣闻,流传最广的应该是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斗哑联。  相似文献   

12.
印章谜     
印章谜又名篆文谜,它是运用灯谜的巧借、象形、离合、会意、别解等手法创造。印章谜既可欣赏领略篆刻艺术,又得猜谜的乐趣。以下四个印章谜各打一中药名,请读者朋友猜一猜。谜底在本期找。  相似文献   

13.
猜谜既是一种交际活动,又是一种认知活动。从语用角度出发,设谜和猜谜这两个过程正是一种语言交际过程,猜谜者能够成功猜测出谜底是建立在谜语的谜面、谜目与谜底的关联的基础之上。从认知角度出发,猜谜者通过概念整合网络找到谜面、谜目与谜底的关联,从而猜测出谜底。文章以汉语谜语为语料,以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用概念整合网络来解释谜语中的关联,探究谜语猜测的认知机制。研究认为,在猜谜的过程中,猜谜者通过输入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和谜目提示找到谜面、谜目与谜底的隐含关联,再通过整合空间和头脑中的相关知识结构,推导出层创结构,最终猜测出谜底,完成明示推理行为。  相似文献   

14.
林长华 《老友》2012,(4):57-57
一种尚未被收藏界普遍关注的藏品——谜笺,眼下正成为异军突起的收藏新宠。古人把令人费猜的灯谜称作“灯虎”“文虎”,意为灯谜像老虎一样难以打中。谜笺是灯谜的载体,也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印记、艺术的表现。竞猜灯谜有乐趣,收藏谜笺有情趣。小谜笺,大世界。通常一张完整的谜  相似文献   

15.
永远的感激     
张正 《中华魂》2013,(18):8-8
这世上有许多谜,永远无法解开。但其中有些谜,最好让时间的流水把它渐渐蚀去,永远不要解开。许多年前我在南通师专中文系读书时,班上发生的一件事就是一个永远的谜,我们想知道谜底,却又不愿知道谜底。  相似文献   

16.
对民间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运用是《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这种吸收既包含整篇故事结构及主题的类型化,也有作为小说构成成分的碎片化应用。对《聊斋志异》中"碎片化"的民间文化元素,从"民间故事母题"和"民间谣谚谜联"两个方面进行探析,进一步揭示民间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增进研究者对民间文学母题在文化传统影响下流变发展脉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满谜》一书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文革前在北京隆福寺旧书摊上见到的。用满文写成的满族谜书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这是我国民间“谜坛”上的一支奇葩,对于我们研究满族的民间文艺、民俗及语言文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满谜》一书的编辑秆,满谜的分类、特色以及与汉族谜语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满  相似文献   

18.
诗与谜新论     
谜语起源于歌谣.歌谣与诗(包括歌谣谜与诗谜)关系密切,前者促进了后者的产生和发展,后者对前者也有一定影响.诗谜独立于歌谣谜后,除与歌谣谜的共同点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猜谜六讲堂     
《新少年》2011,(9):32-33,25
这堂课,我们来介绍猜谜的借代法。“借代法”是借用比较确切的近似词或近义词,通过联想使它替代谜面上的某个字、词或某句的意思,达到猜中谜底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猜“人名、地名谜”、“生肖谜”、“事物谜”、“时间和朝代名词谜”等。  相似文献   

20.
<正> 弁言写作活动是一个“谜”,创造性思维也是一个“谜”。为了揭开写作的奥秘,写作专家们提出了“写作行为的三级飞跃”、“写作运动的双重系统”等新颖命题①;为了探索创造性思维的真谛,心理学家们先后提出了人类思维“五步骤”、创造过程“四阶段”、思维过程“顿悟”说、“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模式等新理论②。尽管这些探索富有成效,但还不能说这两个“谜”已经完全解开了。我把这两个“谜”连到一起,来谈论文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所谈的对象就成了“谜”中之“谜”了。我无力解开这个“谜”,仅以一隅之见,谈谈自己在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