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雪 《民族论坛》2013,(7X):64-67
解放前,刀在景颇族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源自于它作为生产工具的工具性价值;解放后,景颇族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作为旧有工具文化的景颇族刀文化并没有在社会的变迁中消失,而是发生了功能转变:与直接生产劳动产品、食品、生活用品等实用品相联系的刀的工具性功能逐渐减弱,而它的宗教祭祀功能、心理慰藉功能、身份符号功能、艺术娱乐功能却在不断增强,进而逐渐形成了景颇族特有的刀文化。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刀在景颇族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源自于它作为生产工具的工具性价值;解放后,景颇族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作为旧有工具文化的景颇族刀文化并没有在社会的变迁中消失,而是发生了功能转变:与直接生产劳动产品、食品、生活用品等实用品相联系的刀的工具性功能逐渐减弱,而它的宗教祭祀功能、心理慰藉功能、身份符号功能、艺术娱乐功能却在不断增强,进而逐渐形成了景颇族特有的刀文化。  相似文献   

3.
从原始落后状态走向社会主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三台山生产文化站,是一个崩龙族和景颇族的聚居区。崩龙族和景颇族是居住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两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传说崩龙族就是我国汉代文献里的“哀牢夷”,景颇族在唐代文献中称呼他们为“寻传蛮”。景颇族和崩龙族的共同特点是:都受傣族封建土司的统治,生产极为落后,生活十分贫困。民族内部虽已产生一些阶级剥削因素,但是还保持  相似文献   

4.
在景颇族一年一度的“目瑙纵歌”盛大节日期间,他们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叙述景颇族祖先的。开头一段这样唱道:青藏高原是景颇人发源的地方。这里有九条江分出九座山,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德宏州延绵不绝的群山间,常能看到藏于林中山腰处的栋栋竹舍,其不仅体现出独特的民族建筑工艺,同时也展现了景颇族的民居建筑中蕴含着悠久深刻的历史文化。文章阐述了景颇族的民居的建筑概况,以及蕴含于建筑中的习俗,展示出景颇族的文化传承、精神寄托以及浓厚的民族艺术。通过分析景颇族民居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生态理念,旨在加深对景颇族民居建筑礼仪习俗研究,弘扬景颇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文化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凝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6.
景颇族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盈江、陇川、梁河等县,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以及临沧地区的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人口119209人(1990年统计)。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又称克钦(kachin)。景颇族内部主要分景颇、载瓦、勒期、浪速、波拉等不同  相似文献   

7.
乐安东,他的身份有点特殊,我很难用几个词概括:画家?作曲家?语言学家?抑或榕树根公益项目创始人?更特殊的是,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荷兰人,又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精通景颇族载瓦语(景颇族5种语言之一)的景颇人。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景颇族名字Gebu Gampang,意思是排行老大的快乐男人。  相似文献   

8.
居住模式既是判断族群边界稳定与否的动态指标,也是制约族群边界变迁与否的变量因素。21世纪后盈江县景颇族居住模式的变迁,使传统居住模式失去了其维持族群边界的客观基础,引起了族群边界维持方式的变迁。新环境下景颇族族群边界维持方式的变迁,主要包括族群文化边界的强化和族群社会边界的重塑两方面。在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族群认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决定族群边界能否存在并稳定维持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9.
“阿娃土拉”是景颇族的学生对老师的可敬的称呼——父亲老师。这里面包含着景颇族小学生对老师的无限的敬爱,也包含着老师对景颇族学生的无限关怀。这里的教师对学生们担任的工作,是许多人所从没有听到过的。这个学校,就是潞西县遮放西山弄炳的景颇族小学校。我一来到西山生产文化站,站委书记就说:到了这里,去看看我们的学校吧。我按着书记说的,到西山小学去找何坤校长。何坤校长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人,我到他住的地方时,几个女学生正围着他。何坤用熟练的景颇话和她们谈话。她们谈了好久才走出  相似文献   

10.
论景颇族的支系语言——兼论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的景颇族(国外称Jinghpo或Kachin)语言为对象,研究一下景颇族支系语言的使用特点,目的是为了探讨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民族,社会的因素是怎样影响不同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笛子     
景颇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对景颇族青年男女,他们在劳动中建立了感情,并准备秋收后结婚。一天,姑娘正在地里割谷子,山官路过这里,看上了这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天便派人把姑娘抢走了。山官逼姑娘作他的妻子,姑娘不答  相似文献   

12.
景颇族     
我国的景颇族约有八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五县及怒江州片马地区,少数散居在临沧专区的耿马,思茅专区的澜  相似文献   

13.
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工读学校,是一朵开放在祖国边疆的鲜艳的红花。五年以来,它为景颇族崩龙族培育出了一批既有文化、又会劳动的新人。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战线上,是景颇族和崩龙族第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用劳动和智慧奋力改变着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要把落后的山区建设成为美好的新天地;他们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许多人已经成为巩固集体经济、促进生产发展的得力骨干,许多人已经成为移风易俗的尖兵。  相似文献   

14.
景颇族是我国保留有较多的原始社会残余的少数民族之一。解放前,在经济方面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和旱谷。生产水平较低,但已能提供一定数量剩余产品。手工业、畜牧、采集都只是家庭副业,交换主要发生在民族间,与周围民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在生产关系方面保留着农村公社的特点:土地村社所有和私人占有。已出现个别相当于地主富农的剥削者。奴隶制没有充分分展,即在村社的基础上向领主制和地主经济两种类型发展。在社会政治制度方面保留着山官制的等级制度:官种、百姓和奴隶,但奴隶等级已只有个别家庭奴隶了。同时又受着傣族土司和当地县政的双重统治。在习俗方面,婚烟行一夫一妻制,等级同婚,同姓不婚,姑舅表优先婚配。婚前有恋爱自由,但结婚一般由父母包办,实行买卖婚姻。宗教迷信中万物有灵的观念点主要地位,宗教活动很多,祭司有较高的地位。总的说来,解放前景颇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内外各种条件影响下,发展是跳跃式的,形成了社会经济多种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景颇刀午     
《刀舞》,是一个欢快、热烈的情绪舞。它时而刚健潇洒,时而轻柔秀丽,景颇族人民乐观、勇敢、强悍的特点,在舞蹈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长刀,在景颇族人民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男子,都随身携带着它。长刀,在生产生活上是工具,在狩猎、自卫时是武器,跳起舞来,又是独具一格的道具。所有景颇族的男子,都会刀舞。享有盛名的景颇盛会“木脑总戈”,就既是歌舞盛会,又是刀舞的盛会,那时成千上万的男子汉举刀歌舞,祝贺自己民族的繁荣昌盛……这种民间传统舞蹈,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歌舞团成立不久就搬上了舞台。最近几年,编导和演员们多次深入景颇  相似文献   

16.
景颇族的以物代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南省陇川县是景颇族的主要聚居区,由于交通闭塞,居住分散,文化落后,识字的人少,平时联系,不会写信,故以物代之,颇有趣。以物代信的范围很广,下面列举四个方面: 1.表示思念亲友:以树根寄之。树根:景颇族的载佤语为“省明”,即想念之意。树根之外,再附加芝麻,则表示想念之深了。 2.表示爱慕:如男子爱上姑娘,即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丝、辣椒、再用线精  相似文献   

17.
多民族共享的节日是促进多民族文化交融、增强民族团结感的核心场域之一.目瑙纵歌不仅在建构景颇族内部认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因相关起源叙事与中华射日神话的内在关联,成为促进景颇族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的历史证据和当代资源.目瑙纵歌节日实践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从"山官的"目瑙到"多民族共享的"目瑙的变迁,由片目瑙、布当目瑙、贡然目瑙、空然目瑙、苏目瑙、息目瑙、祝目瑙、祝木立目瑙等多种类型统一为"统肯目瑙".在"统肯目瑙"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景颇族呈现出加强国家认同、凝聚民族精神的祈愿."目瑙纵歌"通过景颇族神话、历史的视觉化表意和仪式化实践,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民族团结和身份归属.  相似文献   

18.
由云南省德宏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德宏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编写、陈德寿主编的《山的脊梁》一书,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德宏州的一件大喜事。德宏5个世居少数民族,已出版了傣族、阿昌族的变迁史,现在又出版了景颇族变迁史。下一步德昂族、傈僳族变迁史也将陆续出版,这就为德宏5个世居少数民族解放50多年来的发展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山的脊梁》一书,共计30余万字,共收集了55位作者的65篇文章,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一气读完,不仅感到这是迄今为止对德宏州境内景颇族解放5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较为全面的反映,而且也是从一个侧面对景颇族的…  相似文献   

19.
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是地震多发地区,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和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半数以上。2011年3月10日,  相似文献   

20.
阿昌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有人口近3万,分布于该州的陇川、梁河两个县3个民族乡。陇川,傣语叫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它的西部与缅甸毗邻,边境线长近51公里,是云南省通向缅甸及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县城所在地章凤镇,是国家二类口岸,正在申报一级口岸。全县17万多人口中,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6%,有一个阿昌族乡。去年7月5日,该县曾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洪涝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为2.1亿元)。与陇川相邻的梁河县位于德宏州东北部,它虽然不属于边境县,但所辖乡镇离国境线最近的只有几十公里,与缅甸的经济往来和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并不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县15.9万多人口,有阿昌族、傣族、德昂族、景颇族、彝族等21个少数民族,其中阿昌族12419人,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30%以上。全国3个阿昌族乡,该县占两个。梁河是国家级贫困县,到200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85元,人均口粮224公斤。今年初春,记者采访这两县三乡之后,心情颇为沉重。虽说是忧喜参半,却终究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