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动荡,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本文基于2005年—2008年10月的数据,通过对危机前后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及市场结构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了其影响机制,并对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认为次贷危机的蔓延将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将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同时也对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首先从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入手,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并探索次贷危机下外汇储备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分析了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购房者预期、政府政策及银行经营理念的影响,接着重点分析了次贷危机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中长期走势的影响,并尝试建立了国内房地产市场需求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内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自2006年春季始,由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席卷了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造成股市剧烈的震荡和下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中国而言,次贷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出口,同时我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不仅如此,美元的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加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从另一方面次贷危机给中国也带来了契机,其带来的资金倒流是外汇储备重新进行全球配置的机遇,也使中美经济软脱钩的实现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次贷危机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与发展机遇,合理实施经济政策,利用次贷危机实现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此次危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次贷"形成的背景、表现出发,分析了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利弊影响,对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发展尽到一些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爆发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席卷了几乎全球的金融市场,我国在对外贸易、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方面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该文叙述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诸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对我国金融改革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会产生一定的传导效应,从而波及到我国与我省。美国次贷危机将对四川省的工业产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导致企业汇率波动风险等;同时,美国次贷危机致使东部经济增速回落从而对四川工业发展产生滞后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四川工业经济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应该围绕“发展大企业、培育大集群、实施大项目、促进大升级”,抓好资金的落实、能源的保障与市场的开拓。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多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暴。深入探讨次贷危机的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搞清次贷危机的有关细节,重构次贷危机发展的历程,对于我们把握次贷危机的未来发展,判断这一危机对中国的可能冲击,特别是对重新思考中国今后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从爆发到席卷全球经济至今已有一年有余。美国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不论美国本土还是全球经济圈都深受其影响。从宏观的角度看,次贷危机是由于房市降温和利率上升导致其资产泡沫在短期内破裂导致的,其影响遍及全球金融行业。本文从次贷行业内部浅析次贷中资金运作方式,泡沫形成原因以及该次危机的影响以及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无疑会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重化工业为主的环渤海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贸出口、资本市场和相关企业效益方面。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次介绍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次贷危机后中国的对策和次贷危机带给中国经济的启示,文章最后小结一下。  相似文献   

12.
次贷危机及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爆发于美国的次贷信用危机使各国投资者损失惨重,银行间信用濒临瓦解,金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爆发的背景、扩散以及内在机理,研究了危机通过利率、外商房地产投资、购房者心理预期、产业政策等因素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运用事件分析法分析了危机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在不同程度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作为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我国经济不可避免的也遭受到美国经济波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本文首先剖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然后就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方媛 《经营管理者》2009,(17):236-236
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此次危机已经演变为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强烈震荡。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保险业遭受的损失主要来自于投资和承保两个方面。在投资方面,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由于采取了激进的投资策略,在次贷支持类债券、信用违约互换和其它衍生品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蒙受了巨额亏损;在承保方面,次贷危机使得董事高管责任和错误遗漏保险、住房按揭保险、债券保险等业务的赔款支出显著增加,许多公司陷入困境。本文将从次贷危机对保险行业产生的影响出发分析我国保险业的改革方向。一、次贷危机对保险业的主要影响1.美国保险业受到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15.
龚朴  黄荣兵 《管理评论》2009,21(2):21-32
为了揭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我国内地股市的冲击大小,本文基于中关股市的联动性,采用时变t—Copula模型测算次贷危机对内地股市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次贷危机加剧了我国内地股票市场的震荡,不过次贷危机对内地股市冲击的程度并不高,而且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内地股市的影响呈阶段性的变化;结果也显示香港股票市场在危机的传染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股市的剧烈震荡易于通过香港股票市场传导至内地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16.
隐Markov链驱动关联性和波动性的传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隐Markov链对波动性和相关性的驱动分析引入DCC多元GARCH,对波动和相关分析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进而考察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在主要证券市场间的传染性。研究发现,高波动高相关机制为联动性提供了一种直接的表述方式,且这一机制在危机期间处于支配地位;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具有传染性,传染期以区间的形式出现,且危机初期的市场在各机制间有较为频繁的转换,不可根据危机事件对样本进行武断地分割;同时,危机的传染在所考察的市场之间具有系统性,应对危机需要各国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另外,有证据显示美国次贷市场在2006年年中已显现出问题,有关国家贻误了深入分析和应对危机的时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了定性分析,给次贷危机下了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首先详细的分析了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接着描述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最后论述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文对MS-DCC和IS-DCC提出改进,构建了Markov独立转换的动态条件相关(MISDCC)分析框架,使其兼具算法估计和传染分析的优越性,进而考察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主要证券市场间的传染效应. 改进模型内生地刻画出了传染的不同区间,避免了将考察期武断地分割为危机前、后的误区. 阐明了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当前开放市场间的传染是系统性的,应对危机需要各国的协调配合. 证据显示美国及其他有关国家贻误了应对次贷危机的时机. 危机期市场中的信息更加复杂,以至于市场在各机制间较为频繁地转换; 市场的条件和无条件相关可以借助机制变量进行更直观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美国基准利率不断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跌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又通过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到信贷市场、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和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传导路径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区间事件分析法——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区间事件分析法研究了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全新的区间事件分析理论框架,将原有的区间时间序列分析理论与事件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数量化”表示事件影响的“区间系数”,并给出了经济解释。实证研究以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A股和H股的动态“区间收益率”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新的“区间”视角分析次贷危机包含的一系列事件对中资银行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银行H股受到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事件影响较A股更大;工商银行H股和A股对次贷危机的反应比较一致。(2)两家银行的H股对次贷危机的反应均开始于新世纪集团事件,均早于A股对次贷危机的反应。(3)贝尔斯登、标准普尔第二次降低次贷资产评级和雷曼兄弟等事件引发了次贷危机的三个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