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孝莲 《现代妇女》2014,(12):95-95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着眼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强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被动地适应,而应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在合作与和谐的氛围中,开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局面。提出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帮助高校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邱燕 《职业时空》2008,4(9):193-193
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事关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本文从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贫困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及在矫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社会、高校、家庭的责任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政策的措施与对策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基层融入指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构是基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从中观层次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对策,其路径选择就是要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四个主要环节——“谁去”、“为什么去”、“去什么岗位”和“去后怎么办”上进行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五大问题即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和性以及自我意识问题。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力图从课程、自我教育、心理咨询和体育运动这四个方面促进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多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不协调和高校教育模式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就业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大学毕业生沦为边缘群体事件频发。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未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90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也就是“90后”的发展问题。因此,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就业社会政策和创业教育制度等相关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干预策略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6月3日至5日,全国首届“大学生研究学术论坛”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干预策略”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这次大会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和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具体承办。来自全国43所高校的近100名学者,围绕“和谐社会与心理健康”的主题,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及自我维护”、“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与发展趋势”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文是会议有关观点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个人化与日本的青少年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青少年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的问题即社会结构、人—社会关系等等本身的问题来看待 ,是人们面对当今青少年问题的新动态不得不开始接受的一个视角 ,也是一些社会科学研究者正在努力作出说明的一种范式。很少有人会否定青少年问题与社会有关。但在很多因果式分析论中 ,“社会”只是些背景性的原因要素 ,人们几乎可以从与个人生活史相关的家庭、学校、同辈团体中为每一个问题青年找到一些问题答案 ,并就问题产生的“社会的原因”作出些说明。但是在经历了自 195 0年代中期以来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对各种各样的“青年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讨论和对…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代青年人从牙牙学语至步入大学校园,期间经历近二十年人生历程所接受教育的成果体现。大学生个体表现的差异,反映出家庭、校园、社会等多重环境氛围下对其个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值得探究。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水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侧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生命源头抓起。  相似文献   

9.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应是全民身心健康的社会,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更应具备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二十多年,但一直没有找到适合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本文从分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通过确立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建构科学的教育内容,建设全员化的教育队伍,打造全方位的教育网络,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期加快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步伐。  相似文献   

10.
胡群英  李丽 《职业时空》2009,5(8):135-136
德育要符合人的本质要求和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高校德育的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对推动现代高校德育发展具有基础意义。从现代社会认知学说和建构学理论出发,现代高校德育实质是一个大学生科学而合理的道德系统不断建构和完善的过程。在建构型高校德育实践中,它遵循“以人为中心”,从“无”到“有”、从“解构”到“建构”的互动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