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珍德 《社科纵横》2007,22(2):111-113
在确立了以党治国的训政体制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进行训政规划。初期训政规划以孙中山革命建设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建设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治权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发展教育及其他社会建设等等。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训政规划适应了建设和发展民国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各项规划内容基本没有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
依法执政的宪政价值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政党制度是宪政理念和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宪政价值。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道路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程序化和法律化,从而推动我国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依法执政是我国宪政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只有依法执政才能实现宪政的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  相似文献   

3.
公法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宪政,在全球公法的视野中可见:从静态角度看,宪玻与行政诉讼两者有共同性的一面,即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交叉的调整领域,也有重合的功能;但又在原则、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的一面,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决定了两者关系互动式发展的可能.从动态角度看,行政诉讼对宪政有积极影响的一面,又有消极影响的一面;宪政对此也是既有积极回应的一面,又有消极回应的一面.而只有促成宪政与行政诉讼的良性互动式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二者相互之间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晨纲 《社科纵横》2008,23(10):56-58
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探索当中,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主要以大跃进和改革开放为事实依据,以解读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秦朝法治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广全 《求是学刊》2001,28(3):65-68
秦朝法治失败的原因既有法治观念上的偏颇也有法治实践中的失误。而封建专制主义的恶性膨胀以及对儒家法文化的摈弃 ,从而未能构建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实践需要的法文化模式 ,则是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宪政与公民权利的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传启 《社科纵横》2006,21(4):84-86
中国现行宪法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宪政文明的价值取向,但仍存在着国家权力至上和过于理想化倾向,从制度的建构和对公民权利的规制上仍存在内容不完善、权利保障机制乏力、宪政理念缺失等。对此,在宪政建设和对公民权利保障过程中必须予以正视,以完善宪政对中国公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近三十年来,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元;目前它仍有不足,宪法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近三十年来,“宪政”概念逐渐为我们所接纳,并期待摆脱“民主政治”的伟人论断的影响;在宪政与民主政治、宪政与专政、宪政与民主人权等方面已展开较深入的研讨;在宪政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宪政、财政立宪等也展开了广泛研究。目前,台湾“宪政改革”已进入研究视野,期待这方面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宪政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公民政治。迄今人类社会经历并继续存在三种主要的政治形态:臣民政治、人民政治和公民(市民)政治,但发展趋势是公民政治。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率先实现了向公民政治的转变,它就可能率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价值。作为以人为本的公民政治,它所蕴涵的民主和法治精神既需要宪政作保障,也是宪政生成、发展和成熟所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古今公民政治的文明成果,逐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  相似文献   

9.
陈海松 《社科纵横》2007,22(3):101-102
依法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实行宪政,在宪政建设中夯实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面对执政方式的转变,党内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行宪政会削弱党的领导,不利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只有澄清认识,形成宪法思维,并在实践中树立宪法的权威,才能真正促进党的依法执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60年的实践,为普遍意义的宪政文明提供了一条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建设新路,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式是近代有识之士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救亡图存而师法西方的产物:从其产生的思想渊源看,既有对西方学理的借鉴,也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支撑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全部宪政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也有三种类型的宪政,即君主立宪的宪政、共和宪政和人民宪政.中国的宪政史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实行过或尝试建立过这三种类型的宪政.中国的百年宪政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宪政通史.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宪政史的发展相对照存在"反常"的现象,这种"反常"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宪政作为人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之后的产物,并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展而逐渐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宪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面貌特征,甚至我们今天熟知的宪政限制政府权力的特征也仅仅是宪政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关注点,将西方宪政简单地等同于限政不符合西方宪政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宪政的初始阶段,中国和日本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制定宪法的任务。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审视以往比较研究中关于在近代宪政道路上日本获得了成功而中国遭遇了失败的论断。事实是通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立宪事业摆脱了跟在日本后面亦步亦趋的状态,走上了新的道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日本的明治立宪虽然比较顺利,但是历史证明它并没有取得真正成功。  相似文献   

15.
杨平 《社科纵横》2004,19(6):26-2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而宪政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因此 ,实行宪政是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将为实行宪政创造基本条件 ,而宪政的发展又为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既是中国宪法理论与实践的焦点和发展目标及方向,又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和重要突破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宪政建设的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与亟待推进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必然联系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是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应该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林丹妮  赖正维 《唐都学刊》2006,22(5):119-122
纳赛尔时代的埃及大约指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至1970年纳赛尔逝世这一阶段的埃及。埃及在纳赛尔领导时期国力比较强大,并以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和领导者自居,展开了与中东地区各阿拉伯国家的一系列交往。在这一时期与埃及有较密切交往的国家主要有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四国,交往的过程既有合作,也包含了冲突。从总体上说,埃及在纳赛尔时代对阿拉伯国家的外交虽然也有一些成果,但挫折和失败更加突出,造成这些挫折与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埃及自身外交指导思想不切实际与政策失当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国际环境给埃及造成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当前我国行政权一权独大的具体国情,宪政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既在于减少和降低政府行政权在国家权力配置中的权重,又在于完善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方法,强化监督机制。公共财政审计是一项重要的法律监督权,它与民主宪政建设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结合我国宪政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公共财政审计的法治功能,在制度与机制的安排上,须建构立法型审计模式,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体制,完善审计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王青林 《求是学刊》2005,32(1):83-87
宪政在其自身建设的同时也践行着它的反腐败功能。其中 ,宪政民主创建反腐之公开环境 ,人权诠释反腐法理 ,法治给予反腐行为最终保障力量 ,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提供反腐前提。宪政的这些内容相互配合 ,构成反腐败的统一实践体系 ,为锻造公正国家和廉洁政府 ,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革峰 《社科纵横》2013,(1):132-135
源于欧美的民主宪政思想是西方列强以其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后逐渐传入的。从那时起,向西方学习,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清末立宪运动即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它是中国百年立宪史的开端,当年有关宪政的思想观念,制度设计和宪政实践,以及知识界对立宪运动付出的种种努力,对今日中国民主宪政建设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