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和学校自身发展等诸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美国竞技体育文化内涵与价值,从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建设与综合管理水平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美国大学竞技体育与学生体质协调发展的相应措施,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古至今,体育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现代学校体育与生活疏离的大背景下,学校忽视了对体育生活化氛围的营造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缺乏对生活化体育的选择,背离了体育对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体育生活化成为了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等需具备现实生活的内涵、形式和价值,将健康教育、终身教育贯穿其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特点有不同的文化表现方式,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从多角度分析不同教育目标下的体育观、教育管理体制影响下的体育文化管理差异、不同文化参与者的传承与发展特征以及体育教师在文化建设中作用,得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该立足实际、不同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应相互借鉴学习成功管理经验,不断创新改革,促进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其独特的特征与功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五个建设原则和四个建设途径。在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实施健康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生活方式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健康教育的需要;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全面强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丰富课外体育生活;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促进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论述了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健身、教育、社会、情感作用。提出通过开展宣传与媒体的导向;体育知识讲座;课外体育活动与各种比赛;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等途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组织,它具有独特的工作体系和价值观体系。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范围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培养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是通过对体育文化、校园文化的选择和重建,在不断构建自身的同时,聚合出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交融的交汇点.它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实现全民健身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一所创办10年的现代化学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从体育硬件设施及装备的完善到连续多年不断引进体育教师,从抓实体育课堂教学到阳光体育学校的创建,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努力寻求学校体育教育的新高度。特别是近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号召,围绕建设特色的阳光体育校园,全面创先创优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全面整合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抓实课堂,建设特色大课间、丰富体育社团等多措并举,有效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启迪学生智慧,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就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特征与引导功能,高层次与创造功能,开放性特征与教育功能,健身特征与科学文化传递功能等方面,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身体和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将产生巨大影响。高校的体育文化应充分发挥并展示自身的特征与功能,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各种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教学就能够发挥其应有的自身效能。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的一种重要大学类型,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研究型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应注重其精神价值、健康价值、审美价值的追求与培育;其建设途径主要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理念,切实加强校园体育人文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示范作用,创建校园体育文化特色等。  相似文献   

12.
体育健康教育是以体育学科的主要特点、内容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是体育和现代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是现代社会对体育提出的客观要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健康教育成为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体育教学应使学生接受健康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学校体育教育应向健康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方向转变,应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全面理解体育健康教育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理念让学校体育的含义一改过去单纯的生物学意义 ,并正以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向着社会学意义广泛的外延 ,使各大学都特别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这样做的深层含义是能搭建更多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染和人格重塑的平台与载体 ,在把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人文意义的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 ,用于具有思想意义的体育教育的同时 ,也通过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参与、享受 ,自觉或自然地接受积极、健康的人文熏染和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4.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结合体育的特征渗透德育,绝对不可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全面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方面.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我们只有结合体育的特点,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从而与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一道,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造就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校园体育文化基本特征,论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及表现形式,揭示了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从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三方面进行的思路,从而表明,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倡导终身体育理念对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体魄,提高国民整体素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水准,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水准,重在发挥体育文化的艺术教育功能和创新教育功能。为此,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一要着力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二要增加群体性体育表演项目,三要增设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性体育竞赛活动。在上述三种措施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加强学生的创新性和艺术性教育,以便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多种育人功能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健康关系到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学生的健康除了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以外还包括道德的健康。采用文献资料和访问法从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竞赛、健康教育课和校内体育健身俱乐部与体育协会、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来研究高校体育与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和谐校园是中国特色的科学民主、健康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教育要素整体优化形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育人氛围,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并符合教育规律构筑的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生态系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撑、思想源泉、行为依据和环境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力度,活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强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人际关系,提升校园制度文化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验法,依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研究高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制下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与作用,提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以及操作方法与手段。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骨架支撑,又需要有活泼的体育活动作为丰满的血肉,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生动活泼、健康向上。  相似文献   

20.
正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魅力学生,让侍岭中心学校成为魅力校园,这是我们的梦想。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我校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习惯养成为重点,以生为本,全力实施魅力教育。什么是魅力教育?我们认为,魅力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把"责任、赏识、感恩、健康、个性"等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回归原点的本真教育。两年来,"魅力教育"成效凸显,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平安校园"、"宿迁市和谐校园"、"宿迁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宿豫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