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抒情性小说(《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伤逝》有其特殊性。不仅因为它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也在于它是一个最容易引起歧解甚至对立性解读的文本。这与读者对它的表述方式——“第一人称独白”,对小说之“抒情性”的不同理解相关。文章从“独白”与“叙述”、“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以及抒情内在的悖论等问题入手,试图呈现《伤逝》抒情的复杂面向和抒情主体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2.
对于《伤逝》中的爱情悲剧,历来大多从外部环境找原因,特别是经济原因。若究其根源,还应从人性的角度去找原因。其实在鲁迅看来,《伤逝》爱情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主人公对爱情持有太浪漫太理想的期待,更在于涓生作为男性的自私,在于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在于从古至今不变的这种自私的人性。鲁迅通过《伤逝》,向人们展示了那种被普遍歌颂的理想爱情的虚无与不切实际,揭示了追求自由与爱情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伤逝》自问世以来,研究家们不仅对它的时代意义和人物形象等作了深入的研究,连“伤逝”这一标题的含义也都作了阐释。就我所看到的材料来看,几乎一致认为:所谓“伤逝”,就是伤痛地追念已经过去的人或事。如果从字面上看去,这种解释当然不错;但它将作为《伤逝》标题的“伤逝”也这样解释我却不敢苟同。第一,小说确实记叙了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但作者的用意只是让涓生和读者一味地沉溺于“伤痛地追念”中吗?第二,假如仅仅是追念往事,能反映涓生向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本文通过对《伤逝》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爱情观的分析,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指引方向。《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通过对《伤逝》这部小说的分析,认为鲁迅的爱情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个性解放是爱情成长的思想基础;社会解放是爱情成长的社会基础;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相似文献   

5.
圆形结构,是使《伤逝》作为一篇精美圆熟的艺术作品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圆形结构,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伤逝》的深刻思想意义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伤逝》的情痛之真、语言之美、灵魂之善,使作品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悲剧意味.《伤逝》的悲剧之美,不仅因为有真诚的悔恨、沉重的怀念、凄凉的悲楚、无奈的分离,更因为有泪水的挥洒,爱人的逝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远离。鲁迅在《伤逝》中,以追忆的形式,倾诉了无尽的悔恨和愧疚,抒发了高洁与美好无可奈何逝去的悲痛。《伤逝》以忏悔开场,以忏悔结束,让我们在至情的刺痛中泪流满面,让我们在感伤之余,去思考生活、领悟人生。小说着力描写的不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是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7.
《伤逝》虽然普遍被视为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但真正从本体意义上的"爱"的角度来讨论的却几乎没有。《伤逝》表面上以一对现代男女的爱情故事为框架,却不止于男女间的"爱情"探讨,它最终面对的是超越性和救赎性的"爱"之缺失这一终极性难题,凸显出鲁迅文学中隐含的"宗教性"维度。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向来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抒情诗般的格调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读者的喜爱。周作人曾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很难懂”,是“鲁迅作品中最是难解的一篇”,他解释说,“《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其实,《伤逝》并不难懂,也不是鲁迅作品中最难解的一篇。只是周作人作为“兄弟恩情断绝”的一方,站在他的角度来解释鲁迅作品而别有会心,或别具用心。这种解释是不符合小说的实际描写的。与周作人仅从一己的经历、体会或企图出发狭隘…  相似文献   

9.
《伤逝》一直是鲁迅研究学界探讨鲁迅妇女观的重要范本。如果能够超越现有的从“小说者说”出发的研究方法,正视其存在的叙事破绽及意图悖谬之谜,将其置放于从古典到现代版的“私奔”模式中,并与现代新女性奋斗实迹互为参照,便可解读出它所蕴含的中国现代男性文化精英的性政治观、话语类型、两性关系与女性解放进程的真实形态。由此,使《伤逝》将显示出远不止于现有研究层面、限度、价值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伤逝》以其艺术的独特性、思想的现代性、内容的曲折晦涩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研究者大多关注"青年爱情小说"这个文本线索,而对周作人"伤悼兄弟之情逝去"的说法视而不见。透过《伤逝》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描写,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动因可以看出,《伤逝》其实是作者在男女情爱的表象之下,以自身的重大创伤经验为机核、以兄弟相处经历做骨干的"伤悼兄弟之情逝去"之作。  相似文献   

11.
许浑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杰出之"铮铮者",也是山林隐逸诗人的突出代表,在他诗集中,充满了感伤世路的凄苦悲凉声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备受艰辛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四苦"之说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其深契佛理,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结合时代、社会及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对其诗中的生、老、病、死"四苦"之叹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欧美文学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始终是它们的一个表征。不论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情画卷。在他们的笔下,“人类之悲”惊世骇俗,而且“魔鬼”悲,“上帝”悲;懒汉悲,硬汉还悲。从这些充满意味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离骚》为文本,以《山海经》神话为主要依据,试图从政治理想、生死观念、文化取向三个方面,探寻屈原以宗族之恋为主的独特的精神境界、文化体系及其重要的思想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火鲤鱼》一书源于我对故乡渔鼓庙的深刻记忆,正是乡人的悲欢离合触动了我创作的心弦,催生了这部以人间苦难为主题的小说。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中涉及欢宴游赏之乐的宴乐诗呈现悲美的风格特征,即使是安史之乱之前本该极尽欢娱之作亦是如此。究其原因,汉代以来宴饮音乐的"尚悲"审美传统使审美客体——宴乐本身即具有悲的特质。忧患意识使杜甫察觉社会繁荣背后的危机:百姓不堪重负;科举制度名存实亡;奸臣把持朝政,从而使审美主体——杜甫具有悲的心理结构。"悲"是杜甫与宴乐发生共鸣的契合点,由此而形成杜甫宴乐诗的悲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丁玲的小说在激越、昂扬之下,还始终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绪。具体表现为:找不到归宿的绝望与感伤;“革命”与“恋爱”冲突中的困惑与忧思;暴力高压下的凄苦与悲凉;政治语境下的愤懑与委屈。其小说的忧伤色调显示了丁玲创作的情感化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佛教善恶的超越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对于善恶的判定,首先是立足于缘起理论的,从现象层面以果报的苦乐来反证行为本身的善恶。在小乘佛教看来,因果的善恶、苦乐都超不出对于个体自我的妄执,因此超不出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只有破除个体我执才能出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进一步认为,以生死为胜义恶、以涅槃为胜义善,仍然是一种妄执,必须立足于人我、法我二空,以体用、性相不二的理论破斥,最终才能达到对善恶的彻底超越。  相似文献   

18.
北宋词人秦观的词风格柔婉感伤,而在诸词中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他那些带有"愁"字的词,这些"愁"词按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般意义之愁、恋情之愁和迁谪之愁。总体上看,这些词风格接近,大都低迷感伤、凄婉柔弱,但感情强度和艺术影响力却大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青玉案》是北宋词家贺铸的代表作,词中体现了愁之广、愁之密。其所写之愁包括仕优而不能仕之愁、望美人不至之愁、悼亡妻之愁、暮春之愁。这四愁是作者心境的表达,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悲哀是庐隐及其艺术的主要的情感特征。本文考察了庐隐的悲哀的具体内涵,认为庐隐的悲哀既是其个人的悲哀,又是时代的悲哀,更是其作为一名时代女性生存体验的悲哀。庐隐的悲哀既成就了庐隐,又制约了庐隐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