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陆莲枝 《社科纵横》2010,(2):103-104
《布洛陀》和《贝奥武甫》分别是中国壮族和英国的民族史诗,有其独特的艺术轨迹和审美特点,是中国壮族和英国人民艺术思维和传统审美的典范。从修辞、意象和格局的审美特色来看,《布洛陀》反映了壮族的柔性、积极和集体的思维倾向,《贝奥武甫》反映了英民族的刚性、消极和注重个体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2.
西部升起的“太阳”——论中国西部电影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何春耕 《唐都学刊》2003,19(1):80-84
从《人生》、《黄土地》、《老井》到《美丽的大脚》等以反映西部地域文化特征为主的中国西部电影,在它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审美视角形成了鲜明的特征:从20世纪的80年代侧重于道德评判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到21世纪初转向对平民情怀的关注,体现了文化重负下的多维融会的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深度;而它向观众展示的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富于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的西北风土人情的文化长卷,以及复杂的人物性格,富有感染力的综合艺术手法,构成了西部电影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的国产西部片概念出发,就国产西部片与美国西部片、中国地理上的西部进行辨析,梳理我国西部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界已有界定进行了批判性考察;立足当下国产西部片发展的阶段,概括出现阶段的西部片概念,并对其向类型化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孙蕾 《唐都学刊》2003,19(2):84-86
中国西部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电影西部片的诞生与发展圣地。致力于中国西部片开拓与发展的电影人前赴后继 ,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努力 ,已经创造了中国西部片自然与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曹小晶 《唐都学刊》2003,19(4):68-71
"中国西部电影"的称呼是对美国西部片的借用,但在其具体的审美蕴涵上却是完全中国化的,它具有-种"历史寓言"的美学本质,富于历史的厚重、沧桑感和精英意识的主观表现性.  相似文献   

6.
钟惦棐西部电影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阿利 《唐都学刊》2004,20(1):55-58
198 4年钟惦 非木 先生在西影率先提出拍摄中国“西部片”的号召 ,迄今已历 2 0周年。西部电影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是与当年特定的艺术语境密不可分的。西部电影创作由兴起直至辉煌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有力地印证了该理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同时 ,钟先生的西部电影理论对于今天繁荣和发展“新西部电影” ,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黄河东流去》是著名作家李準创作的、围绕黄河进行叙事的长篇小说。作品重现了中原地区的黄河儿女遭受苦难,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故事,也表现了他们坚韧不拔、与命运斗争到底的精神。《黄河东流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作者在文化创作领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还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的审美水平。本文从不同角度对《黄河东流去》的创作特色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易传》对中国美学思想具有决定意义的四方面内容:首先《易传》肯定了天地万物具有美的特性,从而默契天真、冥周物理成了审美的出发点。其次,以变易思想为指导,在艺术上强调神思、神妙、神奇的境界。第三,《周易》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旨。第四,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的审美评价,显然来自立象以尽意,来自易象的其志远,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易道深奥几微的特点。作者认为《易传》丰富了《易经》的审美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坚实基石。  相似文献   

9.
弗里契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代表。他的。艺术社会学。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艺术现象作了一次最深入、最系统的开拓性研究,力求在艺术与社会之间寻找合乎规律性的关系,由于材料翔实,观点新颖、而广有影响。但弗里契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理解上的偏颇和艺术研究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完全抹煞了意识形态、艺术主体和审美形式的巨大能动作用,致使他和他的《艺术社会学》曾在本世纪30年代作为“庸俗社会学”的重要代表而遭到彻底的批判与否定。今天有必要对《艺术社会学》的功过得失作科学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0.
《薄伽梵歌》和《摩奴法论》中的哲学思想邱紫华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艺术的方式展示了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风情画面,表达了人生理想和追求,宣扬他们的宗教、伦理、人生哲理、艺术审美的基本观念。史诗既是对古代传统的继承和延续;又是对古代传统的总结和...  相似文献   

11.
西部电影之于中国电影,已经有20多个年头,遗憾在于在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过后,虽然每年都有新片子面世,但与最初人们对它的期待和反响相比,西部电影似乎已经淡出了电影观众的视线。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启蒙到狂欢、从"影以载道"到"能指的狂欢"这样一个过程,商业元素和商业意识的缺乏是导致其衰落的要因,那么重塑之路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Researchers have examined the social meaning of political cinema;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places film into its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Therefore, I examine the timing of the production and release of presidential cinema. Methods. The data are comprised of major motion picture releases from the years 1953–2004 that include a U.S. president as a character. Regression analysis is used to determine how the temporal release of movies featuring a president corresponds to social realities. Results. I find that the release of presidential cinema is correlated with the party that controls the actual White House and with the number of consecutive terms that the same party has been in the White House. More films with presidents are released during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s than during Republican administrations and more films with presidents are released during first rather than second terms. This appears more acute during presidential election years. The stat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ffects the release of presidential cinema as well. Strong economies lead to the release of more films with presidents. Conclusions. This suggests that popular film content is affected not only by filmmaker whim and creativity, but also by measurabl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Future studies investigating film content should account for how national trends affect popular entertainment.  相似文献   

13.
李娜  钟文娜 《社会工作》2012,(12):65-67
西方高校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与中国社会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直接运用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高校开展工作存在诸多难题。中国传统价值观与高校社会工作基本理念具有相似性,正确地运用传统价值观有利于促进高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翟学伟 《社会》2016,36(5):1-35
“伦”字及其含义究竟属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还是社会构成方式,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占有什么地位,存有许多重要而未尽的讨论空间。作者首先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重要思想家及社会学家的见解,尤其是他们对“五伦”的认识,以此廓清“伦”的社会学含义。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接着通过与西方社会学中关于自我、角色、社会网络、社会分层及不平等等方面的比较与对话,提出了“伦”自身所包含的意义、公理、相关定理及其现实社会运行与变异。对“伦”之社会学含义的层层解读,有助于明晰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相应的运行方式及其机制,并形成一种解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以来,备受西方政治家、军事家所推崇的马汉海权战略思想,是建立在以海外贸易和海上力量相互结合为特征的“地中海模式”基础之上的.这种“剑与火”的海权战略一直影响着欧、美洲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国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权意识或海洋意识,是一种与西方海权思想迥然不同的“郑和模式”.这种模式的“文明海权”是建立在不以侵占他国领土和权益的友好交往,以传播中华文明和追求国际和平秩序为价值目标基础之上的.故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是中国海权战略思维嬗变的历史回应,也是中国现代海权之嚆矢,而且应成为世界现代海权构建中的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孟庆波 《阅江学刊》2013,(4):60-65,10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占有显要位置。孝及总其大成的《孝经》一直是美国汉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1996年,戴梅可发表《汉代中国的儒孝和个人主义》,从中国文化内部出发,提出儒孝地位的上升、涵盖面的扩大最终导致汉代政权的衰落;1998年,侯思孟发表《孝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孝,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孝在中国早期历史(商至两汉)中的演变,力图就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海外汉学的学科背景、问题意识、理论手段等,完完全全是西方的。研究海外汉学应当从西方学术文化的内部出发,对比比较文化的研究理路,审视海外汉学在外国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对西方学术史进行"外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蔡郁婉 《阅江学刊》2013,(1):113-118
彼特·格林纳威的电影充满了先锋色彩,《枕边书》秉承了他的一贯作风,不仅在拍摄手法上表现出颠覆传统的意图,在主题上也流露出挑战主流电影的男权话语模式的意图。但格林纳威在对这一话语模式进行颠覆的同时,却无意中落入了与之合谋的陷阱。《枕边书》中母亲经验的缺乏、女性自我抵制的遗失、视觉上对身体进行暴力切割,使影片有与男权话语合谋的嫌疑。  相似文献   

18.
否定与批判“言志”诗学,曾是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但从五四新文学开始,“言志”诗学不仅没有被剔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范畴,相反,却借助于西方话语得到合理的传承。“言”救亡图存的启蒙之“志”,与“抒”忧国忧民的个人之“情”,中国现代文学都未摆脱“志”者“大情”、“情”者“小志”的传统思维,具体表现在:主“思”派提倡文学创作的功利意识,进而以“志”代“情”回归“道”统;主“情”派则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情实感,进而以“情”传“志”,回归“道”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与实践,虽然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西化”色彩,但其重新“释道”与巧妙“言志”的本质特征,恰恰表明了它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后走向了“西方”。  相似文献   

19.
曾耀农 《唐都学刊》2005,21(4):100-103
后现代主义影视的主体与文本中,表现出边缘化倾向,主体被消解分割呈“物化”、平面感与零散化状态,具有话语膨胀和语言游戏的特征。就中国新时期电影而言,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逐渐崛起和发展,也就是传统叙事手法的消解,追求作品的哲理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可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