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社会政治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所组成。它既是一个政党和政治家思想和施政纲领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时,又成为推动政党和政治家思想和施政纲领变迁的外在动力。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民生思想和施政纲领之逻辑,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生态环境之中,并随着我国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而嬗变。这一嬗变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同时又具有时代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博大精深,是其在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环境理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积极总结和弘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营造高校内部“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高校内部"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态环境是把"以人为本"思想内化于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和具体实践.本文联系高校实际,提出了建立高校内部社会生态环境,完善"以人为本"办学体制、机制等具有可操作性的观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是社会生态环境各系统在维护社会均衡发展基础上的必然耦合。当前超大规模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同性质的文化融合,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必然促使中国政治制度的适应性变化,并要求制度变迁应该及时有效地做出理论上的回应以指导实践。和谐社会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社会生态环境变迁背景下的理论总结和价值目标,是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性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必中节"这些和谐思想,仍是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宝库。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系统是指将一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关系及结构的总和,并将其进一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生态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微观生态环境下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走势,在中观生态环境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衔接,在宏观生态环境下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学习型社会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型社会思想自1960年代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并且已经从理论形态走向了实践.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主要包括关注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关注知识技能更新的思想以及关注社会道德和价值重建的思想.学习型社会思想内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必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在素质教育日趋受到重视的今天,在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背景下,本文阐述了建设现代人性素质科学的必要性。认为用这一科学思想教育年轻一代。不但能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而且也能促进解决全球化冲击下人类文明共存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考察它的植根基础;究竟有哪些生态环境因素深刻地制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特质,通过分析认为:影响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整体上说,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国际条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契约缺失下网络环境存在理性认知失真、文明失序、信息传播泛滥、安全缺乏保障、网络综合症多发等问题。网络生态环境具备社会契约的总体性、规则性、秩序性、公共性等特征,因此,用社会契约思想重构网络生态环境可以深化对网络生态环境的理性认知,提升网络生态环境的文明程度,治理信息泛滥,规范网络安全,医治网络综合症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创新性表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统一为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明形态的演化与生态文明的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状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向新文明形态嬗变的关节点。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应当深刻反思以往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负面效果,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到何等程度,人类自身永远只能是大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在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人类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它反映了人民的心愿,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它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叉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全球化格局的当今时代,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生态意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通过环境教育,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对于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生态问题。在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澄明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种主流思想,它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道路、制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到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创造着世界经济奇迹。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明显地感觉到生态环境对三个文明建设的制约,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就无法构建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把生态文明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一序列,已经是大势所趋。"四个文明"缺一不可,只有"四个文明"建设好了,才能平稳地支撑起和谐社会的大厦。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是通过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更好地探索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在内涵上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创建生态文明村正是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探索,也是农村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是建设社会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