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鼎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有人著文说:十九世纪末浪漫主义“又复活了”,“现代派文艺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很容易使人误认为:这两者有着内在联系,是本质相似相同的东西,要则都提倡,要则全扬弃。其实,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讲,现代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只是表面相似而乃本质对立的。在反映生活的原则上分道扬镳创作方法质的规定性分反映生活的原则、方式、手法三个层次。在反映生活的原则上,积极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要求作家着重表现精神生活,并以此来反映物质生活;而现代主义则一意开掘主观世界。双方虽有“形似”之处,但各自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和开掘,在系统、层次、性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因而貌似同路,实则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2.
王明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一杂文,这是伟大的艺术家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学遗产。鲁迅杂文既然是文艺作品,它必然也可以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在我们论述鲁迅杂文的浪漫主义之前,我们不妨重温一下,1935年5月鲁迅发表的《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一文。在这篇著名的序文里,鲁迅批评了那种把杂文看做是“作者的堕落的表现”的错误观点,指出:“杂文这种东西”,“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最后,他认为,杂文不但“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鲁迅特別强调:“能移人情,对不起得很,就不免要扰乱你们的文苑,至少,是将不是东西之流唾向杂文的许多唾沫,一脚就踏得无踪无影了,只剩下一张满是油汗兼雪花膏的嘴脸。”事实正是如此,鲁迅杂文因为具有“移人情”的文学属性,所以,它固然以理智去启发读者,却往往又做到了以 相似文献
3.
王延海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屈原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和本质,指出审美主体(诗人自己)的强烈抒情、诗人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个性的显现是其主要特征。审美容体的神奇性,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也是其重要特征。作者肯定了屈原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积极意义,并指出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江柱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即将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湘潭大学、衡阳师专、武汉大学、湖北教育学院、江汉大学等院校的一些教师协作编写。这里发表的是该书的绪论。 相似文献
5.
张海霞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
被誉为美国诗歌之父的菲利普·弗瑞诺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既有古典主义诗歌的特点,又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从他的自然诗,描写死亡的诗和赞美印第安人的诗三个方面分析了弗瑞诺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元素,从而得出结论,菲利普·弗瑞诺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的先河,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元索对后来的作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均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森鸥外(1862——1922),本名林太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就创作地位而言,人们习惯于把他同夏目漱石并称。鸥外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翻译、小说、评论、剧作等),他的创作实绩是极其可观的(他是军医,历任军、政要职,但作品数量却丝毫不亚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位作家),他在小说创作、创作理论、剧作等领域里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鸥外的作品被选进日本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在日本,鸥外作品的研究工作非常活跃,研究专著不下数百部,成为一门多种类的“鸥外学”。 相似文献
7.
李燕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如果把茅盾早期文艺思想仅仅归结为倡导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或仅仅看到他所受的自然主义的影响,是不全面的。茅盾晚年曾回顾自己跨上文坛之后最早形成的文艺观,其中就有提倡新浪漫主义的主张。他认为新浪漫主义也“显然强烈地影响了我以后的文学活动”。因此,正确评价茅盾提倡新浪漫主义的主张和这一主张对他的文学活动的影响,是值得重视并作一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朱则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4)
<正> 清初的遗民诗界,闪烁着无数璀灿的群星。在这个诗人群中,有不少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显示出鲜明的特色。浪漫主义诗人屈大均,就是这样的一位佼佼者。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初名邵龙,又作绍隆,字介子,一字骚余 相似文献
9.
杨青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111-116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继承我国优秀的浪漫主义传统,以远大的革命理想为主导,凭其广博胸襟、豪迈气概和宏伟构思,雄铸伟词,谱就伟大史诗。 相似文献
10.
孙党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郭沫若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代表。本文在较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着重从郭沫若所提出的“艺术是我的表现”、文艺是“天才的自然流露”“没有所谓目的”、形式上应该“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复杂内涵和特色,并揭示了郭氏浪漫主义文学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文学的茂密丛林中,莎士比亚无疑是一棵参天巨木.他对东西方戏剧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作为一位人文主义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多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很少有人论及其作品风格中显现的浪漫主义因素.从莎氏的代表作品及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当时的文化潮流出发,来研究一下莎士比亚作品的浪漫风格,进而揭示出其作品思想的深层意义,是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关昕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7-30
迟子建小说蕴含着一种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寻找心灵的憩困、构筑幻想的迷宫、燃烧生命的激情、超越自我的苦难等几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迟子建浪漫化写作的精神追求与创作旨向。结合作家本人内在的浪漫主义情怀,本文深入发掘她的小说与众不同的“精神上的浪漫”。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论文学革命时期的浪漫主义理论朱丕智在创作方法和审美形态的意义上,我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其源头可追溯到中国悠悠文学长河的最早发祥地。当然,这种以现代文学理论为视点的历史回顾,只能表示我们对古典文学理论的一种重新认识、建构。即使理论家们可以... 相似文献
14.
孙党伯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6)
郭沫若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代表。本文在较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着重从郭沫若所提出的“艺术是我的表现”、文艺是“天才的自然流露”“没有所谓目的”、形式上应该“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复杂内涵和特色,并揭示了郭氏浪漫主义文学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吴周文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
一作为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鲁迅,在创作《野草》的同一时期,写出杂文集《坟》的后半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和小说集《彷徨》等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而《野草》却以殊异的创作方法和殊异的风格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野草》如放到鲁迅一生的全部创作中加以考察,它的风格也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任何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出现这种奇异的现象,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从创作方法来看,因为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把茅盾早期文艺思想仅仅归结为倡导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或仅仅看到他所爱的自然主义的影响,那是并不全面的。茅盾晚年曾回顾自己跨上文坛之后最早形成的文艺观,其中就有提倡新浪漫主义的主张。他认为新浪漫主义也“显然强烈地影响了我以后的文学活动”。因此,正确评价茅盾提倡新浪漫主义的主张和这一主张对他的文学活动的影响,是值得重视并作一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寇从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1):80-83
本文从本质特征、价值取向、美学品格三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浪漫主义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作者认为,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制约性的辩证统一、关于倾向性与理想性的内在关联、关于主题想象与主观幻想的自由发挥是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浪漫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文章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浪漫主义理论同其现实主义理论一样,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两翼,并为其浪漫主义美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张士才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11-12,59
由洛克肇端并经康德系统阐发的能动性问题是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经过多次哲学大讨论,我国大多数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比较认同的看法是:能动性为人所特有,并且可称之为主观能动性。本文认为,从能动性的哲学意蕴看,不仅人具有能动性,而且物也具有能动性,但人的能动性与物的能动性有本质区别,人的能动性等同于主体能动性,但不能称为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20.
涂木水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0,(4)
有人说: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是很多的,但是,杰出的女作家却很少。诚然,这说明了某种历史事实,不过,同杰出的男作家相比而毫不逊色的杰出的女作家还是不乏其人的。比如:最早在《诗经·风》中提到的许穆夫人,以中国第一个女诗人第一首爱国名作《载驰》的广泛流传而享誉后世;东汉末,女诗人蔡文姬,以抒写自己不幸遭遇的《悲愤诗》而蜚声文坛;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以独具艺术风格的《漱玉词》而“压倒须眉”;清末,著名女革命家秋瑾,以诗词为武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而受人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