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但这组词中的一些地名如"西塞山"、"长江"、"青草湖"等,所指究竟为何处,却一直有纷争.笔者不揣简陋,试为之说.  相似文献   

2.
<雉朝飞操>在扬雄的<琴清英>和蔡邕的<琴操>中都有著录,是两首同题琴曲.两首琴曲之所以题目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大体一致的题材和基调,都把雉鸟作为男女婚姻的象征.扬雄<琴清英>对<雉朝飞操>所作的题解,以春秋时期卫地文化为背景;蔡邕<琴操>对<雉朝飞操>所作的题解,则是有春秋及战国时期齐文化的折射.从西汉后期到东汉后期,<雉朝飞操>不但文化背景出现差异,而且经历了由雅乐到新声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王太阁 《殷都学刊》2001,(4):108-110
最近有机会研读了郑州大学李之亮、徐正英两位教授倾数年之功编纂的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 项目《安阳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00年10月版)一书,欣喜之至,颇感这套近200万字 的煌煌巨著是一项近年来不可多得的高质量的古籍整理研究成果。《安阳集》,北宋韩琦著。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历仕仁宗、英 宗、神宗三朝,有“三朝宰相、两朝顾命”之美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其所著《安阳集》五十卷记录了他辉煌的人生历程,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情操,蕴涵着他 精深的思想见解,反映了北宋中期一系列重…  相似文献   

4.
<诗经>三<颂>的主导思想倾向是颂人而非颂神,颂时王而非颂前王.<颂>诗的宗旨在于颂"今",而不在颂"古".<颂>诗的根本性质是颂美时王之盛德、成功.<周颂>31首诗只有4首可视为颂神,余皆主颂人.<商颂>大体作于殷商后期,亦主颂时王.商、周之<颂>皆以颂天子盛德、成功的方式告神,<鲁颂>纯颂时王,无告神之意.对<颂>诗所颂对象性质的认定是阐释、研究<颂>诗的基础和出发点.以三<颂>所颂对象为考查重点,在此基础上总结<颂>诗的性质特征和创作规律,以揭示<颂>诗的本相.  相似文献   

5.
自敦煌写卷面世,敦煌本<坛经>颇受重视,主流意见认为敦煌本<坛经>是最早文献,通行本<坛经>是对敦煌本<坛经>的改篡,二者是一源关系.通过对神秀、慧能"呈心偈"的分析,本文认为:通行本<坛经>以慧能一首"呈心偈"为特征,其思想契合迭摩以来的<楞伽经>传统,属于"心性不二见",主要流传于汉地中原和日本、韩国;敦煌本<坛经>以慧能两首"呈心偈"为特征,神秀的"呈心偈"代表了涅槃佛性思想,属于"心上安性的二见"思想,主要流行于敦煌、西夏、吐蕃等地.因此,就文本差异、思想倾向、流传地域等来看,可能存在着两个<坛经>传承系统.敦煌本<坛经>与通行本<坛经>属于二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韩琦是北宋仁宋、英宗、神宗三朝重臣, 由于他在处理北宋内政上的突出贡献以及抵御外患的赫赫战功,先后被封为魏国公和魏郡王 。安阳老城内建立了韩王庙,其正殿为元代重建。像这样为纪念 有确切记载的历史名人建造的祠堂,在全国也为数不多。据最新研究,韩琦是我国原国家名 誉主席宋庆龄的直系祖先。韩王庙又赋予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旭 《殷都学刊》2009,30(4):155-156
由著名殷商史专家王宇信研究员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继前4种<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殷墟甲骨学--带你走进甲骨文的世界>、<走近甲骨学大师董作宾>、<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出版之后,第五种<殷墟青铜器--青铜时代的中国文明>(双色版)近日出版.  相似文献   

8.
韩琦 ,相州安阳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曾赞辅仁宗 ,继而又先后辅立英宗、神宗 ,对北宋中后期之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自中年以后 ,他不断上章请判乡郡 ,并先后有三次还判相州的经历。本文对韩琦三次判相州的前因后果及其守乡事迹作了一番考察 ,进而追索他后半生政治生涯的心路变迁旅程 ,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屡见不鲜的“还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复杂的政治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9.
殷商甲骨文和<周易>中蕴涵着远古的诗歌信息,其中<四方风>、<今日雨>和<后土颂>就是发人深思的宝藏.三首古歌是穿透时空的漏斗,让天地人神的博弈跃然纸上;也是化解学科块垒的卮器,为古今中外的诗性吞吐太荒.从古歌反思诗性的时效,或可推进小年轮向大年轮的榫接;由今学比照古歌的旋律,便于体察人性诗和神性诗的交响.  相似文献   

10.
《琵琶记》盛行全明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华祥 《中州学刊》2005,(6):213-215
高明<琵琶记>向被誉为"南戏之祖",在整个明代一直走红.学戏以<琵琶记>为先,作剧以<琵琶记>为样板,各声腔剧种纷纷移植<琵琶记>.<琵琶记>盛行全明的原因至少有四点:第一,著名的正宗文人参与创作,从而大大提升了南戏的地位,掀开了文人创作南戏新的一页;第二,<琵琶记>立意好,八面玲珑,人见人爱,适合社会各阶层观众群体审美趣味;第三,<琵琶记>语言美,雅而不古,俗而不土,表现力强,富有韵味,雅俗共赏;第四,<琵琶记>带动了众多地方声腔剧种走向成熟、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