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变的现代化转型,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层面的市场化、政治层面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化、文化层面的多元化、社会层面的信息化.在此趋势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应以效能化与民主化为目标取向,才能达致科学、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在转型过程中,政府治理面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客观分析、积极应对,进行理性治理.  相似文献   

2.
陶爱萍  汪婷 《兰州学刊》2008,(2):112-114
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发挥了导向和催化作用;儒家文化则因为其封建性和保守性阻碍了这一进程.文化是贯穿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始末的影响因素,文化变迁推动社会转型,而社会转型又反过来促使文化发生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鉴于社会分层结构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以社会分层结构为维度考察中国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社会分层结构在渐进式市场转型的背景下,以政府和市场为运行的双重动力机制,通过利益群体的博弈和竞争,使得阶层分化呈现出阶层化与碎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政教分离引发世俗化;二是在私有产权基础上市场经济不断扩展;三是非政治的市民社会形成并不断壮大.从世俗化、大小传统和常识理性三个视角审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重建问题,我们看到,社会转型必然伴随政教分离所引发的世俗化,新的主流价值观最终要靠普通民众在思想领域的用脚投票产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市场社会基础上,普通民众通过常识理性的博弈,既可以弥合中国传统文化大小传统的分裂,又可以从中孕育出与现代性精神相契合的中国新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变迁,而且这种全局性的社会变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中国现代化的整个过程来看,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是中国社会加速转变的时期,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现代化前期无数人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筹划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陈锋 《天府新论》2008,46(1):107-110
城乡二元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现实矛盾,"三农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经由文化转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最根本途径.中国需要树立大文化的思想观念,针对二元社会结构和"三农问题"制定和实施总体文化战略,通过先进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7.
社会哲学研究目下有两个分离的层面,一是对社会转型的总体把握,一是对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实践哲学在内的第一哲学的具体化改造.这两个层面本身自然各有其重要意义,但两个层面的贯通将会产生更为巨大的意义.社会哲学研究面临的进一步任务就是将这两个层面贯通起来.这一贯通将使得作为终极理想之表达的第一哲学重新植根于时代的现实生活之中,从中获得活力,从而有可能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进路.  相似文献   

8.
夏雨禾 《天府新论》2006,(5):98-100
媒介消费作为联系社会转型与媒介发展的重要“节点”,不单折射出现阶段中国社会转型的外部特征,也反映了转型期媒介发展与演变的内在动因。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职业身份的多样化,并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延伸到不同的媒介消费方式之中。媒介“买方市场”的形成,造成了媒介消费在数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向质量型转化,也表现出实用、娱乐、炫耀一体化的趋势。同时,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也将带来媒介消费差距的拉大。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悄然浮现的社会中间阶层将是媒介消费的“样板阶层”,对于考察社会整体的媒介消费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转型是以党、国家、社会高度一体化为起点的整体性变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动引起的冲击和震荡难以避免地演化为政治压力和挑战。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变动构成影响政治稳定的基础变量、直接变量及中介变量。若影响政治稳定的诸变量总体上内在协调地向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逻辑相契合的方向发展,则形成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稳定;反之,则产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不稳定。构建导致影响政治稳定的诸变量内在协调地向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逻辑相契合的方向发展的支撑体系,构成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实现持续的政治稳定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0.
潘晓燕 《南方论刊》2012,(10):46-48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意识形态”转换和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我国现代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主流的认同,始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认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断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在一起,不断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世纪价值趋同与价值多元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新世纪人类价值的趋向,不能不立足于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基本趋势之上.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后果是将导致全球社会结构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的转变,而这将导致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三大领域中价值的分离性发展.买用性的政治、经济价值由于紧密相关于经济政治活动,在经济、政治全球化过程中将趋于某种程度的齐一化或"同",而理想性的精神文化价值则由于领域分离而远离政治经济活动,从而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保持各民族之传统,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一种各个传统文化理想和平共处或"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其变迁体现着文化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最深刻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实践过程,而且也是文化过程.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社会心理结构和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践思维方式在中国确立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实践中,作为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社会结构理论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与转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前六十年实践历程显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转轨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在中国当代的华丽转换。与此同时,在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中,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采用制度、政策创新等不同的改革策略,促进社会结构优化,推进社会资源配置均衡,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不断转换必须面临的时代议题。  相似文献   

14.
王清涛 《东岳论丛》2014,(4):127-132
当下中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转型,这样一场重大的、历史性的转变正在努力寻找一种理论表述。这种理论表述的冲动就是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自主建构的内在动力。建国以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历经了一个丧失与重建的过程,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其自主性丧失与重建的内在根据。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自主性的重建不仅限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揭示,其深层涵义在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一个自觉自为的主体,其自主性重建过程就是其自我扬弃的过程,在自我批判中实现统一的主体—客体。  相似文献   

15.
张友庭 《人文杂志》2008,(2):175-181
本文引入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理论,将文明文化因素融入到中国的社会转型研究之中,旨在反思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一元线性二分范式转型论倾向,创新地提出"‘结构一文化'共生共变的转型实践观"概念,即通过实践取向和文化反思的理论建构以期发掘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世界意义,在理论反思基础上探索当前中国研究形成新的研究议题的可能性及其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依照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市民社会观,应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之运而生发的中国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市民社会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于它生发的“历史契机”、“理论指向”与“独特问题”.中国特色市民社会之所以稳步健康成长,在于它独特的良性环境: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扎根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土壤中的中国市民社会,要保持其良性生态环境以继续前行,在其特定历史阶段上需从总体上把握几个主要原则: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国家与社会分离且良性互动;规范并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将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成长与社会结构的优化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与经济体制转换、社会转型尤其是社会资源从集中走向分散趋势相适应 ,1 978年以来中国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变化 ,就是文化资本的分配和再分配。由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利益与社会地位是由他们掌握的文化资本所决定的 ,职是之故 ,对 1 978年以来文化资本的分配与再分配的分析 ,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之社会地位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变迁  相似文献   

18.
吴兆章 《社会科学》2003,1(11):125-128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三重社会转型。大众文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 90年代兴起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全球文化的三重文化属性与中国社会的三重转型有着深刻的内在锲合性。  相似文献   

19.
把握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自觉建设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具体表现为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这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这一进程。结合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 ,清醒认识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社会转型为主题研究中国近代史,大约是近十几年的事。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运用这一理论审视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不但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说明其艰难的历程,激发我们思考,而且从一个新的角度,更深刻地总结其经验教训,揭示其内在逻辑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社会转型的内涵和外延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质变,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整体性的变革,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的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