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历史现象,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重视不足,以致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的文化属性与民族成分方面存在某些误区。在宗教、文化、社会、民族等许多方面,对这一历史现象作较深入的分析,就会得到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主要是信仰文化的转变,而非民族属性改变的结论。因此,从理论上讲,“汉族穆斯林”的称谓,更能准确地表达其民族与信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穆斯林民族文化特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传入我国1350年以来,在我国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伊斯兰文化特色的穆斯林民族群体.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除回、维吾尔、哈萨克等10个民族外,还有少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历史上困各种原因改信伊斯兰教.作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穆斯林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并非只限于10个少数民族;对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我国有10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表述提出质疑;并提出"蒙古回回"、"藏回"的称谓不科学,需重新正名.  相似文献   

3.
从2000年"五普"到2010的"六普"的10年间,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族际婚姻受到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以及人口分布等人口学因素变动的影响,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变迁趋势。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族际婚姻中通婚的异民族数量有所缩减;族际婚姻性别比偏高和偏低共存的趋势不变;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族内婚户主仍以男性为主,但族际婚姻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通婚民族平均数量呈减少趋势;个别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与汉族通婚的族际婚姻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4.
三、伊斯兰教的“五功”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是对于宗教本质的最深刻的揭露。伊斯兰教也不例外。伊斯兰教的“鸦片”作用,是通过对教徒灌输它的信仰和使教徒完成一系列的功修达到的。这些信仰和功修归纳起来有下列五个方面:念诵安拉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5.
囘囘民族,筒称囘族,亦称囘囘。“囘囘”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但这时的“囘囘”,只是“囘鹘(今维吾尔族)的转音,并非指现代意义的囘囘民族。只是到了元代,囘囘才逐渐用于指称中国境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但清代的官方文书和私家著述,把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统称“囘民”,把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称为“囘疆”、“囘部”。解放前的许多著作和文章中,仍未能将囘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区别。如《新疆经营论》一书在囘族项下,  相似文献   

6.
非洲地区,伊斯兰教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北非、西非和东非地区。南部非洲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相对较少,以至于这些人群经常会被外界忽视。伊斯兰教在南部非洲地区的分布较为分散。这种分布状况又是由地理位置、传播途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伊斯兰教在该地区有着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敖龙布鲁格与巴彦木仁两个苏木一带居住着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当地的人们称他们为“蒙古回回”或“回回蒙古”;也有些人称他们为“缠头回回”或“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敖龙布鲁格和巴彦木仁两个苏木最为集中,占当地蒙古族总人口的70%至80%,此外还有一些人散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哈萨克族宗教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相比较而言,学术界对哈萨克族原始信仰包括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以及原始社会后期的萨满教的研究较为充分,也涉及了哈萨克族曾经信仰的佛教、祆教和基督教的研究。关于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传播、发展及特点,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文字、教育和法律诸方面的关系,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信仰现状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马坚教授指出:“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大半与教律有密切关系”。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性信仰。由于历史、民族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撒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较之国内共它穆斯林民族更为严格。撒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目前,广东各民族人民中存在的主要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和原始宗教。汉族人民中信教者人数不多,主要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也有少数人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在回族人民中传播,道教和原始宗教则在其他少数民族中流传。现将各种宗教在广东各民族中流传分布的源流情况,简说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是一个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建制镇。生活在巴彦浩特的汉族人口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迁徙而来的移民。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态势,但汉族移民对宗教文化的价值认同度总体较低。宗教信仰对于大多数汉族移民而言,不是因为其神圣性,而是由于其灵活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圈研究是近年对多民族社区内部民族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社区内各民族之间信仰圈的制衡实际上是各民族对社区内统一资源的争夺在文化上的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圈在明晰民族边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汉族信仰者的心理,促进了社区内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万义广 《南都学坛》2009,29(6):12-19
汉代皇帝诏书中有很多是关注民生问题的,按内容可分为若干类,根据不同时期某类诏书数量的多寡,可推知不同时期诏书关注民生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大致而言西汉前期皇帝比较关注农业和刑罚吏治问题,后期赦诏和求言选贤诏较多;东汉诏书较多关注刑罚吏治问题,东汉中后期赈济灾贫的诏书较多。皇帝诏书发挥的作用,取决于诏书本身的内容,更取决于官吏对诏书的贯彻执行。影响皇帝发布关注民生诏书的思想背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神佑有德者的观念、对上古帝王德治境界描述的信仰、对阴阳灾异学说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早期有关伊斯兰教的记载中,一部分为汉族学者所撰。他们对伊斯兰教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研究,不仅能够反映汉族学人对伊斯兰教认识的嬗变,勾勒出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而且为探究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过程提供辅助资料。  相似文献   

15.
马启西创立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伊斯兰“乌玛”理想和中国大同思想交融的结晶。刘智“以儒诠经”思想是西道堂创立的思想基础,西道堂是刘智思想的具体实践。西道堂充分表现了中伊文化的和谐共生与交流融通。  相似文献   

16.
从引诗的角度全面考察汉四家诗与荀子的关系:《毛传》趋同荀子,另一方面亦异于荀子,并且只是借鉴荀子诗说。《齐诗》与荀子的关系,今人论及较少。通过考辨可知,《齐诗》亦趋同于荀子诗说。经学史与文献上都有证据可以证明今文鲁、韩二家同于荀子诗说。基于此种现象,则应着重把握它们之间并不齐一的一面。总的结论是汉四家诗与荀子之间的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既不应否定,也不宜夸大。  相似文献   

17.
秦汉之前文学中的竹意象还不具有独立的地位,魏晋南北朝竹被纳入了文人审美的范畴,这一时期的文人或写竹之概貌,或赞竹之耐寒与坚贞,或于竹中寄托风流放达、隐逸、思乡之情,竹意象由此形成。唐宋文人或对竹细致刻画,或颂扬竹之虚心、孤标,或将个人经历、情感、志向、信仰等投射于竹,竹意象实现了其人格化与个性化的进程,中国文学中的竹意象成熟了。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循化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边界,同时也是甘青两省边界。从宗教文化方面而言,其处于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汉儒文化的边界。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其族群关系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本文旨在讨论循化县撒拉、藏、回、汉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同时探索循化各族群众经济上形成的互利互惠关系;正是不同的经济生产和交往方式奠定了本地区互助合作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国内学术界对世界伊斯兰著名学者宗教观的研究,以宗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者不多,取得的成果亦不多见。为使国内外宗教学研究相接轨,笔者拟以巴基斯坦著名学者毛杜迪就伊斯兰教的核心、人类信仰历程的演变和伊斯兰教对穆斯林人生价值所作的解读进行尝试性探讨和梳理。  相似文献   

20.
《滹南遗老集·文辨》是金代学者评述韩愈散文的重要文献。作者王若虚不仅从文体、文理、文势等方面全方位评述了韩文,还重点就韩文的语言运用方面以“不惬”“不安”“不当”“不须”“赘”等术语予以指摘。在韩柳之争的问题上,王若虚鲜明地站在了韩愈一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