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印度梵语史诗<罗摩衍那>不但被印度教徒长期奉为伦理道德圭臬,而且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本文以印尼爪哇文本<格卡温罗摩衍那>和马来文本<罗摩圣传>为例,条分缕析,揭示了其中的道德蕴涵,并探讨了伦理道德发展的趋势和伦理道德教育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仁虎 《南亚研究》2009,(1):140-148
《虚假的事实》是印度著名进步作家耶谢巴尔的代表作,在印度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重点塑造的核心人物是女性,这在印度文学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本文试图解读作者笔下的达拉和甘娜格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典型意义,阐述作者通过她们所表现的对在婚姻问题上遭到过不幸的印度教妇女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时代之子>是乌尔都语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纳兹尔·艾哈迈德的代表作.本文剖析了该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认识意义,揭示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处于变革过程中的印度穆斯林社会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生活.  相似文献   

4.
拉贾·拉奥的第一部长篇英语小说<根特浦尔>面世以后,一直被评论家认为是对甘地的颂歌.2003年,有评论家提出异议,认为<根特浦尔>是对甘地主义的歪曲.本文通过历史和小说文本的互证,说明拉奥充分了解和认识甘地主义的优点和不足.在1934年之前,他就深刻认识到印度社会的发展前景掌握在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代表的政治家手中.这是他对印度发展的一个预见.  相似文献   

5.
谁是真正的罪人--评《红字》的道德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孝萍 《学术交流》2001,(2):124-126
作家在讲故事的同时,将哲学思考、生活见解、道德忧虑这些引人思考的东西穿在一根令人兴趣盎然、或者扣人心弦的情节线上.霍桑的<红字>给我们带来了道德思考,尽管这不一定是作者的主观愿望.海丝特·白兰胸前大红的"A"字宣泄着加尔文教对人们精神的毒害和摧残.同时,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红"A"字产生了魔力.  相似文献   

6.
宫泽贤治将文学、科学和信仰调和到自己的个性当中,形成了偶像化,他的作品是"自他"未分的一元论精神培育出来的感性表现.宫泽对待他人采取的是被动的"他人本位"的个性立场;志贺直哉则立足彻底的"自己本位"的个性立场.如此特色表现于宫泽的<泉边人家>、<十六日>、<花坛工作>和志贺的<某晨>、<去网走>等作品中.  相似文献   

7.
马克斯·穆勒是闻名于世的语言学家和印度学家.季羡林先生也是闻名于世的语言学家和印度学家.印度德里大学知名学者哈拉普拉萨德*雷易教授认为,季羡林先生在学术方面代表了自己的时代,拓宽了我们许多人的视野,使得我们能够看到佛教与印中友谊的深刻意义.他还认为,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季羡林先生的贡献无论在学术进步方面还是印中关系方面,都将同样长期有所裨益.原文系英文,载于1998年8月17日印度<政治家报>文学增刊头版.今年是季羡林先生94周岁华诞,特译此文以表祝贺.文章副题系译者所拟,所附脚注亦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印度14世纪伊斯兰教苏非派诗人毛拉*达乌德的长篇叙事诗<月女传奇>的内容和形式,着重分析了该诗的故事来源、流传、变异等情况,指出其社会文化背景和宗教寓意,并进而总结了印地语苏非传奇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寒  屈敏 《唐都学刊》2006,22(2):126-129
当代印度社会正发生着极大的变动,社会各阶层都在极力维护固有地位和宗教传统的稳定,并极力在这种变动中争取着自身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在逐步丧失传统的各项特权和优势地位的同时,也在努力适应、应对当代社会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一书提供了较为翔实、客观的口述史资料.以书中生活在孟买、班加罗尔、马德拉斯、加尔各达等南印度城市中的当代婆罗门阶层作为个案,可探究出其面对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发生变动时的态度与应对及个体内在的深层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考察社会变动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贾学清 《学术交流》2005,(7):172-176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18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真,蕴蓄着作者吴敬梓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缘自于对现实文人生存困境的思索以及寻求出路的理想幻灭.作品所揭示的这种主体悲剧意识的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一代文人有厄"--哀其不幸的悲悯;2.无力补天的无奈;3.人格理想幻灭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