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事关全国的生态安全。搞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必须建立生态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评价制度和投入保障机制,运用价格、税收杠杆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培育良好的人口环境,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2.
环境的竞争使用提出了资源的配置问题,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配置的制度供给。其调节的对象有两个,长江上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活动,这两个对象的特定,决定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生、发展和终结,也决定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同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周婷  邓玲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7(3):137-139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单靠财政投入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在同一区域内共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必须坚持政府干预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尽快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金融市场为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4.
恒科 《天府新论》2002,(4):93-93
环境经济学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的经济学的分支。资源的节约或者说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活动效率或者说投入与产出的核算 ,从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将之运用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中 ,就形成了区别于其它经济学的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到 2 0世纪 70年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环境经济学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不适用。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 ,尤其是以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为对象的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还是一块有待开拓的领域。最近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杜受祜研究…  相似文献   

5.
雷起荃 《天府新论》2004,(2):F003-F003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受到各界高度重视。国家“十五计划”更进一步明确了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西陇海 -以兰新线经济带与南贵昆经济区。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明确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探索与实践》一书 (解洪 ,王小刚主编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3年 1月出版 ) ,总结了四川省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做法 ,对关系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良性发展包括很多方面,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其中重要一环.近年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屡屡被提及,我们探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探究如何保证环境的良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在这项事业中有多元角色参与其中,公众是最接近而且是最具动员基础的角色之一.长江上游的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屏障建设是国家顶层环境保护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梳理其现状、路径、存在问题,并展望未来趋势,有助于促进整个环保体系与思维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何宇 《天府新论》2001,(6):15-17
四川省达州市地处长江上游最大支流嘉陵江流域,保护达州市生态环境,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既是四川省达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又是长江上游经济腾飞的重要前提.文章探析了达州市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由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等人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课题《长江上游民族地区天然林禁伐后发展生态经济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研究》(专著 ) ,近期已由四川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 4 7万字 ,1 2章。该书所研究的长江上游民族地区 ,是指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和主要支流大渡河、雅砻江及岷江等流域的民族地区。长期以来 ,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天然林砍伐、集运、加工为主的林业来推动。只砍不伐 ,只取不予的开发方式 ,使这里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更直接影响到长江…  相似文献   

9.
西藏自治区的森林资源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我国乃至全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我国林业生态系统和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林业经济作为西藏传统产业之一,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为现今西藏地方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其发展潜力与远景是不能不予以充分重视的.本文就西藏林业经济的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语言生态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语言生态对策,即维护语言多样性,坚持语言平等性,强调语言统一性,主张语言开放性,贯彻语言规范性,捍卫语言法律性.  相似文献   

11.
弘扬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章首先论述生态文明的作用。弘扬生态文明 ,反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接着分析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遭受破坏的情况和问题 ,提出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要措施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治理并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 ;发展绿色消费 ;运用法律、经济手段 ,促进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最后强调 :坚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2.
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赋予西藏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也是关系西藏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财政政策由于具有良好的外部正效应,是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制度安排,应该着手构建西藏绿色财政体系,积极发挥财政政策效应,确保西藏生态屏障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存和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新概念和新战略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分析国情省情的基础上,云南省要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须确立和实施环境优先、生态立省,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成为包括生态相对独立领域在内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福祉,关系着世世代代人的幸福建设。福建省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政策、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建设美丽福建。坚持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重要的位置和战略意义,特别突出它的战略性意义。分析福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问题及其对策,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更好地建设福建,对构建美丽福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祥 《广西社会科学》2012,(11):120-122
泛北部湾区域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海洋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湿地生态安全、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等方面。要建构泛北部湾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应完善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生态安全保护制度,建立泛北部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与防范体系和市场化生态安全保护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生态安全文化建设,并制定生态环境评估和考核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任铃 《理论界》2010,(8):6-8
社会建设是一个立足眼前、放眼未来的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其中,社会建设的生态目标的确立是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在"社会-自然"的整体性视野中,主体目标、组织目标、机制目标和价值目标共同构成了社会建设的生态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屠凤娜 《理论界》2013,(3):80-8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目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生态意识欠缺、公众参与力度不够;内部不协调、外部衔接不够;保护和发展之间不平衡;管理和实施存在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树立生态观,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合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构建生态基础设施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进行生态消费可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受生态消费意识、文化素养、生态产品供给、技术、生态消费制度等制约农村居民生态消费的因素影响,生态消费还没有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政府应提高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识和文化素养,发展生态农业,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生态消费制度。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建立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加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推进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重要抓手。福建具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基础条件,必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20.
狭义的美育,仅在美育课堂上进行美育抽象理论知识的传授,达不到美育效果;广义的美育,无限扩大美育的界限,只是一种美育的理想状态,无法有效实施.目前在美育教学中存在着:美育教学与专业教学,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相脱节的现象.为此我们从“美育生态壁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有效实施美育的方法,即根据与美育实施的亲密程度,找出有助于美育实施的最直接的各种范围条件,结合当地特色增加美育技能,把美育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以美育为中介转变学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最有效的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