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7,(4):152-161
冠的本义是头部饰具,因先秦儒家的冠礼而具有了等级秩序的象征意义。法家更进一步,将履和冠并提,运用到阐述其尊君思想上,并形成了异于先秦其他诸子的绝对尊君理论。"冠履之喻"也完成了由器物之别到自然之势的象征再到君尊臣卑与社会之势的转变。西汉时期,"冠履之喻"一再被提及,法家的绝对尊君思想得到宣扬,法家学说因此也为西汉时期皇权主义的塑造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陈世 《社科纵横》2007,24(4):117-118
王莽以实现"内圣外王"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这种政治理想的形成和社会现实是密切相关的.他作为西汉皇室的外戚,深刻认识到"内圣外王"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性;西汉时期新的政治信仰的出现也为他形成理想提供了历史背景;而西汉社会存在的弊端,激发了王莽作为儒者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他的政治理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韩维志 《求是学刊》2005,32(5):113-118
先秦时期,儒家对强谏的评价自相矛盾地徘徊于褒扬与贬斥的两极之中。先秦儒家提倡柔顺的讽谏而否定强谏,相应地,先秦文史著作中的强谏者形象少而单薄;荀子对强谏的提倡影响了西汉的思想界,西汉时期的强谏者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与阶层,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其形象也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王麦巧 《唐都学刊》2012,28(3):18-22
《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婚俗形式:聘娶婚、政治联姻、离婚、再婚、自由婚、重亲婚、媵妾婚等。这些婚俗形式的出现与西汉时的思想观念、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社会环境不无关系。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离散,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贞节观念比较淡薄;为了发展经济,政府"与民休息",鼓励再婚、媵妾婚、重亲婚等。  相似文献   

5.
论《七略》分类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隆予 《唐都学刊》2005,21(5):9-13
《七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目录学巨著。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首先合作完成了目录学著作《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概括,并进一步吸取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思想,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目录学巨著———《七略》,它为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汉养老制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之一。先秦时期,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养老逐渐形成国家的一项制度。西汉时期,最高统治者尤重养老,多次颁发养老诏令和规定养老措施,又进—步发展了传统的养老制度。因此,考察西汉国家养老的对象,揭示西汉养老制度的基本内容及社会作用,这对认识西汉社会生活以及国家统治的特点,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2,(15):70-71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生于公元前179年生,四川蓬安人,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子。同时,他与卓文君《凤求凰》的经典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相似文献   

8.
李立 《学术交流》2002,(6):123-127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数量可观的“七言体”形式。其特点是 :整齐的七言句式 ,注意到了用韵 ,结构完整 ,在音顿、节奏等方面与传统七言诗相同。据此认为 ,汉代七言体铜镜铭文即是完整的七言体诗歌。汉代铜镜铭文七言诗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至西汉时期 ,由此否定了“可靠的完整的七言歌谣在汉以前似还无有”的结论。汉代铜镜铭文七言诗在形式上的特点 ,标志着它正处在七言诗由民间歌谣向文人创作发展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9.
<正>羽人形象是中国古代传统形象之一。现存的羽人图像资料大都出自墓室、棺椁葬具以及各类随葬品,具体形象表现为人面鸟身、鸟首人身、肩背生翼、四肢生羽。人们用这种半兽类的形象寄托自己对飞行与长生的向往和希冀。羽人形象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即先秦时期、秦西汉时期以及东汉时期。东汉以后,因羽人形象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时又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冲击,导致其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0,(5)
高句丽故地既不在新宾,也不在桓仁,而在与万发拔子遗址之相邻的通化境内;以通化万发拔子遗址为代表的商周至春秋战国遗存当为小水貊的文化遗存;万发拔子遗址即沸流国故址;通化县江口与桓仁交界处是富尔江、新开河与浑江的交汇处,亦是涓奴部与桂娄部的自然分水岭。平岗山城遗址很可能是西汉时期的高句丽县故址;自安山城城址很可能是第二玄菟郡故址。  相似文献   

11.
匈奴、东胡、乌桓、鲜卑从来都不是单—、孤立的民族存在,这些族群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往来,在相互交往中,周邻民族间的生活习俗趋向雷同,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追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问题时,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伴随于每一次政治中心的移徙,而多民族文化以习俗的方式保留在慕容鲜卑的传统教育之中.西汉时期匈奴、东胡、乌桓的共生态势出现了慕容鲜卑在习俗上的多源;檀石槐时期鲜卑民族的分裂、迁徙与融合使慕容鲜卑在文化上呈现出来多元的特征;而慕容鲜卑政治中心的移徙中对汉文化的吸纳则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见有汉文化元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陈隆文 《唐都学刊》2010,26(3):7-17
回顾史念海研究关中地区水环境的缘起,总结史念海研究关中水环境的主要成就,阐释史先生关中地区水环境研究的价值。史先生经世致用的学术指导思想形成于抗战初年,贯穿于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和关中地区水环境研究之中。史先生全面地复原和分析了关中地区的水环境,尤其对西汉时期起所谓"八水绕长安"的水环境,进行认真仔细的考察。而且对关中有关人工渠道进行了复原,从而使我们对西安附近的河流和重要的渠道,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史先生认为西安地区诸河流量的变迁与该地区植被的存废密切相关,而地震、旱?对河流流量的变迁影响不大。通过对泾渭清浊历史变迁的考察,史先生认为泾渭清浊变迁与当地植被的存毁与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史先生提出了改善西安水环境的具体措施,就是要多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5,(2)
宫后里城址是发现于沈阳市沈河区宫后里的一座战国至汉魏时期的城址。根据目前已公布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宫后里城址内的堆积有明确的战国燕文化遗存和汉魏时期遗存,而秦至西汉时期的遗存则仅见"千秋万岁"瓦当、"半两"铜钱等极少量的遗物。因此,可以这样推论,宫后里城址始建于战国中晚期,即燕国设五郡之时,东汉中晚期至魏晋时期,宫后里城址又突然兴盛,较厚的地层堆积、发现的生活用井及城外大量的墓葬,反映出这一时期城内居民较多。魏晋之后,宫后里城址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4.
王城的旌旗     
永陵的晨昏里,隐约浮荡着帝王之气。这是一座弥漫着素朴与征战气息的小镇,千年苏子河悠然西流,阳光照亮了一切安静的事物。那些穿透岁月的风声中,古城的旌旗遥遥在望,和云雾缭绕的烟筒山、鳞次栉比的民居,以及庄重肃穆的永陵,组合成一幅神秘的辽东山水卷轴。若非身临其境,你很难想像一方并不宽敞的土地上,集合着如此之多的历史与人文景观——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设立一个中原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玄菟郡,而它的存在时间,竟长达近200年。明中末叶,随着建州女真的兴起,永陵又成为一支少数民族政权的盘踞地。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国,从此,西出的大门轰然打开,彪悍的八旗铁骑自由驰骋边墙内  相似文献   

15.
40年来的杜鹏程研究分为奠基期和深化期两个阶段。奠基期的研究以社会学分析为主,冯雪峰的论著成为杜鹏程研究的经典性文献。深化期的杜鹏程研究全面拓展了这一领域,尤以专题比较、文本整合、边缘探索的实绩最为突出,代表了该期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苏联术语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期、脱离期、独立期和成熟期,用50年的时间完成了学科的发展过程。简述这一过程,考察其发展特点,对中国术语学研究会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1978年后,伴随着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北京市居民休闲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0年来,市民的休闲消费和休闲活动,经历了启动期、爆发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休闲方式变迁的历史过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04,31(6)
1974年 :1 0月 ,《求是学刊》前身———《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为内部版不定期学术刊物开始发行。编辑部成员主要有李祖培、王贵福、甘雨译 (后很快调出 ) ,李祖培为主要负责人。当年 ,只出版了第 1期。1 975— 1 978年 :此间 ,《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共出版了 1 2期 ,其中 ,1 975年出版 4期 (总第 2— 5期 ) ,1 976年出版 4期 (总第 6— 9期 ) ,1 977年出版3期 (总第 1 0— 1 2期 ) ,1 978年出版 1期 (总第 1 3期 )。郭寿岩、刘鸿章 (后调出 )、扈颖航、周众于1 978年 1 0月调入编辑部工作。1 979年 :《黑龙…  相似文献   

19.
1974年:10月,《求是学刊》前身——《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内部版不定期学术刊物开始发行。编辑部成员主要有李祖培、王贵福、甘雨泽(后很快调出),李祖培为主要负责人。当年,只出版了第1期。1975-1978年:此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出版了12期,其中,1975年出版4期(总第2-5期),1976年出版《期(总第6一9期),1977年出版3期(总第10-12期),1978年出版1期(总第13期)。郭寿岩、刘鸿章(后调出)、扈颖航、周众于1978年10月调入编辑部工作。1979车:《黑龙江大学学报周哲学社会科学版)…  相似文献   

20.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5,21(6):93-97
中国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宋代为萌生期,明代为展开期,清代前中期为兴盛期,晚清及近代为深化期。其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寻源溯流性、分析比较性、正变导引性三个方面。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从一个视角映现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