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你的垃圾是厨余垃圾,应该扔在这里。”“姑娘,你今天的垃圾可没分好,下次得注意了啊。”“今天您垃圾分得不错!”胸前挂着标牌,手上戴着手套,胳膊上套着袖标,站在枣营北里小区内的垃圾桶旁,一边看着居民垃圾分类的情况,一边记录,嘴里还跟居民唠叨着,这就是王凤琴成为垃圾分类指导员之后每天必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4.
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要保障,其贯彻实施的程度和实施效果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总结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13个影响因素。利用DEMATEL-TISM模型划分因素的结构层次,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及路径可视化,识别出关键性因素,通过MICMAC分析根据性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宣传教育为本质性、关键性因素;经济激励、基础设施便利性和非正式回收系统依赖性低,易于掌控,应优先予以考虑;参与意愿和习惯为表层因素,直接影响作用最显著。根据各因素所得结果,为更好地促进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建设宜居城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省政府专门下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11]26号文件)。为贯彻省政府的意见精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工作的通知》(建城 相似文献
7.
8.
张蓓佳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1-28
为了解决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较低的问题,构建地方政府、物业公司和居民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演化的稳定策略及实现条件,并进行模型仿真。研究表明:监管、规范、分类投放是最符合实际的稳定策略,它受到三方的行为收益、行为成本以及奖惩机制的影响;初始状态的改变不会影响稳定收敛结果,但物业公司和居民的决策收敛过程会出现震荡现象;调节地方政府奖惩参数,能使物业公司和居民的演化路径向收敛结果转变,并增加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9.
"垃圾围城"已经成为都市环境保护中非常紧迫和相当重要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环境学家和垃圾处理专家多从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技术和垃圾场的建设等方面,对城市垃圾问题进行探讨,却很少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考虑此问题。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特提出几点对策性分析与建议:第一,完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第二,建立定时定点的垃圾投放制度;第三,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制度;第四,垃圾分类管理试点推进。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与环境保护合作行为的逻辑关系已经成为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基于219户城镇居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除了年龄、受教育年限和中共党员身份外,以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为要素的社会资本,对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社会网络能够降低居民机会主义和“搭便车”的行为倾向;社会规范能够提高居民行为的可预测性,增强居民投资环境保护集体行动的信心;社会信任则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自主合作行为。为从源头上化解我国生态环境管理面临的“垃圾围城”困境,政府应积极促进居民间的网络互动,完善互惠共享的社会规范,提升居民间的普遍信任,同时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和技巧的宣传力度、发挥党员在遵守社会规范中的带头作用,通过社会资本发展促进公众的自主环境保护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1.
14.
道德社会学的基本任务是分析揭示道德规范的社会根源、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方式.作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行和人们正常生活之"集体需要的压力"所要求的社会行为方式,垃圾分类已成为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们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对于社会成员个体来说,责任和义务都是其行为中的"必须"而不是"可以".但凡那些行为者个体难以直接体认到它的好处而只感觉到它在时间、精力、物质上带来的付出与损失,但在公共道德的层面上又属于"必须"而非"可以"范畴的行为,通常要依靠负面刺激即处罚制裁来加以型塑,垃圾分类就属于此类.在制定规定公民行为之"必须"的规则时须注意三点:"必须"必须建基于"必需";"必须"应该尽可能照顾人性习惯、常情常识;"必须"必须立足于对违规者执行充分有效之制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18-224
湿地保护和恢复是"京津冀一体化"中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湿地认知是促进湿地制度政策完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基础。城市居民通常是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受益者,其对湿地的认知决定了湿地保护态度、行为以及从湿地中获取的效益。基于结构式问卷调查北京城区、近郊居民和非本市常住居民,并采用交叉表和卡方检验方法对比分析3组居民湿地基本常识认知度、湿地保护态度和行为。结果发现,3组居民对湿地深层次专业知识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对部分湿地基本常识认知具有显著差异;3组居民对湿地保护态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城区居民愿意保护湿地的人数最多,但仅有14%的居民知道《北京湿地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5%的居民参加过"观鸟"活动;与2014年相比,北京市居民湿地保护认知度有所上升。因此,应加强对公民的湿地知识宣传,提高居民湿地保护意识,建立湿地利用的奖惩机制,鼓励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16.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