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秋白精神世界中具有诸多互相矛盾对立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济世与避世的愿望在其心里兼而有之,他虽然选择了前者,但避世的愿望时有流露;肉体的病弱,既激发了他向死而生的决心和斗志,又使他时时生出消极退缩和随波逐流的念头;其精神结构中信仰与怀疑、肯定与否定精神并存,使他对于革命和自我等问题的认知复杂多面。这昭示了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难心路历程,也预示了革命对知识分子改造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在为中国革命英勇奋斗的十多年中 ,表现出忘我献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四大精神特征。他在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工作期间 ,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勇于探索、坚持和发展真理 ,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钟菲  李倩 《江西社会科学》2005,15(12):210-215
瞿秋白全部文学活动中主要的异质文化资源来自于俄罗斯文化和文学,而在众多的俄罗斯作家中对瞿秋白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作家首推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关于“爱”的宗教观和自我反省、自我忏悔的意识为瞿秋白提供了思想的水准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振兴中华民族,重要的问题是民族精神的新解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正确深刻地认识自己,这是决定民族精神解放程度的基础和前提;冲破僵化的思想观念是实现民族精神新解放的核心;实现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既是民族精神新解放的社会环境,也是民族精神自我解放的目标。民族精神彻底自我解放之时,正是中华民族在东方伟大复兴之日。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顶嘴     
张君燕 《快乐青春》2014,(10):37-37
一次,瞿秋白跟随母亲到北门外贤庄去,快中午时,在外面玩的瞿秋白跑了回来。正在忙碌的母亲抬头一看,发现瞿秋白身上穿的褂子没有了,便问:“秋白,你的褂子呢?”“我……”瞿秋白支吾着,“我也不知道丢哪里了。”母亲疑惑了:“明明在身上穿着的,怎么会无缘无故地丢了呢?”瞿秋白低下头,说不出话来。最后,在母亲再三追问下,瞿秋白深吸一口气,终于鼓起勇气,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到村里一个小朋友光着背,在风里发抖,就脱下来给他穿上了。”母亲听了淡淡一笑,轻轻摇着头说:“这种事好是好,可是我们也不多呀!”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传统的艺术论强调“真实性”概念,怀疑论美学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自我伪装,它借助于“面具”、“影像”等策略获得对现实的适度距离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的知识分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历来知识分子复杂性的分析,批评历来误解和贬抑他们的倾向,指出人们对瞿秋白知识分子特点看法的误区。分析瞿秋白“书气气”“文人味儿”“知识分子特点”究竟怎样,指出其“多才”之外更发扬了中国知识分子灵敏感应时代脉搏,心忧天下的优良传统,亦不乏雄健宏大气魄,实属亦柔亦刚,且在“质”上超越了旧文人而成了现代式知识者中的伟人。分析瞿秋白自剖中一些说法的过苛自责,指出其某些低回的情绪乃是不正常的内斗所致。论瞿秋白知识分子与当领袖的关系,指出其知识分子特点并非当领袖时发生错误的原因,倒是其当领袖的优良素质、卓越才干和风格特点都与其知识分子优点联系着。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欧美种种思想文化的输入,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东西方文化问题”的争论。瞿秋白在这个论争中,阐述了他的无产阶级文化观。我们认为,瞿秋白的文化观思想是颇为深刻的。一瞿秋白的论述是从“文化”的内涵开始。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文化的不同,“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之不同。”就是说,文化是生活的模式、方法。瞿秋白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文化’是人类之一切‘所作’”。(《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瞿秋白选集》第15页)这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具体的说,瞿秋白认为它包括四方面因素:“一、生产力之状态,二,根据于此状而成就的经济关系,三、就此经济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组织,四、依此经济及社会政治组织而定的社会心理,反映此种社会心理,的各种思想系统”。(同上书,第15—16页)显然,这个“文化”定义完全与梁漱溟的对立。因为,梁漱溟的定义本质是唯心主义。他把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样法”,虽然,其中也充塞一些“物质”的东西,认为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但是,在他那里,物质的东西是由“生命之流”产生,因而,“文化”还是精神性的文化。所谓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实质上就是说,精神决定人类的生活过程。而瞿秋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是党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文艺批评家和翻译家。他的散文和杂文创作,以及对文艺大众化热情的倡导和探索,对反动文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介绍和世界进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五四以来最可宝贵的文学遗产。在五四运动时期,秋白就开始写作了。一九二○年,他担任《晨报》记者,被派往苏俄进行采访和实地考察,从哈尔滨到莫斯科旅途中所写的《饿乡纪程》和到莫斯科后所写的《赤都心史》这两部散文集,便是他的成名之作。《饿乡纪程》原题名《新俄国游记》,出版于一九二二年。书店附记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同志是一位出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翻译家。自“五四”以来,特别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他对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倡文艺大众化,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以及参与“左联”的领导工作,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都做过许多重要的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受惠者,也是贡献者。他在五四前期广泛阅读新文化报刊,接受新思想的启蒙;在五四后期则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这些贡献至今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在纪念瞿秋白百年诞辰和迎接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时候,总结瞿秋白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一1919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过后,瞿秋白与友人创办《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新思想,研究新问题,投入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当时,新文化运动面临新的发展关头,出现“提高”与“普及”两…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同志是我党早期历史上有威信的领导人之一,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在争取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的伟大斗争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瞿秋白同志在上海坚持三年斗争。在此期间,他同鲁迅并肩战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这一段光荣历史,至今仍然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传统哲学的知识论前提下 ,自我被看作先验实体 ,越来越成为逻辑概念的代名词。巴赫金指出 ,传统的理论哲学使自我脱离了活生生的现实 ,自我应该是参与性应分的实现 ,是语言交往和对话的存在。这体现了西方哲学人类学化的倾向 ,以及 2 0世纪西方文化精神的深刻改变。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并未正式加盟左联 ,但却是公认的左联实际领导人之一。瞿秋白是以特殊的身份 ,通过特殊的途径 ,为左联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没有瞿秋白的介入 ,左联不可能取得那样辉煌的战绩 ;同样 ,没有左联提供的舞台 ,也就没有作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重要奠基者之一的瞿秋白。研究历史与人物之间的双向互动 ,其意义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5.
生死不渝:丁玲与王剑虹在论述瞿秋白与丁玲的交谊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述及丁玲与瞿秋白的前妻王剑虹的一段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她们早在中学生时代就认识了。1918年丁玲在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的预科班学习。王剑虹(原名王淑,出生在四川酉阳,后迁居湖南。)那...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二十年代评介普列汉诺夫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观点瞿秋白(一八九九—一九三五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于二十年代初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激浪滔天的革命岁月中,除了参加党的领导工作、从事很多革命实际工作之外,还撰写了大量论著,其中有多篇评介了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后来堕落成为机会主义者的普列汉诺夫。  相似文献   

17.
1930年代初,瞿秋白投身左翼文学运动,为中共夺取文化领导权而工作。他积极推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倡导文艺大众化,评价鲁迅以树立革命文学的典范,这构成了他的策略性文论的基本内容与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我的哥哥瞿秋白如果活着,现在是八十一岁。他只比我大两岁,我还健在,而他早在三十六岁的壮年,就为万恶的国民党反动派所枪杀。从那时起,我对他的追念从来没有间断过。在他被害的当时,我只能偷偷地从一份浙江的《东南日报》剪下他卧在罗汉岭下草地上的照片,小心地保存在自己的身边,暗自伤悼他,我甚至不敢告诉自己的子女。但我自幼就深知他是正直的,光明磊落的。我相信,他为革命而牺牲,总有一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对于他生前身后的评价是复杂多变的。本文简明扼要地概述了瞿秋白坎坷的经历,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瞿秋白的一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还就瞿秋白《多余的话》等遗作进行分析,认为《多余的话》既非他人伪造,亦非“叛徒”的自白,而是他思想深层的无情解剖。作者强调,要做到评价的合理性,就必须使评价客体的信息真实可信、符合实际;评价过程和评价目标也必须具有逻辑自洽性、和谐性。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文化追求?对于这一问题,由于文化这一概念界定的困难,因而同样也不能说个明白。要是倒过来,问文化追求是什么?在这里可以给出一种正向的描述。首先,文化追求是人的文化观念的更新,它要求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重新建构文化观念,既是人对既存文化的反思,又是人对将成文化的憧憬,从而形成互为推动的意识运动。其次,文化追求也是人的文化理想的更替,它要求人在文化观念更新的基础上确立文化追求的目际,从既存文化传统出发去合理地构想将成文化的全部可能性,因而产生文化论求的直接动力。其三,文化追求更是人的自为过程,它要求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文化理想的推动下去发展对自己的把握,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