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鸣 《领导文萃》2006,(11):124-127
1898年春夏之际,光绪帝亲政已有十年,他强烈地想要有所作为。康有为的变法言辞吸引了光绪的注意。康想通过依附皇帝来施展自己政治抱负,他的介入,使帝后关系中增加了复杂的因素。9月初,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联拒绝转递该部主事王照建议皇帝奉太后出访外国的奏折,光绪认为阻挠言路,将他们连同另外四个侍郎一同革职,而以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以示激劝。这事象征了光绪帝广开言路的变法决心,也是他借题发挥,为自己树威的一个举措。但处理过严,激起老大臣和慈禧太后的不满。此时主政的大臣,总体上都具有洋务…  相似文献   

2.
慈禧在历史上有三次实际掌握清朝的政权。头两次是在同治年和光绪初年,史家称之为“垂帘听政”,因为皇帝的年龄小。第三次是在戊戌政变后。而这一次,不再有什么隔着她和皇帝  相似文献   

3.
张亚庆 《领导文萃》2013,(18):50-53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到15日下午,24小时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发生更替。光绪的亲弟弟成为大清帝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这对袁世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载沣一直对袁世凯在维新期间出卖光绪帝怀恨于心,再加上袁权倾朝野,载沣极想除掉。可当他与军机大臣奕劻、张之洞商议时均遭到反对,优柔寡断的摄政王最终放弃杀袁,而  相似文献   

4.
胜保与慈禧     
朱维铮 《领导文萃》2009,(16):100-103
慈禧在同治元年(1862)“垂帘听政”,与之前的满洲将军胜保的跳踉叫嚣,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鸣 《领导文萃》2008,(23):116-118
时下的流行语,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套过来,不怕皇帝。就怕皇帝爱写诗。皇帝不同于一般人,他要写诗,得有人给他修改润色,用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给皇上洗脏衬衣。  相似文献   

6.
三人行     
有个汲黯,上辈世代做官,武帝即位时,他已是在皇帝身边供差遣的官,是崇尚黄、老而不喜儒的人。皇帝派他出差。他回来后报告:远处相攻是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讨过饭,打过仗,从一个马弁干起,最后得了天下,对人情世故的了解相当透彻。他当然明白自己给官员定的“工资”不高,所以,在地方官上任之前,他经常要找他们谈一次话,讲讲如何正确对待低“工资”,如何抵制贪污受贿的诱惑,他会给自己的部下算一笔很实在的利害关系账。  相似文献   

8.
不由人算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只活了四十六岁。他可是历史上承先启后的皇帝,不但在前后两个汉朝,而且在有皇帝的时期,都少不了他所经历并处理过的问题。看史书里记载的他仿佛没有做过什么大事。有几年竟好像什么事也没做。  相似文献   

9.
德国著名医生罗伯特·科赫医术高明,医德也好,为人善良正直,医德备受赞扬。有一次,普鲁士的皇帝病了,把他请去给皇帝治病。皇帝一见科赫便焦急地对他说:“我希望你能以对待你病房里的病人更好的态度替我治病。  相似文献   

10.
光绪之死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却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皇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下午五至七时),太后死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一至三时),相距不到二十小时。这正当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后的第八年,中国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侮辱,国势阽危,民生凋敝,国将不国。光绪和慈禧同时死亡,老百姓深感震惊、诧异、惶惑,有识之士担心中国这艘千孔百疮的破舟会不会在惊涛骇浪中沉没?  相似文献   

11.
《领导文萃》2007,(5):123-123
德国著名医生罗伯特·科赫医术高明,医德也好,为人善良正直,医德备受赞扬。 有一次.普鲁士的皇帝病了,把他请去给皇帝治病。皇帝一见科赫便焦急地对他说:“我希望你能以对待你病房里的病人更好的态度替我治病。”  相似文献   

12.
<正>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了所谓的民众劝进书,宣布登基,史称洪宪皇帝。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下台,当了83天皇帝。6月6日又因尿毒症弃世而去。袁世凯是一个谋略绝非寻常可比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逆历史之潮流,复辟帝制呢?这里面除了袁世凯本人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人在幕后充当推手,这个因素也不可不察。袁世凯:"他害了我"袁世凯在临死之前,曾吃力地吐出四个字:"他害了我。"这个"他"是谁呢?据袁氏家族的人估计,袁世凯死前所说"他害了我"的"他",很有可能就是其子袁克定。袁  相似文献   

13.
张鸣 《领导文萃》2011,(10):68-70
时下的流行语,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套过来,不怕皇帝,就怕皇帝爱写诗。皇帝写诗,得有人给他修改润色,做这个活计,用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给皇上洗脏衬衣。  相似文献   

14.
大玩家     
熊召政 《领导文萃》2008,(24):109-113
明朝的皇帝,虽然鲜有可称“大帝”之人,多数皇帝私下也有一些怪癖,但在大庭广众面前,尚不致有太出格的行为。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明代的第十个皇帝朱厚照。登基后,被称为武宗。但自武宗即位以后,明朝的纲纪与吏治迅速变坏,所以说,他是一个让明代历史迅速变脸的人。究其生平,客观地讲,武宗为人率真,不矫情做作,这是可爱之处。但若以皇帝的要求来衡量他,则太过胡闹。  相似文献   

15.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4,(17):40-42
正在明代,朱棣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生五征蒙古,收复交趾,在东北、西北设立军事基地;他兴修水利、疏浚大运河、鼓励垦荒,派郑和数次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然而,少有人知道这个堪称优秀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大演员"。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对太子朱标不满  相似文献   

16.
正大清垮台前的"神秘预兆"在大清朝垮台之前,出现了很多神秘的预兆,比如老百姓中纷纷传说,有一颗彗星要在中国坠落。"彗星现、朝代变",中国人真是想象力丰富。当时原本要举行一个万寿盛典给慈禧祝寿,但最后没举行成,因为慈禧死了,接着光绪帝和慈禧相隔一天离开世界,而这对朝廷和整个中国的震撼,是今天的我们所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17.
傅国涌 《领导文萃》2009,(3):107-110
1898年,光绪帝还不到而立之年,平心而论,他确是一位有抱负的青年君主,但他手中没有足够的权力,至少没有改写历史,扭转文明航向的实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败无疑,如果参与维新变法的大臣志士运筹好了,稳健地推动渐进的变革,逐渐化劣势为优势,虽说成事在天,毕竟谋事在人。从当时的情况看,论天时,危机感笼罩之下,  相似文献   

18.
难与运相争     
十九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帝祚世系中,共有三位皇帝——文宗奕詝(咸丰)、穆宗载淳(同治)、德宗载湉(光绪)。与此同时,朝野间还有三位潜在的可能君临天下的人物——一位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一位是湘军统帅、晚清最重  相似文献   

19.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08,(6):117-120
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为他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样因为他的权力没有边界。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权力。为了保持自己的至高尊荣,皇帝必须牢牢把握住权力,一丝一毫也不能放手。利益的焦点必然是力量的焦点。普天之下有多少精英人物在日夜  相似文献   

20.
杯酒释兵权     
五代时,禁军成为中央主力军,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一支军队。禁军的倾向,决定皇帝宝座的安危,赵匡胤就是靠殿前军而得皇位的。如何牢固控制禁军,防止类似事件重演,自然是他日夜焦虑的事情。不过他对此问题的认识还是有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