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模糊限制语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语用价值。语言学框架下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已经从语义学拓宽到语用学、二语习得、翻译学、篇章学等。文章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理论和人际功能理论,分析模糊限制语在文学语篇中特有的人际功能,表现在塑造人物性格、凸显人物形象、反映角色关系、表达人物情感和作者态度、凸显写作意图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语用学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文章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幽默广告语的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广告者对幽默广告语的创作是一个为达到广告交际目的而在语言形式、内容和语用策略等方面不断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是与语言结构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是人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称呼语的选择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语用距离以及情感态度,恰当、得体的称呼语有利于促进言语交际。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是重视交际功能的动态语言,而语用学研究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如何结合语境和意图来表达和理解话语的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借助语用得体、语用距离、语境顺应等理论,对语言修养较高的主持人的称呼策略进行动态的分析,有助于发挥媒体语言对大众语言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4.
Verschueren的顺应论是一门较新的语用学理论,它从语言、认知、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语言交际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是对语言使用的一种综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表达。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内探讨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问题,以期能为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加强对翻译活动过程和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心理视角。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对语言产出过程和语言理解过程的社会心理研究。前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语言使用的协作性、顺应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认知语境、显义和隐义、语用推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的主旨在于为社会心理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6.
“回述”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国外社会学家提出的一种会话常规,旨在揭示交际者为明晰谈话内容、避免交际障碍所采取的一般性策略。随着国内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一理论,但是迄今为止,围绕回述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依然凤毛麟角。文章从回述的界定出发,回顾了现有的围绕回述现象开展的研究,并以医患关系中的产前检查为例,分析了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与回述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在医患双方获得准确的信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保证医疗就诊顺利进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话语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回顾了语境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梳理了语用学家们对语境类型的不同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语料,分析了不同语境类型如何达到对话语发出者意义表达的制约功能,阐明了语境与意义的互生关系是言语交际的固有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教学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理论,明确了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教学,分析了主体移情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指出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是有效人际交流的重要保证。文章也阐述了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移情能力的途径,并指出今后移情理论研究领域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语境的动态构建。运用框架理论分析了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指出在语境构建过程中,交际者不断激活存储在记忆中的言语的框架,框架间信息进行联接建立语境假设,实现了语境的动态构建。  相似文献   

10.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语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语用学研究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语用学中的三种交际观与话语理解之间有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上对动力、态度、自我、移情、焦虑等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五大情感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些因素不仅是目标语学习的促进剂,也是抑制剂。由此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和课堂教学中应从如何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树立语言、文化平等概念,以及创建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等方面入手,减少情感过滤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十分突出 ,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产生良好的情感互动效应 ,对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情感互动效应发挥的障碍。因此 ,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修辞与传播的关系出发 ,在追溯两门学科的学理关系的基础上 ,分析了修辞与传播本质上的差异性与统一性 ,探讨了两门学科研究中理论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学理渊源 ,揭示了两门学科进一步结合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作者认为 ,修辞与传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学科属性等也具有统一性 ,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渗透甚至融合。两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该相互借鉴。修辞学研究应能动地吸收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 ,向人类传播的各个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4.
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文章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出发 ,阐述了人类交际体系的理论构成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与母语特定文化的交际能力之间的区别与共性 ,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特点 ,结合国外语言教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性研究 ,提出了几种可行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希望能与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教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新客观主义及其社会性知识观这一新的科学观为切入点,将包括科学传播在内的科学活动视为一种社会认识过程,重构面向异质性科学传播实践的理论基础,将科学传播的内容看作可认识与可运用的社会性的知识,从社会认识论和社会性知识的维度剖析客观性内涵与生成机制,进而在新客观主义的视野中展开科学传播的中层模型研究、科学传播的反观性研究和科学传播的元策略研究,使科学传播的理论得以建立在可能融贯社会价值与认知价值、兼具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广义客观性之上。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凯瑞提出他的传播仪式观之后,受到学界的最大质疑在于其观点理想化.如果将凯瑞的观点联系具体的研究背景进行解读,就会发现,有关传播仪式观的思想并非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仪式"乌托邦".本文以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和克里弗德·格尔茨的仪式观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民族志调查的基础上,阐释仪式传播中的文化共享与信仰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我国家训发展的重要时期,家训中出现了大量针对女性的训诫——"女教"。宋代"女教"的内容偏重于以儒家纲常伦理去规范女性行为;形式则多种多样以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女教"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重亲情、重感情,这使受教者与施教者在情感交流中实现了互动。宋代家训中的"女教"反映了宋代两性关系上男性的话语主导权,宋儒借此成功地塑造了宋代女性,完成了儒家伦理对家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科技词语或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词语化入、引申或直接切入当代文坛,丰富了文学评论语言和文学作品语言.这种语言现象表现出来的特点、规律及产生的效果是(1)不少科技词语已经在宽泛意义上使用;(2)某些科技词语可能具有比喻、夸张、借代、大词小用等修辞效果;(3)增添了时代气息;(4)它呈现出一个既变异又必须接受规范同时又催生新的规范的辩证过程;(5)它有利于增加原先所没有的感情色彩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从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效果的含义及其结构入手,揭示传播效果包含的认知、态度、行为3个层面,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及其所具有的内隐性、累积性、恒常性、层次性等特征,进一步论证了各个层面的作用,从而为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国际传播学是传播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新兴门类,它以大众传播中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虽然有一批学者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筚路蓝缕,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话题多元、侧重点各异、学科边界较为模糊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国际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前提性的厘定,在此基础上,就国际传播学的理论框架、逻辑结构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