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汤姆·斯托帕德在其剧作《印度深蓝》中采用了独特的戏剧形式。本文通过探讨剧中带注释的信件、时间处理手法及重构历史等三种艺术形式,分析这些戏剧形式如何服务于该剧对历史的追寻,并说明形成这些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剧作家对历史不确定性的感受及其对再现历史所持的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内特的戏剧翻译理论中,"可表演性"原则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作者本人对这一术语的认知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从1980年出版的《翻译研究》使用此术语,到1998年成书的《文化构建》放弃使用此术语,体现了她对戏剧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通过梳理苏珊·巴斯内特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可表演性"原则的表述,分析了作者此一转向背后的深层原因,廓清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可表演性"概念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3.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大都注重描写人物情感纠葛 ,似乎从不涉足社会思想政治意识。其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情节简洁 ,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情感成长历程———由一个庄园上被人忽视的小女孩到后来与自己一直喜欢的庄园二少爷埃德蒙·贝特伦结婚 ,最终成为庄园上的精神主人。然而 ,以后殖民文化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剖析 ,就会发现 ,在这些美丽的爱情故事背后隐藏着简·奥斯汀强烈的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生长于英帝国殖民扩张时期的简·奥斯汀 ,具有显著的资本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文化观和价值观 ,其作品中流露出对英国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支持和赞扬。  相似文献   

4.
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对英国诗歌最具独创性的贡献是成功地发展了“戏剧独白”的诗歌体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戏剧独白诗的代表作——《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戏剧独白的特色做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勃朗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诗人,他对英国诗歌最具独创性的成就在于成功地发展了戏剧独白体裁,并使这一诗歌形式臻于完美。文章通过分析《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人物双重声音话语,揭示戏剧独白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1956年5月8日,伦敦皇宫剧院首次上演了约翰·奥斯本的剧作《怒回首》(亦有译为《愤怒的回顾》),从此开创了当代英国戏剧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急剧衰败的英国戏剧又开始繁荣起来了。当代英国著名文学家安东尼·伯吉斯在他所著的文学史《英国文学》(朗门公司,1976版)中这样说:“英国戏剧在五十年代经历了一场了不起的复兴运动,它由于约翰·奥斯卒的《怒回首》而获得了新生。”约翰·奥斯本(1929—)以其卓越的创作才能和透彻的洞察力,在剧本《怒回首》中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新历史主义文本批评的基本策略出发,根据其“文本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文本”的理论假设,在故事情节层面上把传奇剧《暴风雨》与历史文献的次文本记录进行对照以考察它们的契合点,分别从海上风暴、甲板混乱场景、殖民者与原住民的遭遇、精灵艾丽尔的出现四个主要戏剧情景层面揭示该剧在早期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语境中与相关历史文献的“商讨性”互文关系,历史和虚构在该剧中因而得到融合,最后指出莎士比亚的浪漫传奇剧文类凸现了殖民主题。  相似文献   

8.
戏剧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英国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二战以后的50年代,英国在经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的挫折之际,戏剧文学却出现了异乎寻常的蓬勃之势,迎来了英国戏剧文学一次高潮。1955年《等待戈多》与现代主义的引入,1956年《愤怒的回顾》与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以及此后的新戏剧的勃兴为其标识。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英国戏剧理论家、演员、导演爱德华·戈登·克雷格的艺术理论与实践,客观评价了他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他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原是大英帝国的囚犯放逐地。因此,在它最初的年月里,戏剧这种独为文明世界和上流社会欣赏的艺术是否应当存在,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论。然而,尽管如此,澳大利亚戏剧还是发展起来了。囚犯为澳大利亚戏剧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贞献,最初进行戏剧活动的几乎全是囚犯。1789年,也就是殖民地建立后的第二年,犯人在悉尼演出了澳大利业第一出戏——乔治·法夸尔的喜剧《招募官》,观众只有60人,总督非利普观看了演出。当时出  相似文献   

11.
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文学在书写东方印度主题方面,存在一些复杂微妙的历史联系,存在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东方”话语,这与一些英国作家和印裔英国作家的东方主义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英国出于其殖民扩张战略和防范俄国入侵印度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帕米尔进行了几次查勘,查勘的结论对英国制定英属印度的北部边疆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验证了英国亚洲事务中,掌握地理学知识是其开展外交活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卡里尔·菲利普斯是当代英国著名的黑人移民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落雪中》讲述了生活在英国的加勒比海裔黑人移民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对文化身份和家园的追寻。小说不仅再现了黑人移民面临的文化困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对流散族群如何才能保持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分析小说中黑人移民及其后代所面临的失落感和文化上的无归属感,揭示黑人移民只有通过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成功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在创作后期,奥斯丁意识到了海洋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性,在小说中加入了大量海洋元素,《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其中之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巧妙地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政治的洞察和批判。综合奥斯丁的个人家庭背景和经历与小说中关于英国殖民扩张事业的描述,可以解读18-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重要港口城市朴茨茅斯和海洋在大英帝国殖民扩张事业中分别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奥斯丁本人对工业革命和英国殖民扩张事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美国独立是英帝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事件,以此为界,英帝国历史可分为第一英帝国和第二英帝国。本文详细论述了第一英帝国及其瓦解的原因,并探求了在崩溃之后的第一帝国基础上,第二英帝国建立的内在原因、采用的统治政策及其发展壮大。而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统治理论的调整是这一切发生转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探讨了19世纪澳大利亚著名小说<他这辈子>中所反映的英帝国囚犯流放制度的弊病,揭示了囚犯流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尤其是对小说主人公德文/道斯造成的精神和肉体伤害,文章力图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囚犯流放制度的残暴和腐败,审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影响,认识德文/道斯身份的异化和边缘化,以及遮亡所起到的颠覆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殖民地时期,海外贸易对英属北美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海外贸易为中心,英属北美殖民地形成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多样化经济。此种经济发展模式使北美殖民地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并在18世纪中后期发展为大西洋地区的新兴力量。  相似文献   

18.
威尔士王子麦多克在长诗《麦多克》中的身份转换深深折射出诗人骚塞的帝国主义意识。麦多克从美洲大陆的陌生来客到部落首领,最后成为"唯一的领主",身份变化与其登陆美洲,占领攫取土地、采取武力征服和文化同化本土部落政策、继而对其进行殖民统治的步伐相一致。借长诗中麦多克在美洲大陆身份转换的叙述,骚塞隐藏于"大同社会"构想背后的帝国优越意识和帝国殖民主义意识在占领土地、武力征服和文化同化本土居民的统治过程中渐次彰显。  相似文献   

19.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能影响。最后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殖民地印度时期,与印度穆斯林贵族、国大党温和派相比,印度王公在英印帝国内得到了宗主国——英国殖民者更多的宠幸,王公在帝国内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20世纪30年代,王公在宗主国的支持下在全印度政治舞台上扮演积极的角色,试图与国大党在未来的印度中"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甚至到1947年英国撤离印度前,王公有成立自己独立国家即"土邦斯坦"的可能性。王公们之所以能够在帝国体系内受宠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即英国殖民统治策略的结果、王公作为印度社会最集中代表的结果以及王公对宗主国忠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