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以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为切入点,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仍以家庭居住为主;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对生活总体感觉是比较满意的;老年人选择居住方式与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儿女数量的多少、个人爱好的满足程度等因素关系不大,但与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有没有孩子、孤独及害怕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严峻,文化生活单调,情感慰藉难以满足。以青岛市137位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频数(N)、百分比(%)、平均值(M)、标准差(SD)、相关(r)分析。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对生活较为满意,且生活满意度与孝文化、文化生活态度呈正相关;农村老年人孝文化观念较为传统,文化生活态度积极;农村老年人更多愿参与休闲消遣和社会交往类活动,但文化生活存在需要干预的困境。据此,本研究提出要改善文化养老环境,转变全社会传统的养老观念;子女应尊重和认同老年人,支持其从事文化养老活动;政府应该增加农村文化生活设施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开展符合农村老年人特点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改善和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意义重大。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虽然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比以前丰富,但因收入普遍较低、农村基层老龄组织发展缓慢等,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仍然较为单调和枯燥,需要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重视和强化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以及探索民间资本进入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面临慢性疾病、孤独、抑郁甚至自杀等系列健康问题,国家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旨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以在厦门市开展的实证研究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与回归分析法,探讨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等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居家社区养老分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三个因子;老年人健康分为客观生理健康、客观心理健康和主观自评健康三个因子。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越高、有配偶及与子女合居,能够促进老年人健康;子女数、经济支持、劳务及照料、感情亲近度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影响不同;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三个因子对老年人主、客观健康影响有差别。对此,本研究提出拓宽老年人收入来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完善日常照料和医疗服务体系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2004年山西农村养老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山西农村的养老模式总体上仍属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主要特征表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养老的经济支持力度有显著影响,而经济支持的来源却直接受政策、风习、道德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以家庭为主,家庭中以老人自己的当前劳动收入为主;其生活方式以单独居住、自我照料为主;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集体经济对养老的支持极其有限;多子女老人不具有养老优势,计划生育有利于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围绕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居住模式、赡养情况、心理状态、服务需求等多个问题对江苏省苏南、苏北交界处3个乡119位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受教育层次总体不高;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空巢率高于中龄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空巢率随年龄增长而提升;近50%的农村老年人属于低收入人群,收入仅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难以应付医疗照护等方面的开支;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来自儿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服务需求集中在权益维护和身心健康两方面。研究建议,高度重视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加速推进老年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老年大学投入。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犯罪问题越加突显。呈现出以下特点:犯罪率不高但增长较快;以财产犯罪为主,暴力和性犯罪增多,呈多元化趋势;手段具有隐蔽性、个体性、智能性等;地域主要本地化,农村老年人犯罪突出。老年人犯罪成因的落脚点在于其自身特殊性,如社会地位、角色和价值变化,经济性依存,身心健康等因素。对老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应贯彻"宽严相济、宽和为主"的思想,并在诉讼程序和策略、司法裁判和处遇,以及刑法规定上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为基础,通过构建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运用分组的广义结构方程模型(GSEM)分析代际支持的三个方面和老年人个体特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检验了健康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水平,可以提高代际经济支持效果;农村文化资源的匮乏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资源,农村地区子女照料效果相对较差,农村社区养老设施和人员、养老机构建设、专业护理、医疗设施和人员的规划投入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外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孝道文化受到冲击,削弱了以往以配偶和子女为主的家庭养老。发展互助养老成为弥补农村家庭养老弱化、增进农村老年人福祉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选择互助养老是基于资源获得和偏好满足的一种理性行为,互助双方理性地考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10.
养老安全感是老年人安全感中非常重要的维度,与健康老龄化、晚年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但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安全感面临着多种风险。基于调研数据,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养老安全感现状堪忧;进一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调研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来源四维度中,经济支持来源以家庭支持为主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安全感显著强于以社会力量支持为主的农村老年人,且该结果非常稳健;社会保障二维度中养老保险显著正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养老安全感,但并不稳健。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福州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空巢老年人的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老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年4~5月进行入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取福州市鼓楼、台江、仓山三个区60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共得到有效样本1767例,其中空巢老人696名。空巢老人躯体健康、生活自理能力(ADL)、经济状况、精神健康、社会健康5个维度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果福州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总体比例的39%,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由logistic检验得出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受年龄、性别、原职业、是否赞成非家庭养老方式、锻炼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倡导空巢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与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空巢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提高对空巢老年人经济支持,完善社区为老服务,从而改善空巢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以逻辑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综合分析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研究表明,社会参与能够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在自评健康与身体健康方面,相比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对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和ADL的提升作用更大,但在IADL方面的影响较弱。社会参与能够更有效缓解城镇老年人的抑郁,对农村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有更积极的影响。在鼓励老年人积极投入社会参与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城乡社会环境差异,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一方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老年人开展社会参与提供政策和物质支持;另一方面改善城镇环境,以社区为依托,为城镇老年人构建良好社交环境与“半熟人”社群。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年人口的核心问题是生活质量问题,对老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基于杭州市城乡老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子女孝顺是影响城市和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经济状况、对社区工作满意度、婚姻、性别等也是共同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在城市和农村间存在差异.此外,在城市模型中,自我照料程度、子女个数等个人特征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在农村模型中,经济来源、对权益受侵害后的处理方式等经济和社会保障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总之,城乡老年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不同,城市老年人已侧重于对精神的需求,而农村老年人首先还需要物质的满足.  相似文献   

14.
农村老年妇女存在三重劣势,即地域劣势、性别劣势和年龄劣势。这三重劣势叠加使我国农村老年妇女日益边缘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农村老年妇女处于社会底层的底层,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其经济生活水平、家庭社会地位、基本权益保护、身心健康等都十分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乡城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更加复杂,然而,目前仍缺乏对老年群体有针对性的贫困监测。文章提出老年贫困测量应衡量经济条件、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多个维度,并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的视角,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健康和心理三个维度进行了贫困决定分析。分析表明,子女数量对老年人的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都有显著的影响;独居的老人陷入三种贫困的风险更高;而无退休金的老年人陷入经济贫困的风险比是有退休金老人的22倍。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作为正式支持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描述了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发现养老金水平太低,不能成为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老人主要依靠子女、自我养老或者家庭养老;老人生活照料靠老伴或者子女;老人的家庭关系和睦、子女孝顺,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缺少社区活动;老人心理孤独感不强,但是高龄老人感觉子女孝顺程度低,而且孤独感强;老人总体幸福感较高。这些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发现,江苏老年残疾人构成有8大特点:占总人口比例高且发展快;残疾率随年龄变化迅速;老龄化是残疾增加的主要原因;听残、肢残、视残和多重残构成老年残疾的大部分;农村及女性老年残疾率高;老年残疾领证率低;老年残疾率与地区人口残疾率相关、与老年人数相关;未来老年残疾人增长快。其次,老年残疾的社会经济状态研究表明,农村老年残疾人就业率高、依靠家庭成员供养比例高;老年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低;老年残疾有偶率低、丧偶率高。第三,老年残疾人享受社会保险现状为:医保参加率较高、寿保参加率低;苏中参保比例低。认为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险的投入,鼓励民间机构介入,建立劳务时间银行,组织老年残疾人之间的相互照料以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老年人慢性病现况研究,了解我国慢性病的现状;了解代际支持现状,在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医疗保险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健康的影响。经济支持在不同个体特征、社会状况人群中的差异显著,而联系、看望频次主要在不同年龄段和医保人群中差异显著;代际支持对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和自理能力有影响;慢性病人群抑郁占比高,应加强对慢性病人群代际支持的重视,关注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苏省北部地区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量表)和自制调查问卷,对苏北四市农村地区1 889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苏北农村地区老年人EQ-VAS平均得分为(71.3±16.7)分,老年人对其行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焦虑或抑郁的评价较高,满意率分别为75.2%、83.2%和78.2%;而对疼痛或不舒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相对较低,满意率分别为56.2%和72.9%。年龄、经济收入、婚姻状况、患慢性病情况、居住方式等均可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状况。结论:苏北农村地区低收入、独居的空巢老年人需要更多关怀,政府应加强农村老年居民慢性病健康管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养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居民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欧洲五维度五水平健康评定量表(EQ-5D-5L)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测量?结果:调查对象主要的健康问题是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维度;EQ-VAS评分为(71.35±18.21)分;15~45岁调查对象主要健康问题是焦虑/抑郁,45岁以上者逐渐面临疼痛/不舒服的健康问题;低文化程度者面临更多的健康问题,“没上过学”组疼痛/不舒服维度有问题的比例高达67.90%;患慢性病者比未患慢性病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风险更高?结论:把握各年龄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关注低文化程度者的健康?加强农村慢性病防治是提高安徽省农村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