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5月31日10:30,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在少儿戏剧场以简单朴素的形式,集中举行了"职教行动在北戏——庆祝少儿戏剧场2周年、北戏书馆1周年、系列京剧教育丛书《京剧大家绝艺录》等图书首发式暨大型北京传统音乐会《燕落花枝》演出"等艺术职业教育多个庆典活动.活动就北戏近年来进行的全方位、多层面的艺术职业教育活动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总结,以探求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提起梦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我们首先会想到弗洛伊德.但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我国古代的文艺批评就不难发现,汤显祖、谢肇淛等批评家早就提出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与梦同"等重要论断,王骥德、李渔等踵事增华,使这一方法在戏曲批评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一以梦释戏的第一点贡献在于揭示梦的心理奥秘.柏拉图早就指出,"梦是一种感情的产物".古代印度人则视梦为"肉体内在障碍的表现".可是我国古人多视梦为"神谕",以为梦乃神灵所"托",可以预示吉凶祸福.因此,以推知神意为目的的"圆梦"竟成为一门"专业",而且形成过一套复  相似文献   

3.
2017年6月7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中国戏曲传统化妆、服装技术人才培训"结业展示,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举行,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北京市文化局副巡视员马文等领导与北戏院长刘侗、党委书记刘宝华等领导共同观看了结业展演,并先后致辞.韩子勇及马文等领导对此次北戏的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韩主任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北戏的"中国戏曲传统化妆、服装技术培训"是戏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急需项目.舞台上的角色之所以那么美,很大一部分来自化妆、服装的美的赋予.整个戏曲生态中不能没有化妆、服装.国家艺术基金人才资助项目有个紧缺急需,就是针对薄弱环节,要把它促一促才能改变整个戏曲生态环境,使它变得更有活力.将传统艺术的植被,京城文化的植被,生长得郁郁葱葱.  相似文献   

4.
2012年9月中旬,新的学期开始两周,刘歆迪,这位来自河南省焦作市的18岁的年轻人站在了一扇门前。推开门,里面坐着一位教师,他是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北戏)音乐系通俗唱法专业的曹华老师。刘歆迪,神情紧张地唱了一首《当我想你的时候》。然后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他问:“老师,我想跟您学唱歌,您看我的条件是否可以?”曹老师说:“这孩子天生就是为唱歌而生的。”  相似文献   

5.
2013年9月14、15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少儿戏剧场”继续上演精彩演出,《梦単迪之声--孟璐、刘歆迪获奖汇报音乐会》成功举办。北戏音乐系的两名同学孟璐、刘歆迪成为此次演出的主角,分别为在场的观众献上了《七月的草原》《哥哥》《相亲相爱一家人》等独唱、合唱作品。  相似文献   

6.
2017年5月,在由教育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技能"比赛中,北戏舞蹈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职中国舞表演、高职中国舞表演技能赛项中获得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 2017年7月,在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舞蹈协会承办的北京舞蹈大赛中,经专家评审,北戏舞蹈系共有7个剧目获得了奖项,其中《丝路红》《戏梦》更是获得了专业少年组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杨楠  张保旗图 《北京纪事》2013,(11):112-112
2013年9月14、15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少儿戏剧场”继续上演精彩演出,《梦迪之声——孟璐、刘歆迪获奖汇报音乐会》成功举办。北戏音乐系的两名同学孟璐、刘歆迪成为此次演出的主角,分别为在场的观众献上了《七月的草原》《哥哥》《相亲相爱一家人》等独唱、合唱作品。  相似文献   

8.
麻雯  宋冰华 《北京纪事》2015,(10):66-71
7月中旬开始,来自全市16个区县、500名基层文化骨干用20天的时间,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参加了北京市千名基层文化骨干集中培训.此次培训分两批进行.第一批音乐、戏曲培训班,培训学员238人;第二批舞蹈培训班,培训学员261人.  相似文献   

9.
4月13日晚,在南阳市"唱响白河"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南阳文化艺术学校(简称"南阳艺校")专场演出中,出现了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简称"北戏")两位年轻教师的身影.北戏京剧教师赵艺阳、舞蹈教师于靖雯为这场演出编排了京剧《扈家庄》选段和舞蹈《草原情怀》,与南阳艺校的学生们一起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北戏教师为何会出现在9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南阳,又为何会与南阳艺校的学生们一起演出呢?下面就请随笔者来一探究竟吧.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的少儿戏剧场举办了多场少儿戏曲、歌舞演出,吸引了众多少儿前来观看。很多孩子看过以后,对中国传统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今年推出的《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更是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1.
在高师音乐系科诸多专业课程中,《中国音乐史》属史论性质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教学,在内容的取舍、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思维训练的取向等方面,均应按其培养中等学校师资这样的目标而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本文拟根据高师的培养目标及《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谈谈《中国音乐史》课教学内容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尹建军,女,侗族,湖南邵东人,中共党员,教授。2001年至2014年相继担任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系党总支书记、音乐系主任、校工会副主席等职务,系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协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出版专著1部,在《中国音乐》、《求索》、《艺术教育》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十余项。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曾多次参加各种声乐比赛,荣获国际国内金奖3项、银奖3项,获国际声乐大赛最佳指导奖2项。  相似文献   

13.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制定以后,如何有效的实施教学,教师是关键.《艺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新课程,更需要有合格的师资,而目前国内的师范院校还没有设置培养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师资的专业.本文将教育部《高师艺术教育专业主辅修实验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与高师音乐系如何培养合格的艺术师资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此可以合腔,《荔镜记》就是使用潮泉合腔的戏文。《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不论是潮腔还是潮调,都见出至迟到明中后叶一种独立于正字戏、也独立于闽南戏的潮州本地声腔已经成熟地运用于潮州、海陆丰的戏曲舞台。这些潮州戏文虽然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其体制则秉承南戏的长篇巨制、七角行当以及基于曲牌体的灵活自由的演唱形式,甚至还有一些唱正音的遗存。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与当地乡社祭祀小戏结合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元明清三代,山东不仅是我国传统戏曲创作与演出的繁盛地区,而且在戏曲理论上也多有建树和影响。与钟嗣成比肩的贾仲明,不仅对《录鬼簿》进行了"拾其遗、补其缺"的增补工作,而且还对元末明初的戏曲作家进行了编续,对中原音韵和南方曲家也多有评述;李开先的《词谑》开戏曲创作与表演艺术理论的先河;丁耀亢在戏曲创作研究等方面也建树颇多。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作家的举隅,方见山东古代曲论发展兴盛的概况及对后世戏曲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方戏曲音乐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因此,蒋地方戏曲音乐引入高师音乐专业必修课视唱练耳的教学课堂,既能改变传统的单一不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临川地方戏曲音乐资源丰富,有抚州采茶戏、宜黄戏、孟戏、傩戏等等。将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采用“示、唱、听、演”的教学法进行理论与实践、表演相结合的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以此为起点,建立一种以本民族音乐为基点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和方法,为音乐教育体系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家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国家政策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传统戏曲的有效传承、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多年来,北戏一直致力于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此次皮影、龙江剧的新专业设置,更是将传承落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以宋元散佚戏文《孟姜女送寒衣》为源头,将《宋元戏文辑佚》中的戏文旧篇、明初戏曲选本《风月锦囊》中的《孟姜女寒衣记》、明末戏曲选本中的传奇散出等进行分析考证,以辨其文本的流变,再对相关的史实记载、民间传闻、笔记小说及戏曲剧本等材料进行考察,进而在体会古代戏曲的繁荣盛况的同时,从中探究戏曲发展史中的“改编过渡”现象.  相似文献   

19.
宋元时期的戏曲作家多为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 ,自元末高明作《琵琶记》始 ,文人学士、官僚士夫逐渐取代民间艺人成为戏曲作家的主体。而随着戏曲作家的文人化 ,也使得明代的戏曲呈现出与宋元时期戏曲不同的特征。一是出现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戏曲作家流派 ,如五伦派、昆山派、吴江派、临川派等 ;二是在戏曲的题材、人物形象、语言、音律等方面都呈现出典雅化的特征。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既提高了戏曲的文学品位 ,使得戏曲与诗文一样 ,具有了经典性 ,同时也由于其精致典雅后脱离了舞台 ,异化为一种案头文学  相似文献   

20.
论明代戏曲的文人化特征(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的戏曲作家多为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自元末高 明作《琵琶记》始,文人学士、官僚士夫逐渐取代民间艺人成为戏曲作家的主体。而随着戏 曲作家的文人化,也使得明代的戏曲呈现出与宋元时期戏曲不同的特征。一是出现了具有 不同艺术风格的戏曲作家流派,如五伦派、昆山派、吴江派、临川派等;二是在戏曲的题材 、人物形象、语言、音律等方面都呈现出典雅化的特征。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既提高了戏曲的 文学品位,使得戏曲与诗文一样,具有了经典性,同时也由于其精致典雅后脱离了舞台,异 化为一种案头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