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介石的哲学思想散见于他的各种言论文告中,尤以三十年代为多,有时称“革命哲学”、“中国新民族哲学”,有时则命为“行的哲学”或“力行哲学”。因其哲学思想的重心都注重一个“行”字,故习惯称为“力行哲学”。 一、“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蒋介石认识论源渊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知行合一”说,即主张“知行合一”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哲学上认识论之完成,虽是近世纪的事,但认识论的思想无论在东方西方都早已有之。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一生,不管是从政还是做学问,道德问题是他始终关注的焦点。道德救国是章太炎伦理实践的最终目的;道德救国的特点是“儒行”救国;“儒行”是一种“依自不依他”的力行哲学;“儒行”救国则是章太炎“依自不依他”力行哲学的道德实践。“儒行”之意味,简单地说,即尚气节、重力行。具体来说,有三层意蕴:一是刚性的、依自的儒家道德;二是为伸张正义而蹈厉敢死的游侠风范;三是成就“儒行”的一种本源性力量:通过人生亲证实现主体绝对的道德自由而产生的一种道德意志力量。  相似文献   

3.
1939年2月蒋介石发动“国民精神总动员”是有深刻的主观背景与历史背景的。强调精神力量可以战胜物质力量的“力行”哲学是运动发起的思想基础,日本抢先发动精神总动员刺激并启发了蒋介石,而作为抗战时期国内政治主要层面的国共关系的逆转对运动发起的形态和实质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右派集团歪曲孙中山哲学,建立唯心主义哲学,在历史过程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一战时期戴季陶歪曲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建立起了唯心主义的“民生哲学”,二是二战时期陈立夫歪曲孙中山的进化论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起了神秘主义的“唯生哲学”;三是抗战时期蒋介石歪曲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建立起了先验主义的“力行哲学。”一九二五年三月,孙中山逝世,国民党立即呈现分裂局面。其中的右翼集团,在政治上预谋纂夺党权、叛变革命的同时,在理论上也开始了歪曲孙中山学说的活动。这主要表现在老右派分子戴季陶于孙中  相似文献   

5.
人类道德是知与行的统一,道德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知”与“行”两个方面.重视道德修养中知行的统一,强调身体力行的重要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当倡导知行统一,鼓励力行践履.  相似文献   

6.
在修身过程中重视“力行”是我国儒家修身理论的一个重要传统。孔子是最早明确提出“力行”的修身方法的。他认为道德修养不仅要获得道德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是非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化为行动。身体力行。儒家“力行”德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人格的完善有重要启示。对于现代人摆脱日常生活的沉沦之苦,解决人生意义迷失,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予认为,“无为而治”是政治统治的最高境界。不过,这种境界极为高远,一时尚难达到。“必也使无讼乎”则是更为现实的政治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建成一个没有诉讼、没有犯罪的国家,就必须确立“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贯彻“尊五美,屏四恶”的施政方针,推行“正名”的政治举措,维护好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只有这样,政治活动才能有序开展。而一切政治活动的中心是道德建设,统治者是道德建设的主体。一方面,统治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胸怀仁爱之心,依仁而行,力行不怠;另一方面,统治者还要担负起教化民众的重任,夯实道德建设的群众基础,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这样,“天下有道”的政治生活、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必将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8.
阳明心学与蒋介石力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王阳明心学、孙中山三民主义、蒋介石力行哲学的比较分析,说明后者与其说是继承孙中山,不如说是继承王阳明.有关孙中山"行易知难"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精义完全一致的论点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9.
德性儒学的成就、困境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化思潮盛行、传统儒家受到打压的思想氛围中,现代新儒家适应儒学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大趋势,从弘扬儒家德性入手,掀起了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新儒学运动。德性儒学发端于梁漱溟,中经熊十力奠基,到牟宗三终结。德性儒学批驳西方中心主义,彰显中国哲学的民族精神,接续传统并走出传统,把握人性根本,回应西方哲学的话语,安顿价值世界,挺立道德主体性,开启中国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做出了历史性的理论贡献。德性儒学未能突破道德中心主义的藩篱,无法从“内圣”中顺利地开出“新外王”,应对以科学与民主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无法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无法突破“精英儒学”的小圈子,从而陷入困境之中。拘于道德理想主义的情结,过度强调应然,没有直接面对实然,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批判,他的主要论据是:“是(存在)”(Sein)和“存有”(Dasein)分别是逻辑的谓词和实在的谓词,而本体论证明错误地混淆了这两类谓词。康德的批判表明科学无法解决超验的上帝问题,知识的有效性应限制在可能经验的范围内,而这为道德与信仰保留了空间,开启了道德神学的可能性。道德神学基于道德的必然要求,在主观确信的意义上证明了上帝的实存。从思辨神学到道德神学的转换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旨趣:哲学的目标在于为人类的福利和尊严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限制科学的适用范围,在知识和信仰之间保持适宜的张力。康德哲学对当代哲学探讨的启示是:我们有必要对一切自然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的主张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1.
道德虚无主义对道德生活的破坏不仅仅表现在其本身对一切道德原则的拒斥,更重要的是其依托某些哲学观念将道德虚无化的逻辑合理化,从而使这种逻辑渗透于生活各个领域,并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道德虚无主义依托现代价值哲学的价值逻辑,将道德、人生等问题价值化,从而否定道德具有自在的普遍意义,致使道德陷入极端相对主义直至虚无。  相似文献   

12.
论新生活运动的发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活运动的发起经过了组织上与理论上的准备,它是在蒋介石亲自领导和推动下由力行社员负责发起的。之所以在1934年首先在南昌发动,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以及南昌当时的政治中心地位所决定的。必须注意的是,其目的是为蒋介石政权提供更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问题 ,是目前中国伦理学界和经济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派和元伦理学派虽然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假定中推导不出“守道德是理性的” ,但他们却否定不了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那“不可言说”的伦理之存在。牟宗三说 :“穷知见德” ,说明了那不可言说的道德深而可见。道德是既内在于人的“行” (包括“言”)之中、又显现于人的“行”之外的人的此在品格 ,因而是人“行”中的实存 ,“言”中的含蕴。从语言哲学来看道德哲学 ,就会发现 ,人的语言 (如许诺 )有约束力 ,就在于在最深的层面上 ,人作为人有遵从 (康德哲学的 )实践理性和语言许诺的定言命令———因而语言哲学和道德哲学实际上是一根滕上的两只瓜。人遵从实践理性和语言许诺的定言命令 ,即为内在于市场“外在规则” (如法律、产权和契约等等 )之中的“内在规则”。这“内在规则” ,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君子”一词先是作为贵族的专号而出现的,后经演变在孔子那里才具有“道德”之新义。本文从孔子的哲学进程来阐述“君子”获得道德之义的过程,旨在强调其“道德”的内涵,以便准确地把握“君子”的含义,从而为其在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中,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在尼采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尼采哲学是“非体系的”或“反体系的”,因而拒绝对其进行体系化的解读。然而,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之间呈现出紧密的关联,有必要找出尼采思想尤其是其“重估一切价值”的内在统一性。从世界和万物的“实然”即权力意志出发可以总结出尼采的存在论。同时,由权力意志还可以引申出视角论,因为所有权力量子在相互斗争中都试图统治彼此并将自己的视角强加给他者。视角论否定绝对者和世界全景,这必然会导致虚无主义。从永恒轮回学说和超人理念入手,尼采试图在价值论上克服虚无主义,以此重估一切价值,批判传统哲学和基督教道德,强调差异、等级秩序和主人道德。  相似文献   

16.
“知’塔指认识或知识,“行”是指行动、践履,更确切地说是实践。毛泽东的知行规,是他继承和发展传统哲学观点的突出标志,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毛泽东的知行观是区别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有的旧物主义者已经提到了行的问题,但是他们不了解行的本质,不了解行在人类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他们的知从根本上来说是排除行的。老子在知行问题上强调知,否定行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偏,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老子》四十七章)老子否定“行”的作用,在认识论上陷…  相似文献   

17.
论“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与法律虽同质属于上层建筑 ,但二者之间即存在差异又相互影响 ,这种哲学关系反映在治国方略上即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当前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必须澄清和关注的问题是 :承认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但并不等于说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一切社会关系和行为均要接受法律的调整 ;倡导“德治”并不是对“法治”的弱化 ,强调“以德治国”并非等同于对“道德至上论”的认可 ;“德治”、“法治”不可偏废 ,二者共同发展并不意味着在治国方略中取消“重点论”。  相似文献   

18.
“商业”是理解休谟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不可忽视的核心构成。休谟强调财产权是一个社会的基础,确立以财产权为核心的正义规则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商业”的繁荣,从而带来公共效用的积累和社会美德的增长。以财产权及其正义规则为内在要求的“商业”,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进而形塑了“现代”道德世界和政治世界。从对商业的讨论可以发现,休谟的正义理论并非一种纯粹的财产权理论,而是一种正义如何促进公共美德和塑造现代制度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深刻说明,也是一种为现代商业文明提供多层次辩护的道德与政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英国当代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虽以其文学作品饱享国际盛誉,但她同时也是英国当代重要的哲学家,了解其哲学是透彻解析其文学作品的关键。默多克哲学涵盖很多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其精神核心可简言之为对“自由的人在偶然性的现实中如何道德地生活”的探索。在肯定“人是自由”的前提下,通过辨析“自由”的真假两面性,把“道德”与“自由”融为一体,是默多克哲学的成功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善”之信仰,则是其耀眼的闪光点。默多克的哲学不仅使其小说创作意蕴深刻、独具特色,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也有非常积极的启发与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一切已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中国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范畴,而且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