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忠 《山西老年》2011,(2):48-49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当作“祖”、  相似文献   

2.
吾心 《山西老年》2013,(6):17-17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人的故乡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华北地区盛行着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很多人自认为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通过考证前人从未注意到的山东乡土志中的氏族志部分,发现这些山东各地的著名氏族来源及祖先认同具有多样性,洪洞大槐树在各氏族的认同中并不占主流。大槐树移民的说法是在特定情境下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明初洪武永乐时期,河北地区成为移民迁入的重要地区。现在河北南部仍一直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统计,发现明初河北地区的移民并非全部来自山西,湖广、山东和东北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移民河北的情况,而且占据不小比例。  相似文献   

5.
在宁夏南部山区固原、隆德、西吉、海原、彭阳、泾源县的一些汉民村庄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每与群众闲谈时,询问他们的祖籍何处?有不少人就会说:“问我祖籍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什么庄?大槐树老鹳窝下是故乡。”自明朝初年移民屯边以来,这种说法在西海固一带人中广为流传。一、大槐树人的由来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称山西人为大槐树人?原来,古时晋地有一种风俗,人们乐于宅院门前栽植槐树。槐即“怀”字谐音,源于《论语》“少儿怀之”之句。“怀”是少年后生眷怀父母家亲之义。因此山西民众为警告自己时刻铭记孝敬尊亲…  相似文献   

6.
我们还在头上留马鬃的时候,就听到老者说:我们的祖先是从洪洞、赵县大槐树处迁来的.去年以来,我们受组织委托开始着手《吴堡县志》资料的搜集工作,从一些名人家谱的记载中又一次接触到祖先迁民的问题.如:吴堡县上、下高家庄的祖先是从山  相似文献   

7.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代表了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移民的原因、经过、路线、规模、影响等问题的探讨。进入21世纪,受后现代史学理论以及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启发,有学者开始摆脱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尝试从一些新颖的角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对大槐树移民问题进行研究:从关注“人口迁移”这个动态的客观过程到关注“移民”这一主体生命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过程。通过研究者及其作品背后暗含的问题意识,可以对百年来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从学术思想史的脉络看,洪洞大槐树移民不仅仅是一个移民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山西老年》2007年第1期“百科望”栏内《中华第一经——周易》一文中说:“传说伏羲发明了八卦,此说无实物证据可以证明亦无法反驳……”但是,我曾看到过有关伏羲画八卦的文章,该文作者是李骏虎先生,标题为《根在洪洞大槐树》(见2006年2月14日《山西日报》C3版)。现将原文部分摘录如下,与仝俭先生探讨:  相似文献   

9.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以其载体的不同分为木板烙画、树皮烙画、竹子烙画、葫芦烙画等种类。传统的烙画是根据炭化原理,使用不同的烙铁,合理控制温度,以炭化程度表现物象的色调,主要色调为浅褐色、深褐色和黑色。针对传统烙画色彩、线条单一等不足,田玉田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反复实践,对烙画进行了大胆创新,在木质三合板材料上,将层叠着色与反复烙烫相结合,独创了将  相似文献   

10.
益仁 《中华魂》2015,(3):70
烙画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始见于西汉末年,盛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从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现在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门艺术形式。烙画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画面  相似文献   

11.
祭祀祖先是古人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要进行祭祖活动,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制度.社会各个阶层按照其不同的身份地位,有着规制不同的祭祀规定:太庙是皇帝祭祖之所,家庙是世族大臣祭祖之所,庶民只能在寝室祭拜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象征身份等级的家庙制度逐步瓦解,为民间祠堂所替代.  相似文献   

12.
在辽宁省台安县西四村村口的大槐树下,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位老婆婆兴高采烈地坐在碾子旁,跟村中的老姐妹们一起唠家常,大槐树下也时时传出她们开心的笑声.这位老婆婆名叫周贵珍,今年98岁.  相似文献   

13.
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女士,近日复函安徽省六安地区行政专员,感谢家乡官员在她就任政务司长时发去的贺电,她表示将于今年再度回乡省亲祭祖,并将进一步加强安徽与香港的联系。陈方安生的复信在故乡人民心中引起了反响,人们不禁想起她前两次回故乡的情景。  相似文献   

14.
“解手“,谁也明白个中意思,然而,这句民间俗语来源于元末明初大槐树下移民,恐怕鲜为人知。据记载,当年朱元璋、朱棣被迫从山西大规模移民,非其所愿,穷家难舍,热土难离,老百姓离开洪洞故乡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呼天抢地,痛哭流涕。有些移民不甘受压,伺机逃跑。为了防止移民反抗,政府官员和押解差人把移民全部捆绑住两条胳膊,由于行动不便,后又改成只绑一只胳膊,由于几十人捆绑在  相似文献   

15.
操场     
每当下课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向操场,因为那里最吸引我!我们学校坐落在温泉河边,在操场上,就能望见青葱的首山。尤其是夏天,操场上一片生机。周边的柳树绿得很浓,犹如美女的长发,随风摇曳。操场前,还有三棵大槐树,雪白的槐花芬芳扑鼻。走到大槐树下,那阵阵馥郁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一开始,就想起老作家汪曾祺先生自传散文的第一句话:我的家乡是一片水。汪先生的家乡是水乡,他的文章以对家乡“水”的出色记叙,获得了一个国际性的环境保护组织授予的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奖,它使文学超过了文学的本身含义。有时候,我不免要想,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今天是不妨要超过文学的,因为环境已经越来越急迫地逼问我们自己:人类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何以自处?面对这个逼问,我们无法消除焦虑和不安。  相似文献   

17.
父亲在望     
单位所在地的左侧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良田,良田的左侧是一池因修建电站而蓄的江水,江水的左侧是一座高高的山。山下的村庄,就是我的老家。家乡在高处,单位在低处。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我时时能看到家乡,时时也能想起家。我总是在工作之余  相似文献   

18.
"寻根文学"是一种文化导根--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形态,着眼于民族素质现代化的重铸.梳理"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嬗变轨迹,对其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大早,太阳就在窗户上探头探脑。我也探头探脑地推开窗户,往下一瞧,发现公交车上下来一男一女两个小青年探头探脑地看了看,接着男的背着女的"哧溜"一下便兔子般跑得不见了。我忽然笑出了声,这一笑,便不可收拾,浑身的细胞都激活了。我想起了春节期间在家乡不期而遇的高中同学,想起了闽南的诗人,想起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外祖父叫李光前,18岁就在山西洪洞参加了八路军,并很快成为一名炮兵。19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凭着共产党人不怕艰难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新中国成立时就已成长为四野炮兵的一个团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