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庄的"道"本体论及其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其"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论思想是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老庄的“道”本体论及其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其“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论思想是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心的审美意识论,都是典型的道家-道教的美学阐发。  相似文献   

4.
赵宜真作为元末明初兼通儒学的道教思想大家,力图把儒家理气思想及其工夫方法有机地融会于道教的思想教义和修道实践中,从而建构出一种既内涵儒家理气论思想要素,又有别于儒家式样的道教理气论思想范型和工夫方法论.赵宜真理气论对儒家理气论思想的汲取,有力地推进了道教在本体论、道德理性思维,以及实践主体能动精神等方面的时代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杜光庭在义疏《道德经》时,自觉地运用重玄学“有无双遣”的理论与方法来沟通宇宙论和心性论,从而追随中国哲学由宇宙本体论转向心性论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唐代道教宇宙本体论向以道性论为核心的心性论的转型,并为宋元道教的新发展开拓了道路。杜光庭以重玄学为中介将心性论与修道论结合起来,并运用重玄学的方法来说明道体具有超越性和现实性两个层面,从而深化了道教的道体论。  相似文献   

6.
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道教哲学则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和思想基础。本文从玄道本体论、形神人体论和类比方法论三个方面 ,论证了道教哲学“寓道于术”的特点 ,指出道教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修炼长生之道的实践哲学。这一哲学虽然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秘色彩 ,但它的重生思想和实践精神却启迪人们去努力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 ,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哲学的深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和西方美学类似,中国古代道家道教一系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美学思想,但是道家道教美学的本体是“道—美”。从“道”与“美”之关系、“道—美”的可感受性、“道—美”的美感特性三个方面讨论明代天师张宇初的本体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王符哲学思想的研究,受到了史料分歧的影响。因为汪继培曾对《潜夫论》进行过一次整理,造成了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潜夫论》行世。史料分歧集中在两个版本中《本训》篇的差异上。全面比较汪本与旧本得知:汪本是优于旧本的善本。应该全面肯定汪继培对《潜夫论》整理工作的贡献。王符道气观的哲学史价值,在于"道根气使"思想中所蕴含的由宇宙生成论向本体论转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周易参同契》是中国古代人体科学的瑰宝,奠定了道教丹术理论的基础。而此理论建构的形上依据却是《周易参同契》的"道"、"气"思想。只有深识《周易参同契》以"道"为本体,以"气"为化生之源的宇宙生成论,才能解道教丹术理论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对道教长生成仙思想产生质疑的背景下,东晋著名道士葛洪提出了玄、道、一的本体论,使道教神仙思想得到了本体论论证。葛洪高扬"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体精神,指出人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可以修身成仙。他还创造了形神双修的宗教实践,重视形体修为,以修神为补充,完善了道教的修行体系。  相似文献   

11.
意拳是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它在不动或微动中修养身心使之和谐。作为意拳的创始人,王芗斋指出了拳道之真义在于本能自然力之修炼,从而否定了拳套的训练方式。王芗斋把拳道提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拳道与人生意义的内在关联。王芗斋对人类休闲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把意拳发展为一种人们非常喜爱的积极休闲方式。这种休闲锻炼方式所到达的自我和谐的境界是审美的,是通过天人合一的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傩舞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傩舞没有任何唱词,整个表演过程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傩舞和中华武术的拳术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它们有许多相同特性,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傩舞改编成系列傩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形成了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武术文化体系。本文就中国武术文化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武术文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文化学意义上的理论信息。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不仅是传统武术,还是集易学、医学、心理养生学等于一体的哲理文化.对人的神经系统、微循环系统、生物代谢消化系统等都具有调节枢纽、整合阴阳、维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及促进有序代谢等作用.尤其是脏腑之间的横膈蠕动与按摩对机体的调整作用,是其他运动无法比拟和达到的.太极拳作为意念拳和心身拳,在对抑郁症状的调治上独具特色.通过练拳能够达到心身舒适、意气平和,能够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整合主观认知、消除心理病因,并改善躯体症状,堪称绿色疗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武术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相关文章进行研究综述,研究认为:目前普通高校武术师资队伍缺乏;教学内容以传统的套路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场地器材不足;武术社团少且开展活动少;各省高校间没有或者很少竞赛活动,导致领导不重视、教师和学生竞争意识不高,不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等,有些学者提出了"淡化套路,学习技法,注重实践"为主的思想等对策。对普通高校武术运动的研究思路作进一步探讨,以期促进高校武术运动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内涵博大。其中的武术套路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和艺术美感,劲力协调,姿势优美,关节灵活,反应敏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观赏性是武术套路中劲力的显著特征。本文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中力度表现方式及对运动训练影响的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武术套路运动中力度表现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武术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修改、完善教学大纲,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武术课教学改革的措施.认为应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生对武术课中不同项目的不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武术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历史文献与田野材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客家地区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导致了客家地区武术活动多元形式的呈现,形成了客家武术文化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西体育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诞生了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同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竞技武术套路和自由体操,其竞技核心都是动作难度的加难和创新.在分析竞技武术套路和自由体操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竞技武术套路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自由体操对竞技武术套路的主要影响及其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武术审美之“和谐”特征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荣  李高  陈冲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45-47,61
武术之美是东方的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中国武术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倾注了极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文化意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传统武术的审美特征中的和谐美、形神美进行研究,目的是为弘扬武术文化,更好、更快地推动武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