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吴磬军先生的专著<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虽然堪称燕下都瓦当研究的集成之作.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燕瓦当所折射出的燕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要充分吸收燕文化中的精华。燕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提供有益的借鉴。燕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燕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燕文化的人文精神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对后世人才观具有重要启示。燕文化对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燕文化资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要充分吸收燕文化中的精华.燕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提供有益的借鉴.燕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燕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燕文化的人文精神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对后世人才观具有重要启示.燕文化对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燕文化资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燕文化历史悠久、丰厚博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燕文化以其慷慨悲歌、正道直行等精神风格著称于世.研究燕文化形成的条件,研究燕文化精神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燕文化,认识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这对于如何使燕文化得到变迁,充分发挥燕文化在建设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很多研究成果表明,地域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经济的增长力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作为旅游城市的秦皇岛,存在于燕文化的文化圈之内。因此,论文主要从秦皇岛的燕文化归属、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的燕文化基础研究、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与燕文化应用研究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利用燕文化研究的成果促进秦皇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喇嘛洞墓地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所见最大的一处以三燕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关于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的族属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鲜卑说"和"夫余说"。根据喇嘛洞墓地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以及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从生物考古学的视角对喇嘛洞三燕时期居民的族属问题进行综合性考察,结果表明,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族属很难与鲜卑人直接联系起来。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主体或许确实是来自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夫余人,此外还混杂了一部分辽西地区早期土著居民的后裔以及个别的鲜卑人。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西南部的燕秦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祖国内地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留存在地上、地下不同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本文仅就吉林省西南部发现的燕、秦、汉时代的文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筒,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9.
朝鲜李朝的燕行使和中国明清时期的琉璃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朝鲜好多名人学士回国后都在著述里留有琉璃厂的记录,而燕行使与中国学者在琉璃厂结下的深厚友谊也在当时和后世传为佳话,由此可以看出,燕行使与琉璃厂的结缘对朝鲜吸收先进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的燕、赵两国,因地域相接,两国在文化类型上有颇多相似之处,但燕文化与赵文化毕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不同质的地域文化实体。本文以两国的学术思想特征为视角进行比较,以论证二者的差异性更大于其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孤竹国是商代北方重要侯国(今河北卢龙及毗邻地区为孤竹古国的核心区),是中国孤竹文化的发源地。以夷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对燕文化乃至中国儒家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对朝鲜、日本等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孤竹文化是冀东文化之始祖,中国儒家思想之源泉,东方道德文化之滥觞。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1月16日,徐健国、巨燕两位旅美艺术家联展《融--徐健国巨燕双人展》将在在广州EMGdotART大石·馆开幕。本次展览展期为2014年11月16日至2015年1月31日。
  本次将展出徐健国先生的《大同图》三部曲,以其五十年的艺术实践结合三种不同艺术语言的形式,从定格—立体—跨时空地域的审视方法用艺术来思考人类史,同时又诠释了艺术科类风格的不同建构方法,用视觉思维的多样化模式揭示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意识的本源,期待着世界大同的未来。巨燕女士通过描绘具有工业时代为代表的错综复杂的电线和电线杆来隐喻现代社会的人际困境,描绘了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在这些画面里,冰冷与权势的张力超越了画面的本身。呼吁着女性用更为积极理性的目光,更多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上层领域。  相似文献   

13.
五燕禁卫武官制度与前、后赵相似 ,仍以继承西晋禁卫武官制度为主 ,其主体是领军、护军、左右卫将军 ,又有中垒、中坚、骁骑、游击将军及诸校尉 ,有类似晋制的殿中 (上 )将军。领军制度仍是五燕禁卫武官制度的核心 ,禁卫长官领军将军、中领军在五燕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燕还有类似汉代制度的郎中令和郎将 ,后燕有类似晋台之中卫将军及类似汉赵亲御郎之侍御郎、类似后赵之龙腾、类似前秦四禁将军的左、右禁将军。五燕禁卫武官制度承袭之前其它十六国政权如前、后赵和前秦的可能性更大 ,各国制度之间则具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文献中 ,常见“燕”、“齐”连称之例。当时燕、齐濒临渤海的地方具有共同的区域文化风格。燕、齐环渤海地区作为方术文化重要的发源地 ,所盛行的神仙迷信曾经使秦皇汉武倾心。他们“并海”巡行等政治实践所透露出的海恋情结 ,也反映了对燕、齐文化的特殊重视。秦汉时期出身环渤海地区的人物有相当活跃的历史表演 ,东汉以后辽东、辽西人物影响历史进程的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3—5世纪,慕容鲜卑人的正统观念在"华夷观"、"正闰观"、"道统观"的阶段性变化中,体现出前燕政权"勤王杖义"、"自称燕王"、"已为天子"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原士人出仕前燕的心态也经历了由慕容廆时期受"华夷之辨"影响流寓前燕多为避乱保宗族,到慕容皝时期欣然接受慕容氏政权,甘心情愿建立功勋,再到慕容儁时期认同前燕承续正统的转变。其最为直观的表现即为前燕的德运之争,由四库馆臣在《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大金德运图说》的图表中前燕奉行"木德",入燕出仕的中原士人在前燕德运之争中为慕容儁出谋献策,使前燕由慕容儁朝时期所奉行的"水德"最终实现了在慕容暐朝改奉"木德"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燕颔解     
《三国演义》第一回张飞的肖像描写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其后不少小说袭用了这一词语。《水浒》中两次用它描写林冲,容与堂本第七回写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七十八回又说,“林冲燕颔虎须,满寨称为翼德”。四十七回写李应时亦道:“鹘眼鹰睛头似虎,燕颔猿臂狼腰。”《醉醒石》第十五回赞陆指挥“燕颔知重器,虎头开异祥。”《雪月梅》第十回写殷勇也是“熊腰虎背,燕颔豹头”。《说岳全传》五十六回写番将完木陀赤“鼻高眼大,豹头燕颔。”《说唐》第一回写秦琼“生得河目海口,燕项虎头。”以虎豹喻猛将,理有固然,但为啥以穿云掠水、轻捷善舞的燕子形容一些剽悍的勇将呢? “燕颔”,郭璞注《尔雅·释鸟》时就已把“燕颔”作为有特征的代表性事物,与龟背、鱼尾等  相似文献   

17.
春天到了,小燕子又从南方飞回了北方。同学们,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与“燕”有关的话题吧!“燕”的造字。你知道吗?,“燕”是这样一步步演变过来的:燕、在甲骨文中写作■,它看上去就像一种翅膀尖,尾巴呈剪刀形A的鸟。它的造字本义是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呢喃蜜语的候鸟。  相似文献   

18.
孤竹国是商代北方重要侯国(今河北卢龙及毗邻地区为孤竹古国的核心区),是中国孤竹文化的发源地。以夷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对燕文化乃至中国儒家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对朝鲜、日本等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孤竹文化是冀东文化之始祖,中国儒家思想之源泉,东方道德文化之滥觞。  相似文献   

19.
孤竹国是商代北方重要侯国(今河北卢龙及毗邻地区为孤竹古国的核心区),是中国孤竹文化的发源地。以夷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对燕文化乃至中国儒家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对朝鲜、日本等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孤竹文化是冀东文化之始祖,中国儒家思想之源泉,东方道德文化之滥觞。  相似文献   

20.
清代燕行使者在东北地区开展的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重要内容。燕行使者在清代东北地区文化交流活动集中于政治制度、市肆商业经济、文学艺术及医药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全方位再现了清代东北地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样态。从“小中华”意识到北学思想的影响,中朝两国之间交往活动的主客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文化交流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偏差。结合域外的全新视角审视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揭示文化交流背后的文化心态及社会变迁,呈现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下清代东北社会文化从单一封闭到多元互动、从排斥反抗到融合共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