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及其规律来导引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干只“看不见的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调节着市场和企业的行为,调节着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转移。每个企业都要按照市场信号,在利益的激励和约束下相互竞争,同以往的计划经济模式相比,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性明显加大。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及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以此为出发点来考察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必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转换: 1、“明星”与“配角”——企业与政府二者关系改革的目标。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以往理论界反复研讨的主题,而且也是以往计划管理体制下多次加以调整,却一直没有处理好,一直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建国以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必然伴随着差异,差异会导致分化。不同群体之间会有矛盾,矛盾会有不和谐性甚至对抗性,这些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需要政府用“有形之手”进行调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差异,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都离不开两“手”的交互作用。两“手”,一“手”是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那是只“看不见的手”;另一“手”则是国家的宏观指导,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这当然是只“看得见的手”了。在两“手”中,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一、按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而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必须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1929—1933年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大萧条,彻底宣告了“市场万能”神话的破灭和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时代的结束。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都先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借助于政府“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不足。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现代已不复存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5.
自人类社会进入近代商品经济以来,许许多多经济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从事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之间存在着令人注目的和谐程度,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斯密在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指出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经济处于持续不断的有序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调控的市场经济,必须利用国家之手遏制价值规律导致的经济异化,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国家调节市场”和“市场引导企业”的耦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国家调节市场必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而经济法则是国家调节市场的最重要的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如何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是我们每个县级主要负责干部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县级领导干部努力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场经济理论的启示有近几年实践的摸索,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领导好县域经济工作,必须努力学会运用“两只手”,即既要善于驾驭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又要积极稳妥地用好政府指导和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两手并用有机结合,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一、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学会驾驭“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采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得到它等问题,都依靠供求的力量来解决。 市场经济有三个特点: 1、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独立的法人,是市场的主体。 2、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与市场有密切的联系,企业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的。 3、市场机制是经济内在的主体机制,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调节着整个社会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组织经济的一种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三个特点;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市场的主体。 2、市场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3、国家在全社会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对全社会的供给与需求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即宏观控制。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四大前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大包干”和“承包”等形式来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政府是住房制度改革的设计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楼市是一种"政策楼市",即政策决定着楼市发展的方向与水平,所以,解决市场失灵和道德失衡的问题还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楼市利益关系的调节中,政府通过政策与法规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他律是必要的。为此,政府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的辩证关系,以维持住宅供求平衡、制衡经济利益关系和落实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腐败缘由:与社会控制有关的社会基本情况和社会控制条件衍变浅析田克俭按亚当·斯密的理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它能自发地调节和推动生产的进行。斯密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通过竞争和市场交换,这种个人追求自然...  相似文献   

11.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家庭或家族制度作为有别于市场和政府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也影响着海外华商的经济行为。比较海外华商家族企业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目的在于廓清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中国经济转轨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在哪里,一直是经济学界无法回避的一道难题。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由古典类型向现代类型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光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宏观和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内在机理缺陷及矫正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衣显 《河北学刊》2006,26(3):180-184
目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型期,就政府经济职能而言,还未能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政府经济职能的越位、缺位与错位。究其根源,在于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着内在机理上的缺陷。对此的矫正,有必要以马克思国家经济职能学说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防止“市场失灵”,同时还要避免“政府失效”,最终实现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4.
交换 ,作为利益主体与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 ,其本身是否公正成为了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条件 ,也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公正问题。交换公正作为处理、调节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应当之理 ,不等于交换公平 ,更不同于等价交换。交换公正只有用蕴含自由、权利、效用等多种意义的“自愿”一词加以规定和说明 ,其标准和本质才能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15.
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者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人们熟知的论点: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虽然每个企业主追求的都是个人的经济利益,但他们的利己行为汇合起来,却会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这个论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自由竞争的市场对于商品生产者确实有一种自动调节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变化、价格涨落、盈利亏损,引导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社会劳动在各类产品上的分配。但是,这种论点未免把问题绝对化、理想化了,它只强调了企业盈利动机同满足社会需要相一致的方面,却无视二者相矛盾的方面。首先,这里设想的那种完全的自由竞争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并不存在,随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垄断成分日渐增加,少数大企业可以凭借垄断地位限制竞争、影响价格,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其次,那只“看不见的手”并不十分神妙,它的调节往往是事后的、被动的、不稳定的,难以避免生产的周期性震荡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再次,有些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直接损害着全社会的利益,如生产和出售毒品、黄色书刊  相似文献   

16.
“四有”新人是新时期的理想人格模式 ,结合市场经济 ,这种人格模式的培养与建构实际上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建构有利于“四有”新人的培养 ,而“四有”新人的培养又对市场经济提供道德支持。着眼于市场经济和培养“四有”新人的关系 ,会使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中国经济改革15年来的历程,人们不难发觉:“放一乱一收一放”的改革循环怪圈一直困扰着改革的推展;某些精心设计的改革到头来会意想不到地变成“强署之末”,甚至在实践中或被扭曲变形或大伤其元气。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配改革,在调节改革推进的时速,在决定改革的“质量”(实效)?目前我国改革正进入一个从“外围”到“体内”的“攻坚阶段”,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显得极其迫切和重要。一、经济改革的“拉弗曲线”:假想与现实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则,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其独有的魔力调节着商品世界的社会再生产,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型与利益的兼顾──学习邓小平“三兼顾”利益原则体会吴惠之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即十分重视群众物质利益。“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就是唯心论”①。同时,他又十分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  相似文献   

1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人们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几十年来已习惯了的诸多“公理”性命题。社会经济关系说到底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长期以来,在政府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认识上形成了一系列“定势”,其中不乏传统体制的产物,以此来指导改革实践,必然使政策制定和行为选择步入“误区”。80年代发生的种种磨擦、矛盾和反复,深刻表明了,深化改革必须解决造成“误区”的深层关系。为此,有必要重审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中的若干“定势”。  相似文献   

20.
"德"、"得"伦理倚联关系的现实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得”内含伦理关系,是传统文化价值体现的重要层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德”、“得”伦理倚联关系的现实性存在以及二者关系的相互影响机制,对经济利益最大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