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阿Q的悲剧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阿Q正传》的主人物阿Q的个性心理、作者创作意向及与阿Q悲剧密切相关的主要人物三个层面着笔,阐释分析论述了阿Q悲剧的个性表象特征、内在心理实象及社会环境意识,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造成阿Q悲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屈原之死和他的悲剧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屈原,应该以他的自杀为起点,惟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伟大作品。无疑, 屈原之死是一种“命” 与“运” 的必然给定,“命”是不可选择的出生地、时代、家世等先在要 素;“运” 则是可选择的后天变数。但屈原放弃了自己的可选择性,明知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在楚 国实现,明知自己的志向、操守与时世不合,但决不放弃自己的主张,也决不放弃自已的祖国。 这种“不放弃” 的自我执著便是一种悲剧人格,也正是这种悲剧人格决定了他个人的悲剧命运。 以脆弱的生命个体与整个污浊不堪的杜会作一生的抗争,其结局除了死亡还会有什么出路呢? 当然,屈原走向自我毁灭,有一个痛苦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生命的自觉,是一种个人价值选择 的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把价值毁灭的价值。这价值就在于向世人昭示:生命的存在并不是 “估价一切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怨”的基本内涵,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基调,屈赋所体现的“怨”的悲剧本质及其封建消极性,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悲剧审美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学术论调,“悲剧衰亡”话语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原因的.主要包括:尼采的直接启发;悲剧传统的强大压力;系统的现代悲剧理论缺席;现代文化批判的一种策略.“悲剧衰亡”话语发轫于20世纪早期,而不是通常所谓的二战之后,当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格罗斯曼、卢卡斯和克鲁契等人.  相似文献   

5.
如果从“早秋精神”出发来看待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那么其文化情怀实则是一种以悲剧意识为底蕴 ,以“生活”宗教为内核的处世态度。在这两种意识中 ,前者构成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语境 ,而后者则建筑了林语堂独具个性的人生态度。正是这两者的结合 ,使林语堂最终选择了别样的方式实现了他对其自身的悲剧意识的转化 ,从而在表面上游离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换句话说 ,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并不是如大多数人那样是形诸于外的愤慨 ,在他的悲剧意识之外包裹着的是对人生的一种异常地热爱与眷恋。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无悲剧及悲剧的本质属性问题简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症结所在是对悲剧本质属性的认识问题。从西方对“悲剧”概念的诸多解释中可以确定,亚里士多德所谓“悲剧”,其本质属性应当是:关于“好人”的“‘痛苦’的、‘不幸’的故事”。据此本文认定:中国存在着在本质上与西方一样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悲剧中存在两个麦克白: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麦克白,一个是女巫预言中的麦克白。两个麦克白既认同,又竞争。结果是“真实自我”在矛盾中妥协和其位置被“想象自我”代替。“真实自我”开始“想象自我”欲望的实现过程。这个以他人生命为代价的主体性建构过程导致主体和周围环境发生矛盾,从而,引起个人命运朝相反方向发展。因此,麦克白悲剧的根源是他的自我认同以及在认同驱使下以他人生命为代价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8.
尼采的悲剧观陶养于他对“存在”的本体性体验,这体验所蕴含的“命运”关切使他钟情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存在”奥秘的探询折射出古希腊人沉郁的“命运”意识。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古希腊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从有待的“命运”关切向无待的“境界”眷注的跨越,拔除了古希腊悲剧赖以繁茂的“命运”灵根。尼采将悲剧的终结归咎于苏格拉底虽非不实之词,但表明他在充分关切有待向度上之生命存在的同时,未能给予生命的无待向度——无待于外部条件的心灵境界的自我提升——以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庄子悲剧意识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1,(4):112-116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缺乏西方式的悲剧精神,却具有庄子式的悲剧意识.庄子悲剧意识不同于西方式奋斗、挣扎的悲剧精神和基督教的"救赎”,而是通过"忘”来"体道”.这是一种高级的"自欺”.正在现代化的中国要走出这种"自欺”,去勇敢面对人生的真实并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它.  相似文献   

10.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艺术的伦理传统总的看呈弱化趋势而现代悲剧艺术由于受相对主义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善恶伦理的“超越”几乎到了取消善恶判断的地步,如此一来必然导致悲剧艺术的式微为了挽救悲剧这一传统艺术,应确立“审美价值直觉”这一美学概念,以实现美与善在悲剧审美的更高层次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11.
悲剧艺术研究是一个混乱无序的领域。其突出表现,即是“泛悲剧论”与悲剧的“二元论”。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它是人类自由意志与规律和命运的搏击拼争,表现主体对现实苦难的困惑与问询,任何逃避的意向都与悲剧无缘,汉语中的“悲”更与其搭不上界。中国古代的戏剧中罕有悲剧,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却存在着恒久不息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曹禺在剧作中以变形的方式来思考宇宙间的“神秘力量”和人生困境 ,力求探寻、确认悲剧人生的意义。这有助于把中国现代悲剧意识和悲剧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本文从接受主体曹禺出发 ,分析他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变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威廉斯将悲剧定义为一种关于人类失序状态痛苦经验表现的特殊文本形式。他将近现代以来的悲剧定义为"自由主义悲剧":一种对资本主义"自由秩序"造成的失序状态的体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活力已达到了尽头,有关自由主义的各种悲剧体验也必然趋于枯竭,人们在当前需要一种能够表现新的失序经验的悲剧形式即革命悲剧来取代自由主义悲剧。但威廉斯关于革命悲剧到来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践可能性的讨论,均存在某些明显的理论疏失。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梁山”叛逆群落的悲剧性内在于“梁山”自身。蕴含于“梁山”首领宋江形象中的忠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与蕴含于“梁山”群体形象中的义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之间的同构互渗,是构成《水浒传》悲剧性质的基本根源。从整体性的高度看,《水浒传》又是统治者与叛逆者共同的悲剧,这是由二者共有的两种悲剧性内涵(悲剧的实体性内涵:社会与历史周期律之间的冲突,悲剧的观念性内涵:人性与奴性的冲突)所决定的。而从作者的观念世界与《水讲传》小说世界的内在联系看,水泊“梁山”既是作者抗上意识的行化,也是作者乌托邦理想的折射,同时也是作者忠义价值观念的投影,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水浒传》的悲剧也就是作者施耐庵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从鲁迅小说悲剧所体现出来的悲剧观念、悲剧结构模式入手,具体分析了鲁迅小说悲剧所具有的深层话语舍蕴。本文认为,鲁迅采用“抗争一妥协”的悲剧结构模式,通过几乎无事的悲剧的种种叙写,写出了有价值人生的毁灭,而其深层的话语含蕴,则具有“悲剧妥协”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真实的存在 ,还是作为经过艺术加工锤炼之后的文学典型 ,他身上所散射出来的人格魅力 ,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直所崇尚的传统美德。从审美角度看 ,许多学者提出了“命运悲剧”之说 ;然而笔者认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为一种典型 ,还有着从儒学角度生发出来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7.
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统看法认为应划归悲喜剧,而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我们可以看剧中的主要情节:寻梦、化魂、皇帝判决,都有着喜剧性的表象和悲剧性的实质,是典型的悲剧情节。而这些悲剧情节正说明了作者汤显祖运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内涵的原因。深刻地分析剧中某些情节,就可以看到“乐不胜悲”,从当时具体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18.
悲剧的历险——论曹禺悲剧艺术的发展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邃的悲剧意识铸就了曹禺悲剧艺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这种独特性和丰富性同样表现在曹禺悲剧文本的艺术范式与美学风格上。曹禺“人样生活”理想追求使其确立了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两种主视角 ,其悲剧艺术发展表现为 :从内在冲突向外在冲突转化 ,从“高调悲剧”走向“低调悲剧” ,从悲剧向喜剧偏移 ;从灵魂的戏剧走向生活的戏剧 ,由激越走向哀静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三个问题对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的内容及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对争议较多的“历史的必然要求”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对悲剧的类型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阐释 ,提出了马克思评价悲剧人物有两个维度 :一是历史维度 ,二是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20.
曹启富 《天府新论》2006,4(2):141-144
西汉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从政时间只有11年,而他却以一个悲剧形象留在后人心目中,曾经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从历史原因、政治背景、性格因素三个层面探讨,不难看出贾谊悲剧的必然性。历史原因:贾谊提出的礼治方案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汉初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这是造成贾谊悲剧的根本原因。政治背景:在朝老臣的嫉妒诋毁;汉文帝爱其才而不用其人。性格因素:志洁行廉,竭忠尽智;自恃其才,藐视大臣;感情脆弱,“不善处穷”。因此,其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