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叙述视角是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角的选择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密切的关系。凯瑟在《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叙述视角新颖、独特。整个故事都是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写成,同时结合全知视角和恰当的视角转换达到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的效果。这样,凯瑟通过选择最佳视角,利用视角作为人物发展手段,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使作品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从话剧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其接受的影响更多地来自于西方传统戏剧,较少来自于中国古典戏曲,其叙述方式也应是潜在的戏剧叙述和外在的戏剧展示,然而曹禺的《雷雨》却更多的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显在叙述方式,并使其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而剧中采用的“回溯法”、“直叙法”、“省略法”、“概要法”等手段便集中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时空控制机制的主要叙述特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现代叙述艺术的精品之作 ,弗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其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 ,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叙述艺术的发展。在这部作品中 ,作者以人物为叙述者 ,采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及多重视角转换的手法 ,严谨周密地安排情节 ,深化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之所以能够全面揭示民族的心灵秘史,与作家对小说叙述方式的创新运用密切相关。作家在小说叙述结构、叙述圈套、叙述句式方面的独特创建,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融合,从而很好地突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篇小说《棋王》的问世,阿城的名字也顿然蜚声文坛了。王蒙赞叹道:“我久没有见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一个三十六岁的作者的处女作,难得!”足见评价之高矣。 读罢《棋王》,会使我们联想到茨威格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仔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安排,作品的结构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相近的地方。但这种“相近”决非机械地模仿或生硬的借鉴,两者之间同中有异,显示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康濯的《洞庭湖神话》(载《中国作家》1988年第6期,以下简称《神话》),是他继短篇小说《批准下乡记》之后一部反映湖南家乡农村生活的中篇力作。它从一个方面描写了洞庭湖四十多年的历史变迁,看似神话,却又不似神话。它从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似”与“不似”的矛盾统一中,以长远而恢宏的历史观照,透视出历史的纵深感与丰厚的文化容量;塑造了胡兴水和“我”等几个真切丰满的人物形象;时间跨度大,作品网络也有巧妙之处,展示着作者宝刀不老的创作取向和艺术丰姿。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伴随清朝国势的发展变化,传奇的创作和演出也进入了极盛时期,洪升的《长生殿》就是这极盛时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长生殿》都堪称是一流的作品,它不仅成为同类题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清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因此,研究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并能从中窥见出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罗布·格里耶的自传《重现的镜子》的“重现”的客体、“重现”的主体和“重现”与时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认为《重现的镜子》中的叙述客体主要包括“形象”和“感觉”两个方面,它与传统自传文体在“真实性”和“情感介入”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叙述主体则呈现出多声部构成的复调特征,在复调中体现出叙述者的真诚;作为一面“重现”的镜子,作品在时间艺术上超越以往自传文本,直接认可时间的推移对回忆的“损害”,从而由一个侧面印证了叙述者的“客观”与“真诚”。  相似文献   

9.
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多次运用“境界”这一术语品评戏曲作品。“境界”具有不同的内涵,或指情节或事件,或指戏曲作品所达到的某种艺术境地,或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同时,祁彪佳还赋予“境界”说现代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作家菲兹杰拉德的不朽名篇<大人物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史一部现代叙事艺术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一改传统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起来,有力体现了菲兹杰拉德对叙事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刘勰说过一句很妙的话:“文附质,质待文。”他认为形式为表现内容而存在,内容也必须依靠形式来表达。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主题往往同作品的艺术形式同时萌发,因此分析作品的时候,除了讨论它的深刻主题外,还必须从艺术形式入手,去分析作家是如何传达他的艺术构思的,这对于真正把握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有很大裨益。《伤逝》,作为中国“五四”时期的但丁——鲁迅先生的力作,半个多世纪来以其深沉的题旨和浓郁的诗情震撼着众多读者的心灵,也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重视。可惜的是,许多年来,对这篇小说乃至对鲁迅的其他小说的研究往往囿于主题的挖掘,而对形成小说的艺术因素分析得太少了。本文试从叙述语言的运用和特点入  相似文献   

12.
《心经》是张爱玲笔下一篇独特而深刻的作品。小说不是在表述道德伦理层面的冲突与批判,而是从哲学范畴揭示了悲剧的本质性内核。许氏父女的相恋是一场乱伦性质的悲剧,悲剧的根源不仅在人性,更在神谕。这双重因素,使得悲剧具有了绝对性和永恒性,赋予其以西方古典神话色彩,作品也因此而走向形而上,成为西哲所说的“以其形象创作揭示出潜隐的实在”的“伟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奇酸记》是清代戏曲家李斗根据《金瓶梅》改编的一部戏曲作品,主要表达张竹坡的“苦孝”主题。作为该剧的主要批评者,防风馆客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该剧进行评点,阐释了作品的主旨,考订了音律的得失,探讨了戏曲改编与舞台实现的问题。从批评意识来看,防风馆客不仅在接受中完成了对作品的批评,而且以积极的姿态探讨从戏曲改编到舞台实现的整个艺术生产过程,主体意识明显。防风馆客在批评中推究作者之意,考察改编得失并传达其审美期待,是一种理性化的戏曲批评。作为一种“实际批评”,防风馆客对《奇酸记》的评点对于探讨清代中期的戏曲批评及戏曲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范本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纪德自传体作品《如果种子不死》中“我”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一个类似《圣经》中“浪子回家”式的隐喻结构。“我”的人生轨迹大致对应于浪子的人生,二者都有出走、享受放纵的生活和最终的复归阶段。纪德在叙述“浪子回家”的三个阶段时,文本的叙述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叙述话语与叙述内容形成惊人的和谐一致,使这个结构上的三段式特点更加突出。但与《圣经》中浪子的情况不同,纪德对“我”命运沉浮的评判完全从“我”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而不顾宗教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我”的人生阶段中比浪子多了天性受压抑的内容,而缺失忏悔和救赎情况,这是对《圣经》故事的颠覆。  相似文献   

15.
两位生平际遇颇有相似之处的作家,截取了有着惊人相同表象的家庭题材,运用朴实、严肃的写实手法,为后世留下了两部悲剧式的男女“情爱”故事,同时,也向现今读者展示了两幅有着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特色的社会历史画和风俗画。但是,尽管这两部巨著有着如斯相似之处,若略加分析,我们还是不难看出,它们实际上是“表相似而实殊异”的。别林斯基在《论文学》中指出:“艺术,就其内容而言,是民族的历史生活的表现。”没有一个作家可以站在真空中纯客观地观察和反映社会现实,而相反,他们大多总是站在自己民族和阶级这个圈子中,在他们的“身世、教养、生活方式等等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操纵”下(茅盾语),去接受或排斥、喜欢或憎恨他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因此,作为处在两个民族、两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内的作家,虽然他们的创作从题材到作品艺术本身都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其作品中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烙有不同民族和阶级的时代性印记的。 我们不妨将两位作者及其两部巨著作一个系统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历史。东北作家迟子建深受萨满文化影响,于作品中叙述鄂温克族苦难历史的同时展示了神秘而又丰富的萨满民俗世界。萨满跳神仪式、多神崇拜民俗、“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等观念在文中得到了艺术渗透与升华,作品充满浓郁的萨满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结构是作品内容的艺术体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只有凭借艺术结构才能使作品定型化、物质化,让作品从作家心灵世界的胚胎演变为客观世界的实体。按照亚里士多德关于戏剧结构的学说,一部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它的“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本文试就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内部结构、外部形式等方面的艺术处理,谈谈笔者的浅见。  相似文献   

18.
《蚂蜂庄的姑爷》叙述了一个未转正的姑爷到丈母娘所在的村庄补收税款的故事。在这出戏中,故事进展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大都经由剧中诸多人物的潜在叙述与显在叙述而传达给我们。即在“演员演故事”进行戏剧展示的同时,较多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讲故事”的显在戏剧叙述。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显在的情节叙述。首先就时间因素来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方面:①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剧中故事实际发生的初始时间并不十分明确,我们可以从二宝给桃花“算命”时提及的三十岁时守寡和修竹与母亲回忆儿时由偷摘枣而…  相似文献   

19.
梁廷楠《曲话》是清代曲论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既是曲论家又是剧作家 ,同时具有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和爱国志士的高尚气节 ,他对元、明、清杂剧和传奇数百种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 ,形成独具匠心的艺术见解。《曲话》以“情、理、音三字”为曲论纲领 ,通过深入的比较和公允的评析 ,总结了前人戏曲创作的成败得失 ,对戏曲作品在抒情言志、关目结构、戏曲语言诸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很多观点在今天的戏剧创作和批评中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授的住宅》的叙述模式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薇拉·凯瑟在创作上经常进行大胆尝试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叙述魅力。《教授的住宅》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由于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风格而得到加强。凯瑟在这篇小说中利用视角作为发展人物的手段,运用分层的功能,成功地将看上去不合理的三部分并成了一个满意的整体,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凯瑟对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