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以来,暨南大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异军突起,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注目。以1984年12月举办全国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为发端,1985年发起成立了广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创办了《文学比较研究通讯》,展开了与香港及海外的交流,最近,又以《中西戏剧比较教程》的出版受到广泛的重视、显示了新的实绩。为此,笔者访问了这支新军的领头人,暨南大学副校长饶芃子教授。问:饶先生,听说由您主编的《中西戏剧比  相似文献   

2.
乐黛云,文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1931年生于贵阳。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师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泰斗王瑶先生。1981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三年,并游学英、法、德、意等国,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荣誉文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面向风暴》(英、德、日文版);主编《独角兽与龙》、《世界诗学大辞典》、《中西比较…  相似文献   

3.
广东比较文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于1987年11月3日至4日在江门召开。本省比较文学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次提交会议的论文有29篇,其中约86%是平行研究——多为文学现象的平行比较;14%为影响研究;没有科际研究。反映了年轻的广东比较文学研究队伍的可喜势头。会议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在我国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认为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先是不自觉的导入。1919年章锡琛译日本文艺理论家木间欠雄的《新文学概论》,输入了比较文学许多名词术语。1920年吴宓在《留美学生季刊》上发表《论新文化运动》,首次介绍了法国学派的  相似文献   

4.
1992年11月下旬,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比较文学专家、学者与浙江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员和有关师生欢聚在浙师大邵逸夫图书馆报告厅,庆祝浙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主编、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植芳,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仲翼,中国比较文学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副主编谢天振,浙江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万莹华,浙江茅盾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作协创作评论委员会主任盛子潮等专家学者亲临大会表示祝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多年前,美国著名比较学者韦勒克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危机”.自那以后,危机的阴影似乎一直笼罩着比较文学.当然,在比较文学的历史上,不同时期,“危机”的涵义不同.韦勒克所说的“危机”,指比较文学第一阶段过分注重文学外部的因果和事实联系,忽视文学内在性和审美本质的实证主义倾向;此后二十余年间.比较文学的危机又表现为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倾向,过分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和“文学性”,忽视甚至无视文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等外部因素;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比较文学开始向漫无边际的文化领域扩展,从而混淆了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概念,使比较文学丧失了文学研究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加深了比较学者的危机感.英国比较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在1993年写的《比较文学批评性导论》中说“在一种意义上,比较文学已经死亡”;我国比较学者谢天振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比较文学“to be or not to be”的质询,他们的议论正是这种危机意识最典型的表述.  相似文献   

6.
乐黛云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中谈到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时,认为“1929年至1931年,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新批评家大师瑞恰慈(I.A、Richrads)在清华大学任教,开设了‘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两门课,如果不算鲁迅1911年给许寿裳的信中提到的《比较文章史》,那么,‘比较文学’的名目出现在中国,这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7.
中国比较文学已走过世纪的历程,它随着中外文学与文化对话的开始而启始,随着中外文学与文化对话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初,鲁迅以其《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开拓了国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先例,并首次确立了‘有在审己,亦必知人”的对话原则。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中外文化和文学对话的风气,造就了中国比较文学勃兴的土壤。切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便在中国兴起了。1921年,“中国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吴便先生从美国哈佛学成归来,在南京原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第一门比较文学的课程“中西诗…  相似文献   

8.
《中西小说比较》前言饶子自从1827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采用“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到现在,已经过去166年。如果从英国学者波斯奈特1886年发表第一部关于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专著《比较文学》算起,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比较文学的研...  相似文献   

9.
张志忠的《青春、历史与诗意的追寻和质询——评王蒙与米兰·昆德拉比较研究》、陶飞亚的《“文化侵略”源流考》、郁建兴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三篇佳作,目前入选第二届《文史哲》年度名篇奖。张志忠的《青春、历史与诗意的追寻和质询——评王蒙与米兰·昆德拉比较研究》(《文史哲》2003年第6期),以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方法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认同性危机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刊作者     
黎跃进 1957年生。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东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参编参著专业辞书、教材和著作30余种。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当代中外文学名著导论——一种比较文化的透视》、《外国文学新论》、《外国文学争鸣评述》、《东方文学史论》、《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简明东方文学史》、《湖南20世纪文学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与超越》、《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里的一篇专文说:“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1979年在中国的出版为标志的。《管锥编》全面、丰富、完整地体现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最广阔、最开放’,最‘无法归纳进任何科学或文学研究体系中去’的‘边缘学科’的特点。”《管锥编》不仅为比较文学树立了典范,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也为比较学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下文择取两则,略加申述。  相似文献   

12.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尤其是西方比较文学界围绕着世纪之末的比较文学的走向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直接起因是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于1993年发表的一份题为《跨世纪的比较文学》的有关比较文学学科现状的报告.报告的作者们(系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比较文学应该摒弃欧洲中心主义,向全球主义方向发展;二是比较文学应该向文化研究方向发展,也即比较文学研究者要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文学文本扩大到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13.
高旭东教授的专著《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把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整合中西文学和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高度,对跨文化的中西比较文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透视和分析。该著既精辟地阐述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的共通点,又深刻揭示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多层面的差异性;既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发展脉络的全景式透视,又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典型代表作品的多维解析;既有对二十世纪中西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刻反思,又有面向中国文化未来的文学与文化发…  相似文献   

14.
吴宓(1894-1978),陕西经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在比较文学领域,他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①。他写于1919年的论文(红楼梦)新辩》,“从比较中探讨《红楼梦》的精神与价值,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在吴先生之前,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用西方小说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事过任何一部作品的评论。”②吴富一生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和沟通中西文明,所以他对文学在其.中的作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吴宓论述文学的功用,主要见于《文学与人生没《吴宓诗及其诗话》二书和论文《(红楼梦晰谈》中。笔者据此对吴…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具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要求的独立学科,一般史家认为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端及二十世纪初间,当时执其牛耳的是以致力于各国文学间的渊源、流变、媒介、文类等影响关系的论证和研究为能事的法国学派。从我国现代文学史观念说来,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即1920年,我们就通过译介日本学者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输入了这一名词,并介绍了两部主要的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1886)、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1904)的内容;翌年,我国学者吴宓著文介绍了这一学派的要点,他在《论新  相似文献   

16.
1934年7月,鲁迅发表了《拿来主义》一文,它是集中运用比较文学原理和方法的杰作,有其很高的理论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仅仅将它视为一篇杂文,没有从比较文学视角给以充分评价。闻一多写于1943年3月的《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同样是比较文学的杰作,也是闻一多比较文学观念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同《拿来主义》一样,具有不可低估的比较文学的理论价值。因此,将二者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06年8月12—14日,由清华大学外语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主办的“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一大批国际文化理论、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杰出教授希利斯·米勒,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华盛顿大学人文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德·厄利,华盛顿大学国际学者研究院院长詹姆斯·沃希等),多家国际学术期刊主编〔包括《批评探索》(CriticalIn-quiry)、《世界比较文学评论》(Neohelicon)、《国际英语文学评论》(ARI…  相似文献   

18.
暨南大学中文系饶艽子教授,几年前率先在国内高校开设了中西戏剧比较课程,并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她主编的三十余万字的《中西戏剧比较教程》一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获得了国内外比较文学界、有关师生与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该书已被国家教委纳入1985年—1990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国家教委高教  相似文献   

19.
《废都》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机会。1949年,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在大学设立比较文学系,并建议将它们走名为“普通和国际文学系”(DepartmentsofGeneraladnInternfationalLiterature)。为了实现比较文学的宗旨,韦勒克等强调;(1)比较文学不是各民族文学的混成品,研究的不仅仅是它们的“相互影响、并列和歧异”,不是它们当中的个别作品,而是“有义务构筑或至少澄清文学的一般概念,同时,努力捍卫文学的特异性,以确保它存在的理由”;(2)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有机结合,即,文学批评关注的…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权威艾金伯勒在十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1985·巴黎)曾以《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为题发表了总结性的讲演,对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寄以厚望。最近读到张弘先生的近著《中国文学在英国》一书(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切实感到了我国比较文学扎实而稳健的拓进步履。 时至今日,比较文学已经不可能再囿于“欧洲中心论”,而无视中国文学施之于西方的久远影响了。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地位十分重要的中国文学瑰宝,数百年前便以其神奇的光彩辐射到了西方,所以,中国与西方的双向文学交流乃是世界文学研究中难以回避的课题。在这方面,作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组织编著的《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之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