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委内瑞拉"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委内瑞拉查韦斯政府通过经济领域的改革、参与制民主等形式探索走向“21世纪社会主义”。在委内瑞拉建设“21世纪的社会主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障碍不仅有来自美国等西方社会的怀疑与敌视,更有来自委内瑞拉国内制度及文化方面的阻力。其中内部的反民主的保举官职制和个人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将是“21世纪社会主义”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和合”是中国古代产生的思想,孔子把它运用到人类发展过程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人的心灵、人与不同文化等方面加以阐发,形成了系统的“和合”思想体系。21世纪是“和合、冲突与发展”的世纪,一方面,多极化、多变性、多样性,要求不同元素、因素的冲突融合,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和合”的精神是新世纪的思想主流;另一方面,由于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发扬“和合”精神,又是21世纪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后来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等等,这使得20世纪的中国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在社会学的内容表现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差异,由此人们可以看到20世纪中国小说和现代西方小说所呈现的不同创作特征和发展风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世界出现了两股逆向的潮流 ,一是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二是西方文化的“东方化”,这种文化的对逆现象是空前的。对于大多数法国作家来说 ,中国文化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 ,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他者”,是一种“非我”的神化、一种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文化构想物”。为超越自己的文化圈 ,瓦莱里、克洛岱尔、谢阁兰、圣 -琼·佩斯、亨利·米肖、法朗士、罗曼·罗兰、巴比塞、马尔罗、艾田蒲、克洛德·罗阿、米歇尔·鲁阿和索莱尔斯等在创作上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中国题材或以中国为参照 ,赋予了中国在人类文明形态中一个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赵小琪 《社会科学战线》2022,(9):177-187+282
对于罗素、迪更生、毛姆等20世纪英国作家而言,中国是一个未知的具有差异化的世界。与喧嚣、骚乱的西方物质空间不一样,中国的物质空间是“优美”“秀丽”“原始”的;与崇利轻义、主张天人对立的西方人文空间不一样,崇义轻利、推崇中正平和的中国人文空间是和谐的;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对立、紧张的西方社会空间不一样,以仁义道德作为衡量人与人关系标准的中国社会空间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同时,在罗素等作家笔下的中国物质、人文、社会空间中,都共时态地包纳了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或因素。这种对中国空间二重性的呈现,与罗素等复杂的文化观念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的“毁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大多没有了传统的英雄叙事品格,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战争结束的和平生活中,无论是死难者还是幸存者,到处显露的是生命与灵魂的被毁坏,“毁坏”意识已然代替了英雄主义题旨.现代作家站在战争之上审视战争本身,在毁灭性经验中反恩人类理性和文明的本质,质问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20世纪的西方战争文学实质上成为地道的“反战文学”.这是20世纪有关人类争端的新认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鲜明的纪念.可以说,“反战文学”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是西方文学史上沉重的伤痕之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西方传统文化信念和现代人的裂解痛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合作学说被知识分子视力变革社会的一剂“良方”而引介到中国,至五四运动前后,汇聚成了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力的合作主义启蒙思潮,并由此把合作制度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呼吁组建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以发展平民经济,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相当社会影响。但因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时代差”导致中国的合作经济思潮除了具有西方类似特征外,又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的文化抉择,是以对20世纪的文明判断为理论前提的。为此,我们在对五四以来的文化反思与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应以世界文明为起点,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主线,以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为方法,以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学术探索、文化交流为旨归,来完成世纪抉择的学术、文化转型。东方新人文已是世界文明起点上的发展与整合,五四以来的东方文化派、玄学派及新儒学派,与高级现代化的科学、人文、自然之道融合起来,打通“后现代”,终结“新儒学”,进入“后儒时代”。邓小平理论则在改革、开放理论与“一国两制”中打开中西两种制度与文化更高一层的历史对话,它以开放人文构筑发展大道的文明抉择,也是东方走向西方,世界走向中国的历史圆合之道。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留学生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在清末“留日热”、五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20年代的“留俄热”和80年代后的留学大潮的推动下,持续发展,规模宏大。留学人数大体有四五十万,可分为“政治留学”和“学问留学”两种,对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变影响深远。从发展趋势看,一是留学教育的起伏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兴衰相一致;二是由单纯的留学教育问题发展成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三是留学生的价值追求逐步由“求知识”向“求生存”演变。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进入中国的西方逻辑学,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20世纪初期输入的西方逻辑就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西方逻辑输入后,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并使这种变革进入哲学、史学、教育、科学等诸多领域,从而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起了一定作用.本文的有关研究,对我们正确认识逻辑学的价值、发挥该门科学的作用,以推进中国当前的新文化建设,无疑会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评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维新派重在绍述,“以经论政”、“托古改制”是其最重要的手法,间有对儒学和孔子的批判,但不够急进;革命派重在批判,对孔子和儒学批判较维新派前进一大步,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批孔运动,并且在批判中仍有肯定和继承。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近代报刊将报刊评论引入中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自己的报刊评论诞生,并出现了报刊评论文体——新文体。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报刊评论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得到很大发展,为二十世纪报刊评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类性"要素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性要素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仍被遮蔽的层面.这直接影响到对其特质和精神意蕴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学被真正纳入"人类"的文学视野平等看待.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人所共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研究者的思维定势、研究模式和受"西方视角"影响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只有那些所谓边缘作家的作品才具备人类性,相反,那些所谓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其所表现的现代中国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自由精神、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体的献身精神、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历史性整体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等等,与人类普遍的积极精神和人性追求是相通的,也具备丰富的人类性.而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文学,其最深刻的变化和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就是作家主体归属意识中的"人类性"意识的增强和作品对"人类性"追求的强化.因此,从人类性的视角才能真正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也才能认识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4.
内容提要“人的自由”这一现代性概念具有“入的整体解放”与“个体自由”双重内涵。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将个人自由与自主权利作为人实现现代转型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大批作家多将“人”的觉醒和个人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20世纪30年代末,在初步获得个体自由后,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普遍流露出迷茫、孤独、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美国消费文化转型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立珍 《北方论丛》2010,(1):137-141
20世纪初期是美国消费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受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加、分期付款消费方式广为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基本完成了由以节俭、量入为出、理性等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消费文化,向以追求享乐、超前、符号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消费文化的转型。消费文化转型的基本完成对美国20世纪以来消费行为、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学强  张秀莉 《社会科学》2007,(12):119-131
买办是近代中国通商口岸显赫的、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多关注十九世纪买办的兴起及其社会状况,而一般认为到了二十世纪以后买办逐渐走向衰落。从三四十年代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征信所等所进行的调查中整理出大量有关买办的资料显示,在二十世纪前期买办呈现更为复杂的样态,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势力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立新 《文史哲》2003,4(5):40-47
19世纪 30年代起 ,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为后盾 ,在中国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 ,包括布道、建立传教站、举办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然而 ,传教士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而是要实现片面的宗教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征服 ,要按照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改造中国。 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具有明显的“文化帝国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是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期在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上,与白话小说出现的初期相比,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来,作品呈现出文人化倾向;二、创作传播的地域分部特色十分明显;三、小说的创作传播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成为一种产业。体现出文人化倾向、地域化特色、及产业化转型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以"新政"为导向的制度变迁实际上构成了绅权"体制化"扩展的制度性基础。从旧制走向新制的乡绅们,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权力空间,由此生成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也在不断地蓄积。当清王朝作为制度意义上的革命对象被推翻后,现存社会的一切弊端就指向了绅士阶层。绅士阶层必将被国民革命和以后更为深入的革命风暴所席卷。"大革命"退潮之后,国民党放弃了"打倒劣绅"的政治诉求,转而选择制度重建路径实施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土地革命和"村选政治",以各级"劳模"和"群英"为主体的乡村新式权威逐渐控制了乡村政治生活,传统权威的政治影响力大幅消退。乡绅权势地位的最终退出,才真正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