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上古的时候,姓与氏是分开的,当时的姓表示的是族号,氏表示的则是姓的分支。母系氏族公社确立后,由于子孙的不断繁衍,一个大族于是分成若干个支,散居于各地。这些分散出来的每一个小支,各自选用一个特殊的记号来作标志,以此区别于大族,这就是氏。由此可见,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则是小部落的称呼。《通鉴补记》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例如最早商人的祖先姓子,后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战国以后,姓与氏开始合一。顾炎武的《曰知录》卷十三“氏族”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到东汉时期,通称之为姓。  相似文献   

2.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姓和氏是同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的构形来看.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源于同一个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则是姓的分支,是后来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或标记.从演进过程来看,中华姓氏经历了一条从严格区分、明血缘、别贵贱到姓氏合流的发展之路,演绎出一部中华姓氏文化史.  相似文献   

3.
华夏娃氏起源可上溯炎黄及夏、商、周三代,而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至公元19世纪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始用姓氏;英国至11世纪贵族始有固定好姓氏,16世纪乎民才普遍使用姓氏;日本明治维新后,于1870年、1875年政府两次颁令平民也必须使用姓氏;泰国1912年,土耳其1934年始用姓氏。①人类社会由原始群而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其血统与财产之继承权皆以母系计。每一氏族,即以每个老祖母为代表的一个公有制母系大家族;每一氏族,各有标志与徽号,即图腾,具有宗教崇拜色彩。进而产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与标…  相似文献   

4.
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具有"神意"性、生态性、平等性和包容性。上古的黎族社会属于这样一个时代。"神意"型社会的存在基础是母系制和母系文化;"神意"的发生背景是万物有灵论。"神意"是独立于任何人的神圣符号系统,不可亵渎,不可违背;巫术的存在服从于这个法则。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渊源——华夏先民在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已有了图腾崇拜。夏族以"龙"为图腾,夷族以"凤"为图腾。"龙、凤"在当时是先民部落的"神",以后成了氏族名。"神话传说"至文字时代,被记录于先秦史籍传诵至今。如夏族的祖先神为"黄能、黄龙、轩辕、黄帝",有"董、姜、姬、姚"诸姓,夷族祖先神为"凤",有"风、斟、子"诸姓。考证"龙"的原始物征为"鳄","凤"为孔雀。只是古音转化使然。说明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氏"。这是中国特色的"姓氏学",在全世界的古文明史国为独一无二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谈日本人姓名,首先要谈日本人氏姓的关系。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又要分清日本人的氏姓与中国人姓氏的差别。虽然“姓”和“氏”这两个汉字相同,但其概念不同,不能用中国人的姓氏来理解日本人的氏姓。中国人的姓是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西周、春秋时期,氏为贵族的宗族标帜。三代以前,姓和氏分为二。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  相似文献   

7.
柏皇氏是上古时期的重要氏族和氏族首领,袭"伏羲之号",其存续时间较长,是伏羲族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身份,在当时被视为道德方面的表率。其族裔在"三皇五帝"时代担任重要职务,并在西平建立柏国。春秋时国灭后,柏姓族群扩大。柏姓的起源可能有多支,柏皇氏为柏姓起源的主支。中华柏姓的始祖为柏皇氏,柏芝为其祖先,祖地在河南西平,西平的"老龙头"有可能为柏皇氏陵寝所在之地。  相似文献   

8.
同姓不婚起源甚早,延流颇长。我们沿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探源溯流,可以看出它是怎样从原始习俗到礼制,再从礼制到法律这一发展过程的。按照学术界一般的观点,认为夏殷尚无“同姓不婚”之禁,“同姓不婚”最早始见于西周。杨六文主编的《婚姻法教程》称:“中国自西周以来,便禁止同姓为婚。”但详稽史实,似乎还可以上溯到更远古的时代。古籍恒吾:夏段五世之后则通婚姻。《北史、魏文帝纪》:“是殷之五世为限,其法每承于夏,殆上古之禁令皆然。”由殷夏而推测上古的情况。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有:“太昊、伏羲氏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知有嫁娶之礼仪,但关于姓之如何则来记载。刘恕《外纪》有:“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民之不读。”已把姓和婚姻联系起来。到罗泌《路史》有:“太昊、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以重民之丽,丽皮荐之,以严其礼,示合姓之难  相似文献   

9.
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曾经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的各种思想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氏姓制度和孔子伦理思想的某些内在联系,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 阐述孔子的伦理思想,有必要从中国古代的氏姓制度谈起。 氏姓制度的形成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10.
殷墟聚落形态研究是这些年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但在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这一基本问题本上尚有很大分歧。通过仔细分析当地所出的相关族氏铭文 ,可以发现 ,在商代晚期 ,居住在殷墟聚落内的居民并非是由单一族系的“子”姓族氏组成的 ,当地的居民至少应该包括子姓、姜姓、姓、姓等各个族氏 ,同时也可能有任姓族氏在殷墟聚落内蕃衍生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有关礼俗和亲属称谓的文献资料中,遗留着许多上古社会的残痕及其运动足印。它以缩写的形式表明,在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转变的伟大变革中,姑舅交表婚起着杠杆作用,其方式是女子回到她的母系家族同舅的儿了婚配。氏族借助这种婚姻方式完成了由母系向父系的过渡。女子死后葬于夫族墓地,是结为永久夫妻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夫一妻制代替对偶婚、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标志。夫妇同葬一墓始于新石器时代的二次葬墓,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中都有发现,其中尤以仰韶文化发现最多,最典型。  相似文献   

12.
突厥族名,最早见于《周书·突厥传》。关于突厥的先世与“狼生”的传说不无关系。《周书》卷50(突厥传》谓:“突厥者,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穴见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此故事将突厥起源追溯到始祖母(牝狼);其十男皆“外托妻孕”而姓,也就是以妻子氏族为姓。这些显然是突厥人对远古时代以母系计算血统世次的渺遥朦胧的回忆。突厥汗国的建立和突厥政权在西域的统治,对西域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西域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关黄帝名号与图峰问题的考释,诸家之说尚有很大分歧。这里,笔者试从上古部族名号与图腾崇拜的关系入手,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新的考释。一、黄帝名号源于图腾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氏的概念在上古即是氏族、部落的意思。因此,黄帝不必只是人名,它更主要的是一个族名,一个曾经在上古中原地区的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强大部族的族名。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居住着将近2万名完颜姓女真遗民.金朝灭亡后,完颜姓流徙四方,其中一部分人又辗转回到了中原.汝州的完颜氏自称是兀术之后,鹿邑县的完颜氏系由安徽肥东迁来,许昌县的完颜氏则由鹿邑迁来.郏县、南召的完颜姓,先是在湖北襄阳居官,明初迁入郏县、南召县,并改完颜姓为高姓.这些女真遗民的踪迹在正史中不易寻觅,但碑碣、地方志和谱牒中却可以证实他们的身份.如今他们的大部分已与当地汉族融合了,但还保留着一些当年女真人的古老习俗.  相似文献   

15.
暴希明 《殷都学刊》2010,31(1):112-115
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曾经经历了由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制向父系氏族社会的专偶婚制的过渡,而在其过渡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抢婚习俗.甲骨文"姓"、"娶"、"妻"诸字的构形就像一幅全息图像,透示了其过渡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张琦 《天府新论》2008,(3):138-143,F0003
方相氏是上古礼制中的重要神祇,其历史传承按照上古以来的两条脉络进行:傩仪与葬礼.随历史演进,其地位在历代宫廷傩仪中逐步降低,以至于消失,而在民间则存留下来.在古代葬礼中,方相氏逐步演化为两个民间神祇,即开路神与显道神,为葬礼之前驱.  相似文献   

17.
首先,“由巫到易”可被视为我们对于“中国上古思想嬗变”所做的基本理论预设,而此一基本理论预设旨在阐明中国上古思想的嬗变主要是循着中国上古农业、中国上古氏族体制与中国上古巫术此三者的交织关系这个核心主题展开,其内在逻辑则是“巫”的内在理性化而为“易”,此过程因其内在理性化而由一种主要是属于“巫”的原始信仰系统逐步演进并趋向于一种主要是属于“易”的原始观念系统,此即易学系统;其次,此种“由巫到易”的内在理性化转化直接导源于颛顼氏“绝地天通”对“巫”职能所做的规范化改革这一标志性事件,因其让神权从属于政权,这一点对后世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与中国宗教发展史进程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这一“事件”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人对待宗教信仰(鬼神)问题的基本思想倾向。再次,“由巫到易”此一内在理性化转化过程发生之深层根源实为中国先民在中国上古农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于血缘宗法与集体协作的重视以及对于神权从属于政权(王权、君权)的肯认。最后,中国上古思想之嬗变,由一种属于“巫”的信仰系统经颛顼氏“绝地天通”规范化改革而逐步演进,于殷周之际成为一种“易学系统”,此种“易学系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则进一步被提升...  相似文献   

18.
周族与西戎     
综观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历史,他们的兴起都有戎夷相辅助,它们的灭亡也都有戎夷力量参与其间。而夏、商、周三族与四夷的关系之中,以周族与西戎的关系最为密切。西周王朝的兴衰成败都与西戎关系至为密切,周族与西戎的关系,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推测周、戎关系的古老因缘周族和西戎都与上古的炎黄部族具有渊源关系。根据上古传说,黄帝、炎帝部族活动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它们与活动于海岱地区的太吴、少吴分别为东西两大部落集团的首领。据《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  相似文献   

19.
伯乐相马考     
伯乐相马,古今传颂。然而,其人其事记载零碎,亦多歧异,故有一考之必要。 秦伯乐和晋伯乐 春秋中后期,秦国和晋国先后出现了两个伯乐。 秦伯乐,《吕氏春秋》伯乐名下高诱注释为秦穆公臣。《通志·氏族略四》和《古今万姓统谱》卷二十一云:孙阳氏,字伯乐。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唯贵族有氏,平民有名无氏,可见秦伯乐出身贵族。氏原是姓的分支,西周之  相似文献   

20.
张颔 《晋阳学刊》2009,(1):122-123
山西在古代是我国汉族历代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纽带地区,所以至今在语言名词等方面保存着许多迹象。 我省宁武县城中有姓赫连者。在1981年间有名赫连福者,是旧剧演员,民间称为“唱戏的”。赫连福死时大致40多岁。赫连氏乃母系鲜卑的匈奴族姓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