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不论是尼罗河三角洲上的金字塔,还是美洲玛雅人的祭天坛,甚或是复活节岛上矗立的巨石,无不说明石头崇拜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对中国人来说,石崇拜并不陌生,从《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压在巨石下到《红楼梦》中女娲炼石补天遗留的顽石,足见石崇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对巨石文化或石崇拜文化现象的研究,几乎在所有关于自然宗教信仰的著作都有论述,所涉及的面已经十分广泛。本文仅想立足于中国石崇拜文化现象,作粗浅的研究,并由此去探索石崇拜文化发生、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2.
《诗》“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是葫芦崇拜吗──和刘尧汉先生商讨易谋远《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刘尧汉先生一贯释为“葫芦崇拜”。此说能成立吗?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葫芦崇拜”是刘尧汉的“文化三要素”之一。他提出“宇宙万物雌雄观、葫芦崇拜、...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上,由石而生成的文化现象丰富多采。本文对发现于三峡地区的“八阵图”、“阴阳石”、“悬棺葬”的本来面貌及文化内蕴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阐论,认为这三种文化事象,从石崇拜的一隅,体现了三峡文化的某些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石崇拜与相关神话传说,大多萌生于人们的种种欲求——或者是获取某种物质的“物欲”,或者是支配某种境界的“权欲”,或者是追求某个异性的“性欲”。在旧、新石器时期,石头是初民用来制造工具和武器的原材料,石器是初民获取食物、谋取生存的“另一双手”,石作为崇拜对象就理所当然了,如羌族、藏族等民族的锅庄崇拜。“权欲”催生了石崇拜与相关神话传说,如羌族白石崇拜与神话史诗《羌戈大战》,羌族先民借此说明,自己民族合天之意、得天之助,从而成为“神定之地”的主人。白族《美人石》、毛南族《圣母石》等传说则体现了性与生育崇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市场经济过于浓厚的商业氛围下,寿山石行业出现了创作者对创作材料过分强调的现象。过分浓厚的商业气氛,对材料品质的过分强调乃至“崇拜”,也是寿山石文化难以突破“小圈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龙凤同源考     
考古中玉龙和玉凤共出的现象,以红山文化为最早。对于探求五帝时代各原始部族问的关系而言,这种现象当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一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可知,崇拜龙的原始部族与崇拜凤的原始部族曾生活于共同的地域空间,二者曾经结成过婚姻联盟。龙凤文化经过几千年的衍变,沉淀于今人的意识中则表现为龙指男性,风指女性,龙凤结合成为典型的异性恋象征。实际上,这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对于上古龙部族与凤部族间联姻的纪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马来西亚客家人崇拜习俗(主要是祖先崇拜和一般地方神明崇拜)的特点。祖先崇拜及地方神明崇拜,在中国历来具有鲜明血缘性与地缘性特征。但马来西亚客民的崇拜习俗既存在以保持宗亲、方言集团为核心的传统崇拜方式,又出现了以开放心态接纳其他方言集团进入自身的祭祀圈;或自身被他方言集团接纳从而进入他方言集团祭祀圈的崇拜“变异”形式。这是中国客家传统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一种进步与发展。马来西亚客民信仰习俗的“变异”主要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客民为求生存和改善生活环境,必须走出血缘、地缘的局限,才能汇集力量,共谋福利,从而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畲族宗教文化和民俗信仰中,盘瓠信仰和大圣崇拜是其一个鲜明的特征。畲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对于盘瓠形象的塑造,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盘瓠与大圣二者在形象、个性、功能、演变中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山川崇拜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巫术,原因是巫术中的山川有通达天地的功能,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山川祭祀始于传说时代的舜,最初的山川神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由英雄的氏族或部落首领转化而来。商代山川神灵具有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有了社会属性,山川崇拜是商人重要的宗教活动,其中河(黄河)、岳(嵩山)地位尤崇。西周时代对山川崇拜进行了等级化、制度化改革,使之成为全民共同信仰的一般神灵,自然属性减退,社会属性增强。春秋、战国时代更加强化山川崇拜的政治教化功能,虔诚的宗教情感让位于世俗的功利目的。一方面山川崇拜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另一方面,山川神灵开始人神化,如河伯、西王母等,若干山川神灵开始仙化,成为后来道家神仙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述了隋唐以来,关羽一人而渐次集有儒家之圣人、佛教之守护神、道教之帝君、民问之财神等数道光环的历史文化流程;认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关羽现象”,且具有独特性;“关羽现象”的产生,是文化“变异复合”的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古蜀时期的原始宗教与历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时期的蜀地有不同的原始宗教反映,而历法应该与之有着必然联系。本文从古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原始宗教入手,借助蜀地的考古发现,分析原始宗教与历法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表明,古蜀地区从日月崇拜向月亮崇拜、太阳崇拜的演变,历法也由太阳历分10月、12月而演变为阴阳合历。  相似文献   

12.
蜀地在公元前316年为秦所并之前是有着自身独立文化系统的古国,古蜀民众也有其独有的特点。就国家认同而言,他们呈现出的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开放坦然的最优选择模式,即既选择更优的后者,却又不否定前者。但是到秦灭蜀后,蜀地民众的国家认同却出现了危机,迟迟不能完成对秦国家认同的转化,一百余年间只呈现出从被迫认同到消极认同的细微演进,其个中缘由还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3.
三星堆文化中最能引起轰动效应的、最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其风貌独特的“人像群”,目前研究者认为它是出于巫术祭祀的宗教目的、服务于神入交通的主题的看法并未揭示其更深层次的意蕴。从其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考察,“人像群”还意味着古蜀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是古蜀人用人的尺度建构艺术世界,通过人物造型的艺术符号借神扬人的尝试。人的张扬是潜藏于“人像群”中的理性内核,使之在审美风貌上表现为“张扬之美”。  相似文献   

14.
四川广汉古蜀国佛像的发现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它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在该地(古蜀国)不仅发现了大量佛像,而且还发现佛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太极图、八卦和古文字组合在一起。这一发现使人们对佛教起源于印度存疑。大量的佛像实物和佛像载体,印证了四川广汉古蜀国有可能是世界佛教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有着隐逸情怀,隐逸成为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人心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抱负得不到施展。古代隐士大多追求避世隐遁,渴望自由恬静的生活。隐逸之风促成了隐士平和的心态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正是如此,隐逸对古代山水学、古代环境美学和古代正史隐逸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研究古代隐逸文学有助于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宝墩文化和营盘山文化的相继发现,学者们加大了对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与古蜀文明起源的关注,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中,加快了古蜀文化"寻根"的步伐。本文的"古蜀国起源"是特指三星堆文化(除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产生以前、关于蜀地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在于"来源"或者是"继承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蜀王本纪》有"蜀左言,无文字"的称述,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古蜀人"左言"是与汉语性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几乎成为此前古蜀文化和古蜀语研究者的共识。现在古蜀有文字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可,而对"蜀左言"的词语结构、文献用例、构词语素含义的研究结果表明:"蜀左言"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少数民族语言,而是上古汉语的一个地域分支;它与上古汉语雅言并无贵贱之分,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蜀左言"与上古汉语的区别并非体现在词序和语序上,而主要在语音的声调上。  相似文献   

18.
古蜀有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几个王朝,其中鱼凫时代位居第三。古蜀各王朝传说信息条数分别为4、0、3、11、14,鱼凫时代是一界线。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古蜀历时三、四千年,与新石器时代考古结果相合。前三代历时约1500年,后两代历时仅500年,故鱼凫与杜宇之间并不衔接,中间且有上千年的空白。据《山海经》知,鱼凫族实受颛顼族迫害而逃亡。从地名线索得知,此族沿岷江南下,再沿长江东至鄂西。由此可见鱼凫时代为古蜀社会转型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描写关于婚恋及爱情的题材,而人与妖相恋的故事,则是其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人妖之恋这一母题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古典小说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这类神话故事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像狐这样被充分赋予意味深长的文化含义。基于此,通过对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符命化,汉魏晋六朝时期的巫术化,唐宋时期的世俗化以及明清时期的艳情化、性爱化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发展历程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意象文化的嬗变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佛像出现在四川广汉古蜀国的玉器上(玉壁、玉牙璋、玉镯等)、象牙上。还发现有重约数十公斤、额头上镶嵌(粘)有宝石的水晶佛头上,等等,说明在当时古蜀国佛教流行规模之大、信教人数之多。起源于中国的佛教传入印度后,经过古印度人(可能含中国古羌族人)加工整理逐渐形成系统的佛教理论,沉睡近200年之后,由印度传至中亚地区各国,再传到中国汉代西域各国,最后回流到中国内地,这就是佛教的倒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