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今注今译》出版了,这是整理、普及古籍工作的一个硕果。我泰列本书编委之一,有幸拜读了部分原稿,读后的总印象是:注译者十分认真,下了一番功夫,决非率尔操靓。同时深感古籍的今注今译,业不容易。外文译为中文,前辈崇尚“信、达、雅”,我认为古译今,也应如此。然而,就古译今而言,三者难以得兼,这就当首求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是我国的一部史学名著,但对今天大多数读者而言,要读懂它已很困难,因而《(三国志)今注今译》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近人卢弼有《三国志集解》虽谓集历代注家之大成,但存而不注之处,仍比比皆是,留下了许多空  相似文献   

3.
最近由岳麓书社出版的章惠康、易孟醇两先生主编的《后汉书今注今译》(以下简称《今注今译》),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出版,无疑将对现今的读者读懂《后汉书》原文有所帮助。就拿书中比较不易解读的《律历志》来说,《今注今译》所提供的译文,就比四年前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后汉书全译》(以下简称《全译》)所提供的另一种译文要准确得多,也好懂得多。下面试举几例,各以原文与两种译文互相对照。究竟哪一种译文更好,通过比较就不难明白了。一、原文:“《太初历》斗二十六度三百八十五分,牵牛八度。”(《今注今译》…  相似文献   

4.
8月21日,由长沙水电师院科研处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三国志>今注今译》座谈会在长沙水电师院举行。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三十余人,其中有我省著名文史专家、学者姜书阁、林增平、马积高、羊春秋、陈蒲清、刘泱泱等以及省出版局副局长张光华、还有《湖南日报》主任编辑夏阳、新闻出版报记者刘国瑛。长沙水电师院副院长吴培泽、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罗维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沙水电师院科研处和学报编辑部负责人。《(三国志)今注今译》编委会部分编委,译注者和责任编辑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长沙水电师院科研处处长周可主持。座谈会自始至终气氛活跃,与会者发言踊跃,充分肯定了这部大型古典名著的注译、出版。与会者说:陈云同志曾经指示,“整理古籍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中华书局标点本吸取前人的校勘考订成果,校点是精审的。但作为《三国志》的第一个标点本,其校点欠妥处也时有可见。笔者因近来参加《三国志》今注今译工作在阅读中偶有所见,随手摘下,今摭拾数条,略加说明于下。①卷27第749页:“(王昶)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二州,广农垦殖,仓库盈积。”按:“二州”诸本均作“三州”,中华标点本未加说明,亦无校改标记,不知据何而改。《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今注今译》是一部二百五十多万字的著作。个人以为它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体制宏伟。八十年代缪钱先生曾主编过一.=部很有影响的中型选本,叫《三国志选注》,共选了四十三篇传记。《三国志》全书有正传三百一十七篇,因此那个选本只占全书传记的七分之一左  相似文献   

7.
最近 ,读到岳麓书社出版的 ,章惠康、易孟醇主编的《后汉书今注今译》一书 ,不禁怦然心动 ,油然而喜。喜的是这部名列“前四史”的历史名著 ,终于得到新的整理并注译出版。对于范晔《后汉书》的史学成就 ,清代王鸣盛在其《十七史商榷》中论述得颇为精辟 :“今读其书 ,贵德义 ,抑势利 ,进处士 ,黜奸雄 ,论儒学则深美康成 (郑玄 ) ,褒党锢则推崇李 (膺 )、杜 (密 ) ,宰相多无述 ,而特表逸民 ,公卿不见采 ,而惟尊独行 ,立言若是 ,其人可知。”今人柴德赓在其《史籍举要》中 ,把范晔的《后汉书》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相提并论 ,说“二人同时 ,…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文化事业的繁荣,古籍的今译本大量出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但不少古籍今译本、包括一些总体上学术质量不错的著作,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忽视字词的古义,被其常见义或今义所迷惑的现象,如有人将《左传·襄公三年》“称解孤”中的“称”,译作“称道”,不知其乃荐举之义;将《战国策·齐  相似文献   

9.
从17世纪初开始经由长崎而传至日本的小说《三国志演义》,由于在1692年出版了京都湖南文山的翻译本(日译本)《通俗三国志》而非常迅速地广为传播,成为日本人所爱读之书。到江户时代后期,《三国志演义》也为日本的传统艺能提供了题材,"带图本"之外又成为"净瑠璃"、"洒落本"等等各种艺能的节目之一,一般庶民对之深感亲切。在这过程中,《三国志演义》中上场的人物为合于日本人的爱好口味而被改变,逐渐失掉了原来的形态。从各种艺能里对《三国志演义》所采用的种种变化的过程里,可以明白江户时代的日本庶民所要求的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10.
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的文献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学者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是清人《三国志》注释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该书以"证"为注释主旨,兼采诸家《三国志》注释之优长,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逮,对《三国志》本传、裴注及后世诸说多有新解,推进了《三国志》及裴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康发祥的《三国志补义》是清朝学者众多《三国志》注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它打破了《三国志》诸多注本注重增补事实而轻视阐发义理的做法,在校勘文字、解析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三国历史、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三国志注》的见解,拓展了三国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黄老思想研究的又一力作──评余明光先生的新作《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江正杰1989年,余明光先生出版过一本集其十年研究成果的专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此书详细论述了《老子》和《黄帝四经》两书主要思想的异同,以及《黄帝四经》对战国秦汉之际的学术、政治的影...  相似文献   

13.
高亨先生的《周易古经今注》,由于其出版时间较早,训诂方面颇具功力,且时有新见,因而在学术界有较高的评价。李景池《周易通义·前言》说:“高亨所著《周易古经今注》,在文字训诂上,费了不少工夫。他继承了清儒朴学家的传统而又能超脱了‘象数’、‘义理’的拘束,因而在辞语训诂上取得较好成绩。”这一评价,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公允的。高著《周易古经今注》之所以能成为《周易》研究的必读参考书之一,其原因即在于此。但也正因为该书自1947年以来曾多次重版,影响较大,就更有必要对该书的不足之处提出质疑,以便读者在阅读该书时有所取舍。现以《周易》64卦的先后为序,兹对高著提出商榷意见如下:一、《易·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高亨释此爻辞说:“君  相似文献   

14.
有关三国的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是根据晋朝人陈寿所撰《三国志》(魏书、吴书、蜀书)的史实,和南朝宋时裴松之注引的各种史书、笔记等等,熔铸、敷缀演化而成.《三国志演义》早期版本署名就是"晋平阳候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见今传明代弘治年间刊行本).《三国志》为后来的小说、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包括一些基本史实和精采细节.如果没有《三国志》,可能不会出现《三国志演义》和有关三国的戏曲等文艺作品.因此,对《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文)如何为三国时代众多的历史人物立传,怎样记叙描写这些人物的事迹,值得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集解》是《三国志》的最详细注本。其著者卢弼先生,文史兼擅,尤精地理;他不仅给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而且还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作疏,拨冗纠谬,新见迭出。该书是目前学术界对《三国志》研究最具价值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16.
陈寿《三国志》叙事过于简略 ,对所据旧史删削失当 ,以致三国史实不明之处甚多。刘宋时期 ,裴松之参考群籍而为《三国志》作注 ,补充记载了大量的关于魏、蜀、吴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从而完善了陈寿《三国志》的史料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综述了课题组继《<论语>的公理化诠释》和《<孟子>的公理化诠释》的研究之后,对于《荀子》所开展的公理化诠释之进程。先秦哲学中最具系统表述的是荀子。我们通过运用公理化方法,从明分使群、隆礼重法、化性起伪、王霸兼用等四个篇章进行证明与推理,力图展示先秦儒学的演绎体系,揭示其内在思想脉络和逻辑,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古文今译是古籍整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解放后陆续出版了不少的古代经典著作的全译本和选译本,象《论语》、《左传》、《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等均有今译本。从事古文今译工作的同志,功劳是大的,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在有些译文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常见者约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译文的准确性问题,衍译和  相似文献   

19.
《古典珍藏本〈四书五经〉》(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译文粗糙,存在不少缺点。在下列表格中,将“译文”、“原文”、“今译”三者对照,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笔者不再逐条分析。《古典珍藏本〈四书五经〉》译文《大学》原文本文作者今译(2页)大学做学问的目的是:发扬先天固有的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裴注的复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寿《三国志》因其简略基本上只提供了历史大事的纲要,裴松之的注补引录诸书呈现出历史情景曾经的复杂与生动。以陈寿志为主,以裴松之以及二百多种著作为宾,在宾主对话中,陈寿志正史的权威性被颠覆、被解构了,而历史本真的头绪纷繁、意向杂乱以及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则被复活了。裴松之注补《三国志》主要不是历史学家的态度,而是文化学者或文学家的态度。惟其如此,裴注在文学史与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裴注的开放性思维对后来说话、戏曲等伎艺以及历史小说的发生发展功莫大焉。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故事"转换成"情节",裴注的意义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