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社会秩序得以可能的基础是交往行为,而交往行为得以可能的基础是言语行为,因此,以言语行为为中介的交往行为是社会秩序得以可能的基础。为构建完善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他的言语行为三重功能模式论。这个理论受到多方批判,其中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梅芙.库克教授的批判最具有代表性。哈贝马斯将言语行为区分为以成功为取向的策略行为和以达成理解为取向的交往行为,这对交往行为理论和社会的合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先验语用学的区分是难以为继的。哈贝马斯将命令式言语行为也作为一个独立的言语行为类型予以阐述,这一点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哈贝马斯没有看到命令式言语行为所承载的权力要求实质上就是调节式言语行为所要求的规范正确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时代会面对不同的危机与问题,而各个时代的哲学理论恰恰与其当下现实构成直接对话.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危机的洞见,哈贝马斯根据对当下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交往理论.在两种交往理论蕴含的价值问题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由于在作为交往理论的基础的"生产实践"、"交往"范畴的理解上存在分歧,两种交往理论必然因此衍生出在价值目标上的根本差异,衡量历史进步的价值尺度上的差异,价值目标实现路径选择上的差异,影响力与现实合理性的差异.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可以进一步地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当今现实问题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一方面追求普遍主义的"正义",恢复道德规范的有效性,同时又给予个体足够的关注。哈贝马斯的正义是包容他者的正义,其自身包含了正义的他者——团结。正义与团结构成了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的双重特性,但这一特性受到了霍内特和后现代学者的质疑。在他们看来,普遍的语用规则不可能真正关涉到主体的真实感受,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包容他者,在哈贝马斯那里正义与团结并没有真正结合。  相似文献   

4.
意向主义的意义理论既是英美分析行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欧陆现象学研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胡塞尔、格莱斯和塞尔的意向主义意义理论在上述研究中有着相似之处,即都将语言的意义与意向性之间的密切关系置于语言的交往之中.通过哈贝马斯对其还原主义倾向以及解释能力等方面的批判.意向主义的意义理论融入交往的形式语用学范式的必然性得到凸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视角与方法,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创建了独到的交往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哈贝马斯则融汇现代西方一些学派的观点与方法,对交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创建了当代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交往理论。鉴于哈贝马斯又声言自己的理论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故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认为,由于哈贝马斯离开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来谈交往、离开生产力来谈交往关系、撇开生产方式来谈交往方式,从而他的交往理论虽在个别点上与马克思的观点相似,但二者在本质上是迥异的。  相似文献   

6.
重建现代法律的合法性基础,是哈贝马斯法律理论的基本目标.为此,他首先用交往理性取代传统的实践理性,然后通过普遍语用学将其交往行动理论、商谈论与法律理论联结起来.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区分构成了哈贝马斯法律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他基于法律中事实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紧张关系,提出现代法律的合法性问题,主张引入商谈论来调和这种紧张关系,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法律有效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在西方哲学界对现代性批判的传统以及现代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哈贝马斯结合了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和言语行为理论,创立了普遍语用学,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从而重构了现代性的交往理性维度,以交往范式的主体间性取代了意识哲学的主客对立,交往理性的特征是论证性的、实践地生成的,在交往行为层面真实地弥合了理性的分裂。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把新社会运动视为人的需要受到忽视的结果,通过参照"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裂的观点,从"合法化"的角度来探讨新社会运动的命运。哈贝马斯认为新社会运动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这些运动能防止"生活世界殖民化",通过交往理性来维护规范共识;二是这些运动的本质要求是较少关注物质再生产,而更关注文化再生产、社会一体化和社会化。由于这些运动与传统的围绕分配而展开斗争的工人运动不同,哈贝马斯认为它们不可能被政党制度化或通过物质补偿而缓和。哈贝马斯的"新社会运动理论"对当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但其在有着理论解释力的同时也存有某些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霍耐特承认理论在后形而上学的哲学视野中,基于"社会性关注与社会发展、批判规范的探寻和社会正义构想"的问题意识,回答了"为什么我得承认你","承认如何可能","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等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实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伦理-政治转向,并着力于构建极具当代理论-实践价值的政治正义学说.  相似文献   

10.
在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日益凸显出来.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已经看到科学技术具有了为现状辩护的功能,哈贝马斯通过他的理论逻辑,揭示出科学技术是如何由其自身成为了意识形态.并且提出通过交往活动的合理化,来克服技术的异化,重建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罗尔斯与哈贝马斯之争 ,人们可以考察当代公共伦理中理想主义模式还有哪几种可能性空间。本文介绍了二人的争论 ,揭示了他们各自的规范基础论证方式 ,并由此揭示了他们的主要分歧 :哈贝马斯的目的论倾向与罗尔斯的反目的论立场 ;哈贝马斯的“高级”交往理性预设与罗尔斯的基本理性预设 ;哈贝马斯的民主程序取向与罗尔斯的自由主义的实质限度取向。本文的结论是 :哈贝马斯比起罗尔斯更具有乌托邦色彩 ,并因此而误解了罗尔斯理论的一些重要考虑  相似文献   

12.
论哈贝马斯的语言行为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以运用语言的行为为其研究对象,所论具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合理之处,是当代西方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语言哲学。但他的语言行为的理论并不囿于语言研究的领域之中,它既被作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又是他企图重新构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出发点。然而,这种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以它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只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背离。  相似文献   

13.
交往是人类大同之路——论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首先把“交往”概念置于哲学思维的核心,倡导交往哲学的当推卡尔雅斯贝尔斯和哈贝马斯。目前学界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探讨论及得颇多,而对雅斯贝尔斯的有关交往的理论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对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一考察,指出这一哲学思维在...  相似文献   

14.
崔燕 《社科纵横》2012,(3):73-75
哈贝马斯以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理论建构,对古典资产阶级形式法范式和社会福利国家实质法范式进行学理的批判。程序主义法律范式为缓解或消解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张力关系提供了"哈贝马斯式"的理论出路,即哈贝马斯所建构的用以摆脱市场崇拜或国家崇拜"两难处境"的法律范式。哈贝马斯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理论关照在于,实现非建制化的意见或意志形成过程与建制化的意见或意志形成过程在程序过程和交往形式层面的"耦合"。哈贝马斯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内里的"问题意识即法律的合法性问题,具有当下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话语政治民主模式不仅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也在诸多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人类令人鼓舞的前景;不仅为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更在整合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优势的平台上,在制度的层面为建构主体间广泛参与和积极互动的民主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哈贝马斯话语民主模式在许多方面也失于理想性的虚幻化。把人类之间的关系完全定位于运用语言和平交往的理解和共识上,是理想主义的诉求,也许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意义,但如何消除人们之间利益上的差异、冲突是相当难的问题,仅仅靠语言沟通,达成共识是难以实现的,时间的无限延长,参与者的不断增多,看起来是实现了哈贝马斯所设定的理想言说情景,但是,这样一方面降低了交往的效率,一方面又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成本,理想的初衷似乎把交往的环境恶化了,现实的竞争、冲突显然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的假设的完美情景所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主体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贝马斯是现代性及其主体性原则的辩护者。他不同意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完全消解态度 ,以交往行为理论克服了意识哲学的局限性 ,主张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不可分离 ,坚持了现代性理想 ,高扬了主体性旗帜。哈贝马斯的主体性理论 ,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曾益康 《社科纵横》2011,26(4):79-81
《事实与规范之间》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民主法治国中应用的结果。从法哲学的视角来看,"合法之法何以可能"是本书的核心命题。正是围绕这个命题,从事实性与规范性的双重层面,从内在与外在的双重视角,从法律的双重功能,从理论与经验领域重建合法性,展现了交往行为理论在民主法治国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波 《浙江学刊》2007,(1):30-36
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基本理路是继承康德伦理学的传统,在自由个体的基础上,通过交往对话有效性条件的预设确证了现代多元社会的普遍伦理,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和特殊主义。立足于此,本文认为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不是要通过交往对话来求得共同认可的伦理规范,而是要为一切能达成有效的、正义(公正)的交往对话提供普遍性基础。互主体性确实是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但不是它的核心基础;人的绝对自由、个体的自律才是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前提。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商谈伦理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唐魁玉 《学术交流》2003,2(4):99-102
哈贝马斯在关于交往行动的理论中 ,着重探讨了现代社会交往的合理化和公共领域的建构途径问题 ,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和人类理性实践性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改变生活世界的学术主张。这种现代交往观念有助于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寻求最现实、最合理的社会行动形式 ,并对建立网络公共空间、实现网络行动的合理化、强化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以及网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认同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艺  袁健红 《浙江学刊》2024,(1):157-165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批判理论的领军人物,哈特穆特·罗萨以古典和当代社会学为基础,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旨在探究在加速社会的情境下如何构建“美好生活”。作为当代版本的批判理论,一方面,它必须忠实于这一思想传统中最杰出的代表,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霍耐特等人的“原始意图”与“感知”,认为批判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前科学社会生活的规范伦理标准,诊断现代社会形态中的“病症”。另一方面,它不应该被这些思想家的理论和方法论思想地牵绊和束缚,而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使这些关键的见解适应当前晚期现代社会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