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乐昌 《唐都学刊》2013,29(2):20-23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价值观念;仁学,则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部分.至北宋,包括张载在内的理学家对孔子仁学做出了种种有价值、有深度的新诠释.其中,张载对孔子仁学的诠释尤其令人瞩目.以“仁智”统一这一问题为中心,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张载哲学对儒家传统仁爱观的突破,二是张载对“欲仁”与“致学”关系问题的诠释,三是张载对“仁”与“礼”关系问题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刘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3):60-68+153-168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四句”的心学价值、孔子忠恕之道的心学内涵、孔子“用心”说及其余绪四端加以论析,认为孔子论“心”,乃有显、隐二端,显者出之以“仁”,隐者证之以“恕”,二者本同而末异,殊途而同归,对于后世心学之本体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之建立,实有先导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一直以思想善变、多变而为世人瞩目。对于孔子思想,梁启超历经尊孔保教、拒斥孔教和倡导孔子哲学等不同阶段,最终完成了复魅。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时代浪潮、梁启超本人的中西文化思想以及他善变的性格特质,共同构成了他思想嬗变之源。准确认识和把握梁启超思想发展嬗变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对孔子思想的评价之发展演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4):152-161
冠的本义是头部饰具,因先秦儒家的冠礼而具有了等级秩序的象征意义。法家更进一步,将履和冠并提,运用到阐述其尊君思想上,并形成了异于先秦其他诸子的绝对尊君理论。冠履之喻也完成了由器物之别到自然之势的象征再到君尊臣卑与社会之势的转变。西汉时期,冠履之喻一再被提及,法家的绝对尊君思想得到宣扬,法家学说因此也为西汉时期皇权主义的塑造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6.
城市精神是将城市人格化,是城市总体价值观取向的一种表述,为城市发展提供合法性基础,有效地维持城市的社会秩序,为每一个市民建立精神归宿。以城市精神为内核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城市竞争中重要的资本力量。城市精神是对城市形象最为根本的一种宣传和展现,可以通过广告语进行直接宣传,或通过城市外观诸形式加以展现,但更需要通过城市行为主体进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
杜桂萍 《求是学刊》2016,(5):111-123
明末清初以还,伴随着文人交往方式的变化,各类赠送之文泛滥不休,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史景观。除了文体自身衍变、文化境遇之迁改等因素外,文学生态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促发原因。袁骏、孙默以表彰母节和归隐黄山为题目,以数十年之坚持,征集相关诗文作品达万首之多,不仅成就了两种大型主题式创作,还足以引发征集过程及其相关利益诉求的思考,即作为一类特殊存在的名士牙行的交往特征、生存方式和人格风貌,以及他们为种种文学乃至文化活动牵线搭桥行为之于文学创作风貌、走向的影响。这些活跃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近似专职文化经济人的名士牙行的存在,为了解大量出自名人之手的赠送之文的生成过程提供了特殊的视角,生动反映了明清时期文化权利下移所促成的文人交往模式及文学生态的新变。  相似文献   

8.
李秋喜 《学术交流》2020,(11):171-180
刘勰《文心雕龙》对古代诗学批评与鉴赏所倡导的"六观",与谢赫《古画品录》所倡导的创作理念及批评准则的"六法",在审美观念与艺术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融关系。诗画艺术在中古融合的历程主要是题画诗的出现,以诗入画的兴起,将作诗的体制移入绘画之中。诗画艺术融合的依据重点表现于玄学对自然的新发现,山水精神的传递与映射,诗画艺术的感咏与识见。诗画艺术融合之目的是营造出多种意境,通过作品的意境达到远离尘世,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自然和合的旨趣。这是中国诗画艺术独有的特色,尤其对中国画的当代精神建构研究,具有一定启发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杜敏 《唐都学刊》2014,(6):28-33
中国梦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的,是既有超越性又有现实性的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中国步入现代的征程中,已经痛感到精神失落而带来的负价值。因此,在"中国梦"的现实构建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乃是"如何让失落的精神回归"。著名社会精神分析哲学家弗洛姆的社会病理学诊断也许可以给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给予重要启示:关注人的精神性生存,抛却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弘扬人性化文化,冷静对待消费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培育个体健康心理,防化社会病态人格,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主题;关注社会信仰体系,发挥信仰的积极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10.
女高师学生李超之死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事件。男性知识分子借此事件的讨论拓展了女性问题的言说空间,并将妇女解放与启蒙话语相结合,使新女性的形象构建成为现代性想象的一部分,显示了男性知识分子在女性问题上的言说策略与主导地位。而五四女性在新思想与旧道德之间依违离合的处境,不仅凸显了个人身份认同与转型时代之间的矛盾,更呈现出五四时期社会性别问题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1.
张娟 《求是学刊》2012,39(3):132-136
“地母精神”最早由张爱玲提出.所谓“地母精神”,即肯定女性生存繁衍价值、对凡俗人生的投入与物质理性.王安忆不但在散文中明确表达她对地母精神的认同,而且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母精神”.这种“重女抑男”的地母精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生本位、物质理性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是现代都市发展的产物.“地母精神”是对传统家国叙事的反拨,体现了日常现代性的追求,但其并不能并入任何女性主义的流派,而是超越了性别对立的一种女性观、民间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2.
情理是影响传统中国司法审断的重要因素,也是理解传统中国司法性质及其价值追求的关键,情理案代表“安崇绪之狱”是探讨传统中国司法运行形态和实质的重要素材。安崇绪有讼继母的事实,由此判断应入于“不孝”处以绞刑,但讼继母背后存在着孝养亲母等情理可矜事由。身份要素成为案件证成过程的关键,情理因素则决定了裁判进路从“执法据律”到“以情屈法”的转变。案件揭示了司法官员在面对礼法冲突时处理案件所应遵循的法理,展现了情理在传统司法中适用的可行性,反映了传统中国司法的特质及其多重面向。传统中国司法审断既非“卡迪司法”,亦非“依法裁判”,它具有独特的审断模式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赵安民  王健 《社科纵横》2013,(1):158-161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第一次真正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并提倡人要不断地反观自身,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的心灵之中。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要求人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照料好自己的灵魂,过有道德的生活。而处于社会转型和价值冲突中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危机,他们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困惑、迷惘、焦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日本遗孤为题材的《大地之子》是山崎丰子"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在中日都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中国东北,故事置于二战后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山崎丰子从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战争遗孤陆一心的视角解读"二战后遗症"——日本遗孤问题,并描写了冬季严寒,土地广袤的东北自然风貌特点,塑造了大爱、宽容的东北人形象。《大地之子》将中国东北描写得鲜活、生动,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东北的风貌。但是对战争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民族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张姝 《社科纵横》2010,25(11):69-71
在传统知识观影响下,精神健康领域出现医学趋向和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病及精神病人士采用科学和工具理性的取向,因其解决方法和后果过分简单化,忽视了精神病人士独特的背景、感受、经历、社会情境等;现代社会工作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还具有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默会性等主客观兼备的特性;知识还包括如何操作的技术、如何理解、生活世界的经验等层面的内涵,对精神病患者和康复人士的人道关怀、理解,成为重新建构社会工作在精神康复领域信念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6.
中共黑龙江省委十届十八次全会将大力弘扬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兴安岭精神和龙江交通精神(以下简称六大精神)作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置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运输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铁路面对来自公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强力竞争,压力巨大,形势严峻。柳铁宏扬“双自”精神,适应生产力布局调整,有自己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自身条件,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需求,体现了它的时代、地域、行业特色,是企业应对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需要重新崛起的特殊时代条件和民族传统的群体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见在良知与圣人同异与否(圣愚之辨)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现成良知之辨的一个核心论题。从“体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争论双方对“当下一念”的不同指涉,龙溪以一念善端为依据,当下回溯至心体的一念之微并时时把持于此超越层的良知心体,一念之微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同层的关系,即本体即工夫,发挥了阳明学向上一机的致知理路;而双江、念庵则是从经验层之可能被欲根遮蔽的一念善端来质疑现成良知的,一念善端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异层的关系,从而开辟了体用有别、用工夫以复本体的渐修进路。  相似文献   

19.
张青  能利娟 《社会工作》2011,(18):51-54
精英主义教育以及市场化导致的利益分化带来了集体主义精神的缺失,在学校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也就日益突显出其必要性,但是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政治思想教育在个性张扬的当代学生面前力量不足。因此运用社会工作专有方法之一的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实现班集体主义精神的再生产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一个极富意义的活动。本文正是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简单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压力已经显现,并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加重。机构养老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选择。为了了解机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笔者对长沙市F区敬老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敬老院的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较高;但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社会交往少、精神负担重、敬老院精神服务能力与水平有限等等。要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一是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建立专业的社工站,拓展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专业支持;三是构建多元服务模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四是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