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中学时立下了"为全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初心,并用毕生精力在践行初心。为此,他刻苦学习、勤于理论研究、改变了世界、正确指导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发展。新时代青年作为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要学习马克思坚守初心,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10):123-127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模糊性、虚浮性、悬空性、低效性,不仅昭示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上的缺失,也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教育本质、教学过程、教学范式以及教学效果上的困境。问题的解决还需回到教育教学的原点,从理论教育、知识建构、思想转换、实践指向四重维度入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一种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的时空转换,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2):29-32
阿尔都塞"症候读法"的提出起源于一场关于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思想关系的辩论,认为要通过"症候读法"读出马克思思想的"总问题",并深刻把握其本质。"症候读法"的认识论前提是区分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同时期科学理论发展模式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与阿尔都塞的理论有密切关联。阿尔都塞的阅读方法对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有重要启发,但其结论存在理论主义、结构主义、"理论反人道主义"倾向,我们要辩证评价、借鉴其思想。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11):170-174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动摇。基于学习兴趣和方法的理论水准不高而出现的信仰缺乏科学认知基础,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非协调性对立认识导致对信仰缺乏辩证系统定位,这是当前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而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某些腐败分子的负面影响是深层次原因,而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以及时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即通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加强高校与博物馆、纪念馆的协同创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强化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灌输。  相似文献   

5.
李志平 《社科纵横》2012,(4):166-167
运动与健康课程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以"健康第一"为导向,提倡知、信、行统一的科学体育教育策略。运动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同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优选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7):78-8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转变理论研究的话语表达方式,使之成为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修辞问题,更是当下学术研究如何呼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样本=全体"的大数据时代正在重构着人们的认知模式,这势必会给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带来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7.
认知是决定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大量不合理认知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情绪困扰和心理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元认知能力与科学认知模式的形成、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为此,宜通过元认知训练来引导学生深入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步看清自己的潜意识和认知模式,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模式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耿相魁 《学术交流》2003,39(12):10-15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运用、内涵和外延等几个方面的创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如国家统一理论即"一国两制"、党的建设等等,它们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理论基础、科学内涵,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秦法 《学术交流》2006,2(10):35-38
信仰作为人的最高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对社会伦理关系具有一定的维系和整合作用,是人类管理活动的原动力。科学的信仰能够为管理活动提供智力支持、文化条件、精神动力,进而对管理体制、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管理职能等产生积极影响,推动管理目标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科学的信仰,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凝聚和激发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才能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青年大学生的使命、动力以及成长成才等工作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论断,全面揭示了青年大学生国家观、价值观与成才观的丰富内涵与深刻意蕴,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青年重要论述蕴含着青年使命论、动力论、成才论等丰富的理论内涵,具有缜密的生成逻辑,其中,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是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学说是理论基础,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因赓续。习近平关于青年重要论述内嵌着厚植青年为国为民的情怀涵养、引导青年艰苦奋斗的作风、引领青年勤学好学的精神指南等深邃的价值意蕴。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唯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价值观、成才观,才能准确领会与真正践行习近平关于青年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关键是让群众“信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理论的通俗化、简单化、时代化上下功夫,也要在宣教形式、手段、方法上做出适应群众需求的改进,但是最关键的是首先要让马克思主义为群众"信服".首先,要通过拉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的距离,使其"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简单化、生活化、文明化,从理论品性上拉近距离;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作用,从理论创造上拉近距离.其次,要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宣教者的行为影响力,促其"服".要加强理论宣传队伍建设,以优秀品质影响群众;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模范行为感染群众.  相似文献   

12.
杨丹娜 《探求》2004,2(1):11-1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根红线.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实践观,强调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创新发展;它坚持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主义,使我们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理论高度,为我们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它科学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就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群众观.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2):90-92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地解释世界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功能,其当代价值集中体现在资本逻辑语境中彰显出敏锐的问题意识、批判的革命本质以及改变世界的实践精神。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明确地承担起人类解放和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挖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主要从哲学基础、理论根源、最终实现形态三个方面展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时代化要求,又是为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寻求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年马克思对卫生健康问题的关注是对资本主义病变的初步探察,其中折射出对劳动者的关切及为贫苦大众争取权利的理论初衷;呈现出反对设计论和神创论的自然观,主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自然界的理论品质;蕴涵着从劳动人民身体状况出发思考疾病与健康关系本质的理论火花。凸显了青年马克思开启思想探索时的认知水平和理论高度,这种逐渐形成的科学认知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体现了通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思想发展脉络,联结着马克思后来科学理论的最初环节,也是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准备和理论特征的起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何海兵 《唐都学刊》2012,28(2):105-109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选择。在马克思主义课程化传播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认知、评价、实践的主体,大学生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偏好与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困境直接制约着马克思主义课程化传播的当代效度。大学生更多地从实际、理性、自我表达与实现、理想实现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传播,教师则面临着信仰与职业、政治与学术、公共意识与专业意识等多重思想困境。对此,在价值目标上,应大力培育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论思维和反思能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教师的人文关怀,促进教师把大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作为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和时代触摸屏,建设教师的学术共同体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王妮 《社科纵横》2013,(2):176-178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实践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方式;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困惑和现实困惑的必然要求;是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的有效途径;是履行高校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社会责任。"走基层"实践模式要从机制设立、经费保障、方式方法和考评机制四个方面来落实。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得益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使之不断产生新的飞跃:提出"三个有利于"并作为评价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为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第一次飞跃;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提出为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第二次飞跃;以"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阐释为标志,从六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支点,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第三次飞跃.新时期以来,三次飞跃的历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紧张"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世界"的理论所特有的展示方式,是理论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把握了实践的需要,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特殊状态,是理论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内在紧张"的运动关系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生长机制。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内在紧张"的状态,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理论创新的压力和机遇,克服这种"内在紧张"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现过程。从科学与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历史与逻辑、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等五大理论"内在紧张"的矛盾关系及其逻辑关联,可以清晰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动力、道路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我国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探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