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对德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美德教育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事实证明,接受了良好家庭美德培养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承担社会义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加遵纪守法,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对青少年的家庭美德进行培养呢?本文试图通过对青少年家庭美德途径的探究,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庭社会工作:当因社会或经济变迁使家庭的正常生活遭遇困难.进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因夫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失业、疾病、迁移以及单亲等原因致使问题较严重时.社会工作者帮助家庭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家庭和谐。社工一般用个案工作方法解决家庭问题。  相似文献   

3.
家庭经济背景影响子女进入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收费较高的各类民办高校学生中,来自中、高收入家庭子女的比例较高。通过对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对所读高校的满意度并无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无关家庭经济背景,就业前景成为学生择校时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行动,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子女的高校选择过程是个体主观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个体出于自身条件、资源的不同及需求和偏好的不同所作出的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具有充分的理性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4.
在5·12大地震中,很多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在地震中的伤亡,导致原先的家庭结构出现缺失,家庭关系遭到破坏,家庭功能无法发挥功效。如何帮助这些家庭改善家庭关系,重建良性互动,修复家庭功能,是灾变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下是我们在四川理县的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家庭。  相似文献   

5.
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智雷  杨云彦 《社会学研究》2012,(3):157-181,245
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民工潮"和"民工回流"、"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术界的难题。本文根据湖北和河南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建立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分析了家庭禀赋对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劳动力越容易选择留在农村就业或者回流农村,但是家庭人力资本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劳动力又倾向于外出就业。家庭社会资本有助于迁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随着家庭社会资本值的增加,那些家庭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家庭的劳动力则更愿意回流家乡就业。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同时可以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可以为外出务工提供物质支持,但是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又会促使迁移劳动力回流农村,总体来说后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伴侣(A版)》2013,(7):62
问:我男友的职业、学历和家庭背景都不错,人也很斯文,说话做事礼貌周到,算是标准的有为有品青年。但是,我发现他的电脑里居然有一些色情图片和视频,真是无法把这些东西跟他联系起来。我的一个闺密是医生,她让我别在意,说男人有点这种嗜好是正常的。我无法理解,这种不健  相似文献   

7.
魏明 《老年世界》2008,(12):34-34
从开始赚钱到退休.你可知道.你的一生有多少个理财阶段?你错过了多少个理财良机?单身期:参加工作到结婚前(2至5年)理财重点:该时期没有太大的家庭负担.精力旺盛,因为要为未来家庭积累资金.所以.理财重点应是努力寻找一份高薪而稳定工作.打好基础。也可拿出部分储蓄进行高风险投资,目的是学习投资理财经验。另外.由于此时负担较轻,年轻人的保费又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在家庭服务过程中,家庭会谈是常用的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家庭会谈发现家庭的固有互动方式,但我们也担心会谈中家庭成员发生争吵而导致局面无法掌控。那么,社工如何避免和应对家庭会谈中的争吵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湖北省红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残疾人家庭为研究对象,依据残疾发生对象将残疾人家庭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残疾父母健康子女家庭,第二类是健康父母残疾子女以及残疾父母残疾子女家庭。从人口负担和家庭经济两方面分析农村残疾人家庭各阶段返贫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在家庭形成、扩展、收缩和解体四个阶段中,第一类家庭在扩展阶段和解体阶段返贫风险较高,在形成阶段和收缩阶段返贫风险较低。对这类家庭,在评估解体阶段返贫风险的时候不应忽略子女的赡养义务。第二类家庭虽然难以用现有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方式进行定量分析,但从家庭生命周期角度可判断返贫风险趋势:如果残疾子女不具备劳动能力,从该子女出现残疾家庭状况就可能日益恶化,且难以摆脱困境;如果残疾子女具备一定劳动能力,需要警惕返贫发生。第二类家庭中,有多个子女的家庭比仅有一个子女残疾的家庭返贫、致贫的风险大幅降低。应防止残疾父母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诚信建设中应该积极承担一份责任。诚信教育是每个家庭力所能及的行动,可现实中的家庭诚信教育出现五花八门的"乱象",无法保证诚信教育效果。尝试提出"家庭诚信教育制度化"概念是为了让家庭诚信教育走上持续化、常态化、规范化之路。在对明清徽州家训的回溯中,我们发现古人家庭诚信教育制度化特征明显,通过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两种路径展开,诚信教育表现出政治化、生活化、仪式化、规范化的特征,为现代家庭诚信教育制度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1.
"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家庭来说不仅能优化家庭结构,增强家庭的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增强家庭亲属文化的传承,但是我们也可预见到对于普通家庭新增加一位孩子无疑会加大家庭各方面的支出,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12.
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梳理了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阅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状况的划分、儿童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阅读成绩的差异等方面。将家庭经济状况纳入家庭环境中进行思考、注重不同家庭中青少年阅读兴趣的培养、探索家庭经济状况与阅读成绩之间复杂关系的其他变量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医改:政府失灵和准市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卫生问题,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古今中外,但凡将社会经济风险作一排序,疾病风险都是独占鳌头,原因是疾病风险绝对是个人和家庭无法应对的。一个人、一个家庭要存多少钱才能算得上是未雨绸缪了呢,可以说永远没有把握。你不可能预测自己或家人会得什么病,要花多少钱。同时,疾病风险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但是,就社会整体而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发展残疾人家庭支持服务,提升家庭生活质量,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残疾人全面小康成果,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孤独症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考察歧视知觉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父母亲职胜任感的调节作用。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查量表、歧视知觉量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和家庭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对322名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孤独症儿童家庭生活质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歧视知觉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孤独症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亲职胜任感显著调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孤独症儿童家庭生活质量影响的直接路径,同时也调节歧视知觉对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孤独症儿童家庭支持理论,对提升孤独症儿童家庭生活质量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提倡进行人口微调的呼吁声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大家都为之惊恐,原因有两个:一是说健全的社会保障在短时期内无法马上构建起来,中国须依靠家庭养老;二是说孩子太少,风险大,若出现大规模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则会增加后代的赡养负担。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及院校发展也越来越重视。随着高职院校贫困生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难度越来越大,影响了认定的准确性。且目前院校对于贫困等级的界定,以及资助名额的分配不够系统和完善,无法贯彻落实"精准资助"这一政策。为了更好地实现"精准资助",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共享平台,并优化家庭经济情况认定流程,避免资助工作出现错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贫困生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对自身期望较高、心理压力大等原因,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下,其就业处境可谓步履艰难。所以,要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发展能力,必须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并找准切入点,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8.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高校全面、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有效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学生树立知恩感恩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精神、提升成才报国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其形成原因是复杂多面的。为了维护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保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持续、深入、科学、有效地开展,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责任追究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一个1996年收集的全国抽样数据,并结合事件史分析方法(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本文探讨了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底是哪些农民能够抓住机会实现经济上的成功并成为农村中的精英阶层。本研究具体检验了中国农村居民的精英职业地位获得是如何受到他们改革前或解放前的家庭背景影响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旧式精英(解放前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和新式精英(解放后再分配经济时期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家庭背景的农民,改革后进入非农职业的机率都比较高。第二,在不同历史阶段,精英职业获得模式是不同的。低风险性是导致改革早期新、旧精英的后代的选择趋同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他们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走向无法清晰把握时的一种选择理性,而改革后期他们非农化道路的分野则充分体现了个体的社会行动是如何受其家庭背景(或精英文化因素)影响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提出精英文化的代际传承观点,指出除了当前学界讨论较多的权力和人力资本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是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发现农民工子女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家庭通过经济支持、环境支持以及教育支持等多个方面,对子女人际交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力对子女人际交往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工家庭的支持能力促进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发展,包括促进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提高农民工家庭的文化层次、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指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