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最重要的部分是词境。作为晚唐“花间派”的鼻祖,同时也是整个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温庭筠的词境与其他婉约词人的词境稍有不同。与其他婉约派词人相比,温庭筠和同时代的韦庄更喜欢以春天作为词的季节背景;温庭筠更喜欢以画楼闺阁作为主人公活动的舞台;温庭筠词的抒情主人公几乎都是曼妙的女子;温庭筠词的意象比较密集,同时意象与意象之间跳跃比较大;温庭筠比较注重辞藻和设色,尤其喜欢用色彩鲜明、饱满的词。以上诸种要素,使温庭筠的词境相对于其他婉约词人,更香艳温暖,也更繁缛富丽。  相似文献   

2.
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并以自己独特、鲜明的艳体词开了“花间”词风,影响了一大批词人,使词从民间词向文人词转变。温庭筠给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艳曲”词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并以个人的创作实践使词逐渐离开了诗,取得独立的地位。他所写的内容大多为闺情绮怨,所作之格调秾丽精美、香软绮靡,而其风格又丰富多样,因此在词学上具有开山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温庭筠词意象富丽、用词华美、刻画深细,作者的情感是隐晦的,是暗藏在静静的闺房之中、华美的装饰之下的。温庭筠以自己独特、鲜明的艳体词开了“花间”词风,他所写的内容大多为闺情绮怨,格调裱丽精美、香软绮靡,在词学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从意境特征、结构特征、语言特征三个方面分析其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浓艳香软是温庭筠词的主导风格。晚唐城市经济的繁荣,追逐享乐、追逐感官刺激的社会风尚是这种香艳词风诞生的温床;晚唐文坛的格局,诗、散文以及晚唐传奇中所流露出的世俗情调和唯美倾向,给温庭筠浮艳词的创作提供了文学的范本和参数;温庭筠的个人经历和性情使他更熟悉、更了解、也更沉醉于这种香艳的生活氛围和词的氛围;温庭筠在词中所关注的对象——歌儿舞女,也决定了温庭筠词的面目应该是浓艳香软的;而温庭筠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对词境以及语言辞藻的偏好,更是温庭筠香艳词风的最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温庭筠的爱情词向来是词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有人以为温词“类不出乎绮怨”,有人认为‘’全祖离骚”,寄托遥深,论者甚众,歧见亦多。本文联系温庭筠的身世和创作状况,并结合温庭筠的诗歌对温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温词并非一味浮靡,而是大多别有怀抱;温庭筠爱情词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多重复同一模式,这一模式信与其人生心还相吻合;温词与其诗歌中那种有心寄托不同,而是悲愁深隐,兴寄出于无意。温词的这种创作特点对词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温庭筠是晚唐第一位专力作词之人,其词皆在以情爱为中心的绮怨范围之内,其“绮怨”大量体现在温词中“阻隔感”的出现。温词中具有阻隔功能的“帘”、“纱窗”、“烟”、“栏”等字出现频率极高,表明温词中存在此岸与彼岸的阻隔。“梦”字的大量出现表明相通的受阻,也是阻隔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温庭筠既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位专力作词的词人,在其创作则明显表现出"诗词一体化",即其诗、词多仿效"齐梁体"。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题材、意象和风格诸方面。题材上,闺阁、宴游为其诗、词之共有;意象上,无论诗、词,都有着比较固定的意象群,所选取的意象也多富艳精工;在风格上,则密丽浓艳为其诗、词之总貌。由温庭筠创作的"诗词一体化",正可见出文人开始尝试创作曲子词对以后词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最近很高兴读到林邦均同志《文学遗产》1981年第四期上发表的《论温庭筠和他的诗》,一扫论坛上对于温庭筠的诬罔,真是快人快事。他的论点,我是万分赞同的。但,也许是温庭筠沉沦太深了,以至卓识如林邦均同志也说:“温庭筠乐府中确有一些以浓艳之词写狎邪之情的诗,如《夜宴谣》……等,自当摒弃。”读到这里,我深深觉得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从抒情范式上看,李清照词与苏轼词有着更深层的密切联系。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在其发展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两种抒情范式,即温庭筠开创的“花间范式”和苏轼建立的“东坡范式”。李清照抒情的自我化、个性化与具体化、纪实化都是禀承“东坡范式”,秦观、周邦彦词则是传承“花间范式”而加以发展深化。李清照词与秦、周词的抒情范式实有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温庭筠被誉为“花间鼻祖”,其“花间”词的艺术创作在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从性别审美的维度探究温庭筠“花间”词的艺术创作,不仅探析温庭筠“花间”词女性的审美特征,并且揭示影响晚唐女性生存状况的文化因素,以及“花间”词女性的社会身份地位,而且进一步地分析温庭筠“男子作闺音”即以男儿身写女儿情的文化性别观,从而拓展“花间”词的审美视野。从性别审美的维度展开研究,以期为“花间鼻祖”温庭筠传统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切入点,为反思与重估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一种契机。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与佛教的渊源颇深:在游宦之旅中遍访名山古刹、寄住山门、与僧人交游唱和。佛境禅理的熏陶使得温庭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仕途蹭蹬的痛苦,也使其诗歌创作具有清丽俊逸的面貌。本文讨论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佛教意蕴。  相似文献   

12.
论晏殊词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词有别。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①即词虽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有逊于诗,但在抒写情致的深度上却有所开掘。由于“词为小道”、“词为艳科”的观念影响,词这种文学体裁受到的封建伦理方面的约束就少得多,因而在表现世俗人情的真、深方面就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朱乔尊云:“词虽小技……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词愈微,而其旨益远。”②刘体仁云:“词中境界,有非诗之所能至者,体限之也。”③王拯云:“(词)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  相似文献   

13.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又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温庭筠一方面抓住诗高度词化的特质并加以转化与创新,开创了“婉约词”的新天地;另一方面又坚持分体意识自觉进行诗词有别的创作,确立了他对诗词这两种文体的不同审美追求。温氏恋情诗是婉约词产生的基础和桥梁,又是词向前发展、不断完善的动力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艳诗,这些艳诗对之后新的诗——词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唐的许多词作者,往往同时也是艳诗作家,因而创作时会不自觉地将艳诗中的内容和手法运用于词中。同时,艳诗作品在当时被谱曲传唱且颇受文人的欢迎,因而其在与音乐结合且具有娱乐功能这一点上与词取得了同一。在艺术手法上,李贺、温庭筠、韩俚等人的艳诗多用暗示烘托的手法来抒情,诗中具有幽深细腻的意境,轻灵悠扬的韵调,绮艳精关的语言,这些特点后来都推及到词的创作之中,并促进了“词为艳科”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也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在意象运用上,温庭筠的诗与词都注重对华美物象的客观描绘,但诗中意象流丽动荡,典故众多,带有虚化的幻想,而词中意象浓艳静谧,以写实为主。由于崇尚客观的审美理想,温庭筠的诗与词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他对诗和词已经有了自觉的分体意识,这引发了他对这两种文体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温庭筠词的孤独感主要通过美人遭冷落的抒情模式展现,冷静、孤寂的环境氛围,回忆、梦境等细致入微的心理以及传神的动作和神态等是传达这种孤独的具体手段。结合古典诗歌比兴象征传统及温庭筠的失意人生分析,词中孤独感实际是词人寂寞心灵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自唐以来,以诗词闻名于世者并不少见,一般说来,他们的诗作和词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大都基本相同或相近。如温庭筠、苏轼等。但也有例外,如欧阳修就是一例。其诗一反“西昆派”空洞无物和一味追求形式的浮艳之风,重新回到反映现实和平实朴素的路子上来。而其词却承袭《花间集》和冯延已的遗风,大多描写文人学士的闲情逸致、男女相思和伤春别离。从而形成了诗庄词媚的不同艺术风格。李清照走的也是欧阳修他们这条路。她早期的《小重山》、《怨王孙》诸词,在选调择牌、布局谋篇、遣词用意、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明显带有唐、五代词的遗风。《小重山》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就是袭用了  相似文献   

18.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也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在意境的运用上,他的诗与词都构筑了情景交融的纯美境界,又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同时,他把乐府诗的风格纳入了词的意境,使诗和词分为两种文体。  相似文献   

19.
词至温庭筠确立了“感伤”基调。作为词的第一位专门作家 ,温庭筠不仅仅赋予了词以“感伤”为主流的感情基调 ,并且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注入词中。温词之感伤 ,内因在于其题材之艳情化 ,外因在于 :一、词作为一种合乐的文体 ,音乐以哀为美的特征必然促使词更多偏向“感伤”一路 ;二、词体节奏上的变化繁复 ,适合抒写“感伤”这一极为深幽微杳的心绪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的《菩萨蛮》,以“绮怨”见长,常借风花雪月、艺妓、贵妇之题,书写“非亨”“非利”“非贞”等人生诸多不如意之情事。这首词借用古代山水“比德”观的动静规则,省略了一系列动词;词人比照和美,主动挖掘女性的缺憾人生主题,其艺术创作为词坛首创一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