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边塞题材入诗虽不始于唐代,但唐代的边塞诗最著名,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而唐代的边塞词,却很少人详细论及;甚至有人把北宋中期范仲淹的《渔家傲》看作是以边塞题材入词之始,那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姚皓华 《东岳论丛》2005,26(4):83-89
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大历十才子”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大历十才子”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大历十才子”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相似文献   

3.
与唐代边塞诗相比,宋代描写边塞题材的词实在太少了。但它仍不失为宋词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北宋边塞词的思想内容、在诗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这类词数量甚少的原因等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 从北宋边塞词的思想内容看,主要有如下两类: 第一,反映当时戍边将士爱国守边的思想和边地苦寒而产生久戍思乡的矛盾心情。这类词应首推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凤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对中国华夏文化的倾慕和求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兰性德(1655—16855年),字容若,号楞伽山人。隶满州正黄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官侍卫。他的一生虽然只有三十一个春秋,但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编撰《通志堂集》共20卷。包括诗、词、文、绿水亭杂识各四卷,赋一卷,杂文一卷,附...  相似文献   

5.
《古从军行》是李颀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中较为特别的一首,然而古往今来,对它的解释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定位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李颀是盛唐时期一位比较特殊的边塞诗人,因为他从未到过边塞,所以他的边塞诗独具特色。本文一方面结合汉代史料考察并解释《古从军行》的内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李颀的边塞诗题材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晓明  王喜伶 《云梦学刊》2008,29(1):133-135
纳兰性德诗词叠字词使用比例大、范围广、频率高,主要是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拟声词所构成.其叠字词主要出现在句子开头、结尾和句中,有的也独立成句.由于纳兰性德诗词中叠字词的恰当使用,也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晚清词家况周颐把纳兰性德誉为“国初翁一词人”,又认为“作词至于成就,良非易言……凡成就者,非必较优于未成就者。若纳兰容若,未成就者也,年龄限之矣”。纳兰性德只活了三十一岁。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下了三百几十篇优秀的词作,足以垂之久远。但他没有来得及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也未为后人留下系统的词论之作。他的创作理论散见于他的一些诗文里面,也渗透于他倚声填词的创作实践之中。而发掘他的词论,正是我们今天研究纳兰词时必须予以探讨的课题。一近来不少论者注意到了纳兰性德的一首题为《填词》的七言古诗:  相似文献   

9.
哀感顽艳的纳兰词——兼论纳兰词构成的“文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于清初的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公元1655—1685年),字容若,初名成德,后避讳改曰性德。本文拟从情爱角度蠡测纳兰词;并对纳兰词构成的“文学现象”,作若干探研。 一 学人评述纳兰词,谓其“词以小令为佳,得南唐李后主意”(《关陇舆中偶忆编》)。此说甚有见地。《饮水集》开篇第一首《忆江南》即可作证。忆江南》云: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是默默的相思?还是无名的哀愁?读者尽可浮想联翩。“小立恨因谁”正从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诸语化出。  相似文献   

10.
在唐代姹紫嫣红的诗坛中 ,边塞诗历来备受推崇 ,而边塞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成的边塞乐舞诗更具有特殊的韵味和魅力。这与唐代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和宽容博大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试论唐代有关南诏的诗歌——兼谈边塞诗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开展讨论,不少同志认为:边塞诗包括描写民族关系、边塞战争、边疆风物、行旅离别等多方面的内容;边塞诗派,是伴随着唐中后期的民族矛盾而逐渐形成发展的。而盛唐至晚唐的民族矛盾,据《新唐书·突厥传序》称,当时与唐王朝抗衡的有:“突厥、吐蕃、回鹃、云南”。这里的云南,指当时的南诏政权。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它单独与唐发生矛盾,有时,又与吐蕃联合对抗唐王朝,成了唐王朝的西南劲敌。因而,在唐王朝与南诏的民族斗争中产生的诗歌,是唐代“边塞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北朝文人的临战心态及边塞诗的格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文人的临战心态及边塞诗的格调李炳海我国唐代形成了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边塞诗人。边塞诗派的产生虽在唐代.但其存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就有数量可观的这类作品。在探讨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原因时,一般都注重共时性的研究,从大唐...  相似文献   

13.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调寄《长相思》的绝妙小词,曾受到晚清词曲研究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激赏,说它描绘出近乎“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等著名诗句所概括的“千古壮观”,称誉作者纳兰性德(1654—1685)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有《饮水词》、《侧帽词》、《通志堂集》等行世。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上占有突出地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恋人“入宫”问题商榷刘德鸿拙笔《纳兰性德与“入宫女子”之谜释真》①(以下简称《释真》)发表后,先后看到了马乃骝先生的《饮水诗词研究拾零》②和《读饮水词札记》③两篇大作,并按马先生文中所示,拜读了姚崇实先生的《纳兰性德婚姻略考》④。马姚二先生于...  相似文献   

15.
海滨 《殷都学刊》2003,(4):105-109
检索和考察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 ,发现在各种诗体并存、各擅胜场的唐代诗坛中 ,七言古体边塞诗独树一帜 ,既深受古诗泽被 ,体式自由不羁 ,又浸润于格律诗潮 ,具有律化趋势 ,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质 ,最适宜表现边塞题材 ,因此成为唐代边塞诗成就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6.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首长达万言的纪行诗,也是一首描写从灌县到松潘茶马古道上边地民族风情、边塞风物、自然景观的鸿篇巨制。它的内容题材堪称我国古典诗歌史上最后的边塞长诗。从边塞诗的构成要件如诗人董湘琴其人、文人入幕传统、平定边民暴乱历史,都可追溯到边塞诗的踪影。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词坛,词人辈出,词作如林,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其光辉的成就却长期受轻视。就是与朱彝尊.陈维崧齐名的词家佼佼者纳兰性德,涉猎者也寥寥无几。近几年,虽陆续有人著文论述其人其词,但对其作全面深入研究的著作还没有。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天骥同志的新作《纳兰性德和他的词》,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这是一部深入浅出,立论新颖,较全面评述纳兰性德及其词的专著,它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纳兰词的成就和重要地位的认识,推动对清词的研究。本书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评价了纳兰性德词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和特色。纳兰词现存三百四十八首。论者一般认为纳兰词的主要内容有四:写爱情、悼亡妻、厌仕宦、歌友谊。本书除用四个专题深入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外,还增加两个专题:“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相似文献   

18.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13,(5):99-105
唐代是一个反战的自觉年代。唐代边塞诗人写作边塞诗,也自觉地创作不少边塞反战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从反战的角度进入审美世界,直面惨烈的鲜血,直面惨烈的死伤,直面军人的边愁,直面军人的苦累,以艺术的手段控诉战争的罪恶,对军队内的腐败给予揭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予批判。边塞诗人创造出的边塞反战诗有品格、有品位、有品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9.
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的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吏上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作家。毫无疑问,古老的汉文学传统、同时代汉族文人的思想和作品风格,影响和规范了纳兰词,但纳兰性德毕竟是满族人,又生活在满族“初入中原”时期,我们不能忽视清初满族的精神气质、心理内涵对纳兰词个性形成的重要意义。本文尝试性地以纳兰性德的满族文化背景为依托,联系其个人的处境、心理等因素,探索纳兰词的个性之源。 纳兰性德出生的1655年,满族入关刚过11个年头,顺治亲政仅仅4年,虽然政局早就明朗,满族对整个中国的统治已成定  相似文献   

20.
基于边塞诗的唐人边塞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为主要资料来源,佐以其他文献史料,探索唐代中原人士对“塞”的空间感受与理解,即边塞地理观念。唐人心目中的“塞”,实际上是一条东西绵长、南北界线相对模糊的过渡地带,它东起辽水,西至玉门关、阳关,其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错杂居,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交汇区。通过对唐代中原人士边塞感观印象的概括与分析,认为其边塞感知的产生其实是对中原的归属感与对边塞景观的恐惧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