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潘超青 《重庆社会科学》2006,(10):74-77,112
本文通过分析田沁鑫戏剧特有的悲剧意味,探究其在当代戏剧界独领风骚的原因所在。作为一个敏感的艺术家,她以深刻的悲剧意识铸就了作品与众不同的厚重和大气。其中,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纵深感的戏剧内涵,追求古典悲剧的崇高感,丰富饱满、充满人性光辉的悲情人物形象,在延宕和摧毁中收放自如的悲剧情境以及放纵诗意的舞台动作和节奏掌控,都为田沁鑫戏剧增添了几分古典悲剧的韵味,也为当下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期以来"中国有无悲剧"的理论争执,文章提出不要急于作出判断,首先要对这一命题进行辨析.指出在这一命题中对"悲剧"范畴的把握上存在"戏剧形态"与"美学范畴"两种不同取向,分别按照这两种不同取向对"中国有无悲剧"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虚假命题与合理命题,并澄清以往理论争执中的某些混乱.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的悲剧《莎乐美》在中国上演后 ,引发过梁实秋与田汉之间的一场论争。论争的主要焦点 ,是如何看待《莎乐美》所携带的极端个人主义的道德观。梁实秋不仅意在批评王乐德与剧本 ,更是要通过批评进而“清算”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如果说 ,田汉代表着陈独秀以来新文学中“主流”的声音 ,梁实秋则代表的是新文学中“非主流”的声音。梁实秋的某些说法及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倾向性的介绍 ,是对《莎乐美》携来的“新道德”的一种质疑 ;同时 ,也是对中国“摹仿”者的一种提醒———一种以“非友善”面貌进行的有益的提醒  相似文献   

4.
5.
"大团圆":中国悲剧研究中误用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红 《江淮论坛》2006,(1):142-147
"大团圆"乃中国悲剧研究中广为流播的概念.无论中国悲剧肯定论或否定论者,都以此作为衡量悲剧价值高低甚至悲剧与否的标准.但在使用中却造成很大混乱.以相同概念审核相同作品却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判定.以"大团圆"观念巡视西方悲剧,不难发现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的西方悲剧同样不乏以"大团圆"为结局的作品."大团圆"概念既非中国悲剧研究的特异性概念,也非判定悲剧性质的有效概念.中国悲剧结局有着独特样式,但绝非"大团圆"所能概括.产生于特定语境当中的"大团圆"概念,不是悲剧研究中适用的概念.对于"大团圆"概念的澄清,有助于深化对悲剧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既遵循表现主义艺术观的总原则,又因为在"戏剧叙事"和"戏剧冲突"这两个维度的不同处理风格而独具特色。他的戏剧叙事方式乱中有序,场景设置在缺乏逻辑的表面之下自有其艺术规律;另一方面,他强化内在冲突,弱化外在冲突,刻意剥离冲突之间的逻辑关联,形成冲淡之美的同时,在貌似混乱的表象背后仍能清晰表现人的内在本质和生活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张昀韬 《云梦学刊》2001,22(3):81-83
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创作了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诚挚的,感情强烈的,烙有原始悲剧概念印记的戏剧作品",奥尼尔的悲剧体现在"命运"之美,奥尼尔对现代社会中制约和压抑人的"命运力量"之内涵及古希腊悲剧中"命运力量"之内涵的阐释,是对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8.
该文主要从悲剧冲突的内外展示,用喜剧手法表现悲剧内容,以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作为悲剧主人公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悲剧因子在《茶馆》中的巧妙揉和,构成中西合璧的悲剧样式。  相似文献   

9.
《魔合罗》、《朱砂担》、《盆儿鬼》、《生金阁》不是命运悲剧,剧中好人遭难的悲剧是社会现实造成的,作者在直面现实,暴露黑暗的同时,又很无奈地用定命论解释悲剧的根源。在剧中,作者借助因果报应法则和团圆的结局实现和强化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弥补现实人生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悲剧的历险——论曹禺悲剧艺术的发展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邃的悲剧意识铸就了曹禺悲剧艺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这种独特性和丰富性同样表现在曹禺悲剧文本的艺术范式与美学风格上。曹禺“人样生活”理想追求使其确立了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两种主视角 ,其悲剧艺术发展表现为 :从内在冲突向外在冲突转化 ,从“高调悲剧”走向“低调悲剧” ,从悲剧向喜剧偏移 ;从灵魂的戏剧走向生活的戏剧 ,由激越走向哀静  相似文献   

11.
由于种种原因,俄狄浦斯情结在卡夫卡身上一直延续并在其作品中呈现。面对超我的道德压力,卡夫卡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了移情、写作和自我惩罚来暂时转移或缓解他的恋母和仇父心理。由此造成了卡夫卡痛苦的悲剧人生,同时却成就了其作品神奇的悖谬特质。  相似文献   

12.
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性欲望体验。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人类心理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俄狄浦斯情结所面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千古不变、万古常新的问题,俄狄浦斯情结所凝结的情感能量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源泉,俄狄浦斯情结所蕴含的强力原则是人类心理及人类文明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朱丽霞 《北方论丛》2003,4(3):74-78
以《稼轩词)为代表的辛稼轩作品,其蕴含酒神精神,是极其丰富而富有生命力的,对后世的影响至深至巨。从他的作品中追导其生命苦痛的根源,原来正是其酒神精神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艺术的伦理传统总的看呈弱化趋势而现代悲剧艺术由于受相对主义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善恶伦理的“超越”几乎到了取消善恶判断的地步,如此一来必然导致悲剧艺术的式微为了挽救悲剧这一传统艺术,应确立“审美价值直觉”这一美学概念,以实现美与善在悲剧审美的更高层次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王玲玲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39-145,160
本文首次尝试从休闲研究的视角探索《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悲剧精神与休闲学具有一致的终极指向与核心价值,是进行这种探索的理论依据。文章阐述了《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方面基本内容,初步揭示了它们所蕴涵的休闲学意义:个体休闲的实现必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的休闲实现之差异,表明休闲具有深刻的人文性;与一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阶层相适应的休闲方式,既具有变化的时代性,也具其审美的永恒性。从休闲学视角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能使我们更具体了解这种悲剧精神所体现的对人自身、人的幸福、命运的思考,认识这种思考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以人的自由为指向的休闲生活对于人类生活、幸福、命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替罪羊”与奥狄浦斯——一种文学描写的原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替罪羊”一词的原意源于古人一种重要的驱除灾祸的赎罪方式,这已被人类历史学家考察的大量实例所证明。这种赎罪方式虽历经演变但仍然在今天世界各民族的社会习俗中留有印痕,深藏在人们的内心,形成了一种难以言明的心理意识。经过历史积淀,它早已成为了文学原型,成为拉文学描写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了文学创作中探索人与命运故事的渊源。在众多“替罪羊”的文学描写中,奥狄浦斯的故事尤为典型,他命运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替罪羊”文学原型的具体描写。  相似文献   

17.
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诸理论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狄甫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能彰显其古典精神分析气质的概念,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儿童的恋母情结,并以古希腊神话人物的命运为暗喻冠以俄狄甫斯情结之名。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领域的核心理论——性欲论、本能论、人格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儿童心理性欲发展必然性的产物,它的顺利解决将影响个体的性别认同及其对未来性对象的选择,因而对于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寻阳 《齐鲁学刊》2007,(4):105-106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悲剧性"的迷失——反思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美学风格进行重新检视,对其“非悲剧”风格的形成原因从反讽、荒诞、神秘几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既肯定了新潮小说美学风格的合法性,又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入总结。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资本主义在全球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物化逻辑成为越来越强大的现实。而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更使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共产主义是否只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神话?“人”是否只能做资本主义这堵墙上的一块砖?戈德曼发表于1956年的《隐蔽的上帝》,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借喻式的回答。对当时坚持与物化现实相抗争的左派知识分子而言,书中提出的“悲剧人”概念,正是这群人悲苦境地的一种隐喻式的写照。戈德曼认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出现与发展,带来了思想的深刻重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尘世从属于天国)和托马斯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