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奥古斯汀在《上帝之城》中建立起上帝之城/地上之城的二元话语结构,为教权和王权之间的权力制衡奠定了基础。此后,为同世俗君主争夺权力,“双城论”发展为“双剑论”和“日月说”,将“国王从教皇手中获得权力”的思想不断推向顶峰。与此相对,君王一方也不断引用宗教经典,反对教会干涉世俗事务。因此,在西欧政治实践中,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在历史上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这种权力制衡模式在宗教力量退出政治权力舞台后,以“人民”这一概念代替了“上帝”,进而演化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西方世俗君主的权力在历史上受教权制约后,又为另一权力“民权”制约。  相似文献   

2.
制约美国政府的政策的因素是什么?本文对“权力精英统治论”和“利益集团多元决定论”理论,作了简要的阐述与评说。  相似文献   

3.
权力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但其必须受到限制,如何限制权力成为政治学中的中心议题之一。18世纪法国三位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邦雅曼.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三人的限权思想相得益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限权画面。孟德斯鸠主张“以权力制约权力”,贡斯当主张“以权力制约权力”与“以权利制约权力”相协调,托克维尔主张“以社会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4.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源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把世界的根本理解为“权力意志”,其目的是想表达生命世界的生成、创造和提升的特征。尼采笔下的权力意志具有非主观的实在性、追求自身力之保持或增长的能动性以及价值关系性。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原创的权力意志和颓废的权力意志,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尼采的哲学—伦理学的价值论特征。“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感性能动地理解世界,恢复了“价值创造”在世界中的地位,否定了幸福主义意志论的被动性和理性主义意志论的抽象理智性;其根本局限在于无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陷入了抽象的还原主义和唯意志论。  相似文献   

5.
在尼采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尼采哲学是“非体系的”或“反体系的”,因而拒绝对其进行体系化的解读。然而,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之间呈现出紧密的关联,有必要找出尼采思想尤其是其“重估一切价值”的内在统一性。从世界和万物的“实然”即权力意志出发可以总结出尼采的存在论。同时,由权力意志还可以引申出视角论,因为所有权力量子在相互斗争中都试图统治彼此并将自己的视角强加给他者。视角论否定绝对者和世界全景,这必然会导致虚无主义。从永恒轮回学说和超人理念入手,尼采试图在价值论上克服虚无主义,以此重估一切价值,批判传统哲学和基督教道德,强调差异、等级秩序和主人道德。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治权力的监察权力概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近代社会契约论阐释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密切相关,契约论创造了平等个体的现代性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制约国家权力的权力分立理论。但是,这种不纯粹的权力分立理论的背后特征是“占有性个人主义”,其以实用性为目的出发仍无法遏制现代化滋生的腐败。为此,卢梭通过“普遍意志”的概念为监察权力奠定了道德基础;经康德政治哲学对卢梭的改造后,先验道德基础与现实制度设计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化解,只有到黑格尔那里才为国家主义提供了现实性的存在依据。最终,马克思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建立在国家主义的前提之上,诞生了奠基于伦理共同体的“自我革命式”的监察权力的概念,使其真正地落地。  相似文献   

7.
尚力思潮与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王本朝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演变过程里持续着一股尚力思潮,”如严复的“鼓民力”,梁启超的“新民说”、鲁迅的“诗力”、李石岑的“唯生论”、冯友兰的“生命冲动”说,朱谦之的“唯情论”以及《战国策》派的“意力”、“权力”说等等,它...  相似文献   

8.
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制约权力”中所说的“社会”是指市民社会,社会制约权力的逻辑起点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而由此产生的国家权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即人民主权和代议制民主) ,以及达尔在孟德斯鸠、伯克、托克维尔等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重集团的统治”学说,乃是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支柱。社会制约权力的实现,则依赖于市民社会对资源占有量的大小、各种利益集团的崛起、律师队伍和新闻媒介的社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律与自治。  相似文献   

9.
论托克维尔“以社会制约权力”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思想是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重要内容.托克维尔认为,在限制国家专制权力和多数暴政方面,"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宪政体制固然必不可少,但一个相对自主的多元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对权力产生"社会的制衡".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民主理论,尤其是多元民主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它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论权力制约与根治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权力制约原理的分析认为,权力制约的适用性预先假定了现存体制下权力滥用的存在,并且权力制约只能“制约”权力滥用和腐败,因而没有触及到腐败的物质根源。权力制约本身不能根治腐败。腐败的实质是以寻租为目的的公共权力滥用。要根治腐败,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四条途径,这四条途径最终可以归结为消除税源和广义权力制约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广义上说,自从有权力以来,就没有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只是到了近代和现代,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才制度化了,本文对制度化的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思想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分别开出了实现国际和谐的三种“药方”:权力妥协论、制度协调论和认同和谐论。权力妥协是和谐的胚胎,制度协调是一种初级和谐,而认同和谐属高级和谐。权力妥协论的冲突本质决定其权力路径的缺陷,制度协调论由于难以摆脱权力对制度的影响,无法保证其公正性和有效性,而认同和谐论的问题在于能否实现国家间和谐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论宪政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宪政的价值基础:宗教、幽暗意识、自然法和契约论。宪政自始至终是一种“设防”的学说,宪政论根植于西方基督教的信仲体系及其表述世俗秩序意识的政治思想中。幽暗意识认为人不是“天使”,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罪恶性和堕落性,因此,权力必须受到制约。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的“自然法”,并非实证意义上的法律,它指全人类所共同维护的一整套权利或正义,它高于一切“实在法”,是人们评价“实在法”的价值准则和参照系。契约论认为自主、平等与和谐的生活是合乎人性的自然的生活,人类建立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目的,正是在于保障人类的这种和谐的生活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列宁“以权利制约权力”思想相对于资产阶级政治家、学者“用权力制约权力”的主张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但其成功实践有赖于一定知识条件的成就。列宁提出这一主张时的苏俄社会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故而该主张在当时的实践相当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 ,但是这并抹煞不了列宁该主张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权力制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一项基本原则,它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使之在法定的轨道上正常运行。权力制约的思想和机制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其必然性是由权力本身的特点和权力行使者的人性弱点所决定的。当前,要构筑权力制约机制,就必须采取依法配置权力资源、以权力制约权力、加强各种监督手段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宪法立法适用论”意在通过立法将宪法具体化以解决权利保障等问题。但是,由于忽视了对立法权的制约,“宪法立法适用论”会造成理论上的宪法至上而实际上立法至上,基本权利也将面临被抽象肯定的同时被具体地否定的危险。此外,“宪法立法适用论”还会导致宪法权威虚置。完善我国宪法适用制度,必须贯彻权力制约的立宪主义精神,建立非由立法机关主导的违宪审查,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7.
要论证“腐败的真正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权力制衡系统”这一命题,首先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分清“集权”和“极权”;“分权”和“分散权力”这两对容易混淆的范畴。马克思指出“三权分立”主要错误在于它的“权力平行”上,而非“权力制衡”。因此,正确地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分权学说,对于横向权力制约系统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道统经历了自尧舜禹汤至程朱理学乃至当代新儒学的传承轨迹,以圣圣相传之“允执厥中”理念为精髓.其中蕴含着道统尊于政统、道统构建政统、道统校正政统等以道统驯服政统、进而限制君主权力的“驯政”主张.儒家知识分子通过主张天道信仰理论、君臣道义关系、经筵日讲制度、君臣共治政制和天子须守礼法等方式,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实践对君主权力的制约和驯服.儒家道统论中的“驯政”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法哲学“安身立命”之本,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法哲学“返本开新”之基.  相似文献   

19.
列宁晚年高度关注和系统思考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形成了依靠政党自我监督、人民权利制约和法律制度约束——“三位一体”的权力制约思想与实践。这一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制度设计,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往人们对权力制约的关注视角和研究方法过于注重其“应然”性而忽略其“实然”性,使得所形成的权力制约理论并不能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权力制约应当从权力存在和运行的实然状态入手,在构成权力存在和运行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制约,最终保障权力的准确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