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刘丽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93-96
臧克家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本文主要论述他建国前作品中的中国式题材所体现的中国风格,即有"风骨"的现实主义精神,现代的"山水田园诗",亲历战争生活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无派别的兼容并收.他的中国风格是开放性的,是随着诗人的创作实践而不断完整的. 相似文献
2.
骆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臧克家成名于30年代,在诗歌形式上,受“新月派”影响,讲求“建筑美”;在诗歌内容上,反映农村农民悲苦生活,与“中国诗歌会”主张基本一致;在诗歌表现手法上,借用了“现代派”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了诗歌的审美价值。但又与上述三派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叶赛宁和马雅可夫斯基代表了苏联诗歌的两大传统,那么臧克家与艾青则代表了中国新诗的两种走向。在艺术渊源上,臧克家受中国传统影响颇深,融入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技艺;艾青受外国文艺影响明显,易于摆脱传统的羁绊。在美学特征上,臧克家反对诗歌语言的散文化,艾青则提倡散文化;臧克家追求诗歌意象的典雅,艾青则从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汲取养分;在题材的选择上,两位诗人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5.
姚家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30-31,39
从诗体角度看,臧克家的《老马》是一首现代格律诗,是臧克家现代格律诗的精心之作。形式整齐,声韵和谐,音节鲜明,语言洗练,是《老马》这首诗的美学特征。此外,文章还从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师生关系入手,对《老马》这首诗进行了解读,并就臧克家与新月诗派的关系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张伟巍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78-80
臧克家的诗集《烙印》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存在。在内容上,它立足于平民中间,以贴近生活的现实精神、坚忍抗争的生命态度真实地写出了那个年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在艺术上,它以谨严和凝练的艺术特质,克服早期平民化诗歌的弊病,形成了一种坚实质朴的诗风。正是这些特质,使《烙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到的贡献并最终成为诗歌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7.
张亚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3):63-66
臧克家20世纪30、40年代的诗歌紧紧围绕现实主义内容,选取了多种意象,构建了多样化的意象群,运用了多种意象营造和组合方式,如纪实型、多维型、幻变型等;采用了多种意象排列方式,如并置型、复合型、平行型等。多样的意象和多样的方式成就了他诗歌的多样化形态,构成了其诗歌俗而有味的意境,显示出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贺立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6):121-123
著名诗人臧克家1981年11月1日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写过一封信,信中建议在思想解放中加进"思想改造"的内容。胡接信七天后即给臧回信,指出鉴于历史之教训,对党外朋友和知识界不宜重提"思想改造"的口号,真正需要思想改造的人应该是那些思想僵化的领导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解放和思想改造又是相通的"。臧给胡写信时的思想背景正处在他与朦胧诗现代派论战的高潮中,他在给胡写信的前一天刚刚写完一组批评朦胧诗现代派们"团团向西拜"的诗歌,诗情未尽,第二天即给胡耀邦写信。信中虽说"不谈文艺问题",但此时的臧显然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诗人思维里。而胡的回信传递的则是一个改革的政治家的思维。臧和胡的通信表明了艺术家和政治家、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交往是民主社会人际交往的常态。 相似文献
9.
谭光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230-233
莽汉主义自诞生以来便受到诸多评论家和文学界人士的批评和责难。但它的存在和巨大影响却是当代诗歌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通过对其文化根源和审美特征的分析 ,旨在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找到较为确切的理由 ,并希望能为诗歌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马玉红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6):116-120
北村的《诗八首》展示了基督信仰的向往、感动、苦难、赞美、弃绝、救赎、平安、前行的八个历程,在一个无法抒情的时代,抒发了一种真挚的信仰和情感。对基督信仰的真实体会使得北村赋予了《诗八首》非凡的内涵和超越的向度以及心灵的幸福和灵魂的大美。《诗八首》导引了一种生命,即人心的纯正与美好。北村把信仰生命和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诗八首》是信仰中被释放的心灵的成熟、自由之歌,是重生的心灵在湛蓝的天空诞生出的精致的赞美。 相似文献
11.
余何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2):67-69
本文以顾贞观的咏怀词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文本入手,研究从咏怀词中体现出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并通过对顾贞观咏怀词的分析解读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北游的南方士子的共同心理特征,从而折射出当时整个汉族士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并进而揭示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悲哀。 相似文献
12.
陈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3):117-120
贾岛是一位极具个性色彩的诗人。其诗中清凉色调的弥漫,映射出时代的衰败颓丧;而诗人穷愁哀苦的自我形象,则凸现了时代风云对于个体灵魂的刻镂。他用心灵去体悟生命的真义,远离了世事喧嚣,却接近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贾岛真正提升了文学对于生命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程安庸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481-485
王国雏提出的"隔"与"不隔"的问题,其实就是对文学作品欣赏的最初层次上的问题,属于直觉审美的范畴.在欣赏之初,作品能否唤起欣赏主体的审美快感,是隔与不隔的关键所在.而要迅速唤起欣赏主体的审美快感,就须使作品所传达的情绪与欣赏者的情绪快速产生对应交流,故语言易晓、意境空灵、韵律明快流畅的作品能获得这一效果,而艰深晦涩的作品就难有这样的效果.据此,检讨少游美成词风格的差异,正是在此点上见出了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4.
费枝美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30-33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对自作诗词修改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过程,比较说明了个性前后不同的艺术境界,体现了毛泽东诗词写作的严谨、审慎和精益求精精神.. 相似文献
15.
金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77-80
民事诉讼中"陷阱取证"这一概念存在较大争议,用"策略取证"将其替代,并对"策略取证"进行严格界定,通过对其源起、概念、可行性及价值诉求作详细的探究,为此概念及相关制度顺利移植到民事诉讼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这里,我首先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为何女作家这个议题在1990年前后从女性主义理论日程上消失?为何我们现在又需要重新考虑这个议题?然后,就"我不是女作家"这一宣言,我着手对女作家这一议题进行新的分析。我会把这一宣言当作一个言语行为,并在西蒙.德.波伏娃理解的性别主义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出此宣言是一种特定情形下的应激反应,这种情形即试图迫使女性作家遵从符合女性气质的规范,同时也揭示出波伏娃的理论阐明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的策略。最后,我指出了为何我们今天仍然希望女性进行写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旗手与“恶少”的冲突——也谈鲁迅与施蛰存的交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忠来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1):27-31
鲁迅与施蛰存的论争 ,决不是鲁迅与施个人过不去 ,而表明了鲁迅对穿西装的复古派保持着应有的警觉 ,是事关新文学健康发展的问题。鲁迅作为旗手在护卫新文学 ,施蛰存则有些意气用事。以往的论述对鲁迅与施蛰存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显然欠妥。 相似文献
18.
杜汉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6):79-84
孔子并非单纯肯定“父子互隐”而反对大义灭亲,只是以此命题揭示社会正义即“直”具有的丰富内涵,理解孔子的本意应该从对这一陈述的叙事结构与意义结构的整体上去把握。 相似文献
19.
顾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4):68-70
戏剧冲突是推动戏曲情节发展的关键,<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由什么构成,历来有许多说法.笔者认为都在一个"错"字上,既有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的错误,也有张生对诗意理解的错误,正是这一个个的"错"组合成了一出精彩的好戏. 相似文献
20.
虞雅芬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6):37-40
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代表了梵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它的主题、形象、故事情节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人们在接受这个美妙故事的时候往往都为剧中人物多桀的命运揪心,很少体味剧作在艺术构造上的精妙设计.事实上,正是由于迦梨陀娑匠心独具的艺术构造,才使诗剧获得了一种永恒独特的魅力,这匠心独具的艺术构造便是"诅咒"与"遗忘"手法的出色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