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耒是最早的曲柄、尖头翻土农具.发展为耜.耜是直柄、扁平宽刃、用于耦耕的翻土农其.犁也从耒发展而成,最早是石犁,直到汉代铁犁与牛耕才推广.周秦是耦耕时代,故“耜”是耒、耜总称,“耒”则很少单用,“耒耜”连用,“耒”指柄,都指入土之头.秦后,“耜”成耕具泛称,“耒”成耕犁通称,新出现的“犁”则是口语中耕犁的通称.  相似文献   

2.
犁耕农业,是继人耕农业、锄耕(耜耕)农业之后而出现的一种比较先进的耕作方式和技术。它的形成和推广对耕作制度的改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均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我国的耕犁(石犁、木犁)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发轫,商周时期犁耕技术(人耕或牛耕)有了初步的发展,(1)那末,战国秦汉则是我国犁耕农业的形成时期。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抛砖引玉,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3.
哀牢夷是两汉时代西南夷中一大族团,共族属是个长期争议不决的问题。自明以来,关于哀牢夷族属之说不下个余种。一曰濮人说。此说又分两种:一是蒲蛮说,明人董难云:“哀牢即今永昌,濮人即今顺宁所名蒲蛮者是也。”朱希祖认为濮水即为澜沧江,因濮族得名,“哀牢为濮族之大宗。”方国瑜说:“哀牢为濮族,后称为蒲蛮,即今布朗、布龙、布饶诸族古代的部落组织。”一是濮越说,其代表为罗香林。二曰泰人说。这也分两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蜀族在今川西盆地,建立过奴隶主占有制的蜀国;当公元前三一六年,由于蜀族奴隶主统治的腐朽,为新兴地主阶级的秦国所灭。与此同时,秦国就利用这个旧蜀国的统治基础,封侯置相,施行封建统治形式的体制,这就是秦蜀候的史事开端。秦国针对旧蜀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考虑到当时自己所处的国内外形势,遂以封侯置相为将来设郡置守作准备,不及时设置郡县。秦国这一措施,与后来它所灭的关东六国及义渠、东越、闽越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不相同的。秦国灭了这些政权后,无不及  相似文献   

5.
汉代南方民族关系刍议李干汉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时,在我国南方广袤的土地上,“百越”诸族中的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建立南越王国;东瓯分布在今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沿海一带;闽越分布在今福建一带;湘、鄂、川、黔四省边境散居着“蛮族”;西南方居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典籍中,国,族名前常冠一“有”字,如:有熊,有虞,有夏,有娀,有莘,有周等等。把此“有”字认为是语气助词,作为词头,用于专名之前,有音无义,业经历来的一些语言学家阐释,得到语言学界的认可,而一般字典,辞书也相沿不变。王引之《经传释词》: 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凡国名之上加有字者仿此)。吴昌莹《经传衍释》于王引之《经传释词》补苴罅漏甚力,“有”字条解说尤详富,然对“有”字置国、族名前为“语助”之说未持任何异议。  相似文献   

7.
"酃"字考     
酃在汉代是今衡阳市东耒水入湘处的地名,自赵宋以来是今湘东炎陵县名.其偏旁霝字同雷、电、震、霆为同一个词族,是古人对雷电自然现象的文字记录.酃曾名为寵和庞,反映了先民对雷电之自然崇拜到龙之神灵崇拜的认识进程,也是我国龙崇拜源于雷电崇拜的一个典型例证.汉酃和宋酃在行政、地域和农耕文化的联系,可证洣水、耒水流域是炎帝神农氏的家园,酃以地望名的形式保存了这一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巴、濮已有部分徙人今湖南的西北部。巴人与濮的一部分还处于部落时期,过着以渔猎和半耕半牧的生活,分散、落后,楚国扩土至湘北后,他们成为楚国的依附之民。此外,湖南地区还迁入了一些亡国之民。春秋时期,湖南的诸族统称为蛮族。春秋时期,楚向南扩张领土,居于今湖南辰溪的炎帝后裔巫人又迁于今湖南城步县的巫水、巫山一带。楚人、百消、三苗及杨越等族受其影响,都信奉巫教,使楚地巫风十分盛行。何光岳先生的《楚源流史》谈到了这一情况。古老的柏皇氏族,后加入华夏族。柏皇氏的裔族,在西周时封为柏子国(今河南宜阳县…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从分析《三国志》高句丽传中的王莽朝记事开始 ,采用逆推论证的方法 ,通过对有关王莽朝高句丽记事的诸史料的辨析 ,论证王莽朝记事中的高句丽侯与塞外之高句丽国无关 ,是玄菟郡高句丽县之侯 ,进而究明此句丽侯与古代之“句丽”的关系 ,并论证“句丽”早于朱蒙之高句丽前存在于辽东地区 ,《三国志》高句丽传中的高句丽是沸流国国王松让或其后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耦而耕)辨考耦耕非泛指二人结伴而耕,而是上古二人合作耕地的专称,即耗耕,由商代M(?)田发展而来,操作时二人一组,各执一耜,同步协调倒退着插土、起土、翻土.(?)辨考(?)本为用于农耕粹土整地的椎形木质农具,主要施于耕后播前;“(?)而不辍”句正见出耦耕时代耕(?)结合(?)在耕后的特点,不能解为播种以后的覆土护种.  相似文献   

11.
《诗经》成词流布于当时的“民间” ,在当时是“常言”。因为是上古村社时代特定的社会组织 ,生活风习和物质文化的记录。“稼穑”颇有今所谓“自食其力”的味道。“耦耕”指三代“二牛三人”举家协耕的耕作方式。“清明”是春耕时节天雨转晴的天象征兆。“辰告”即关于“农时”的“诏诰”。“农郊”有“娶女”之古义  相似文献   

12.
达斡尔族是契丹部族分支的后裔,《旧唐书·北狄》载:“契丹,居潢水之南……逐猎往来,居无常所。”建辽后“喜稼穑,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辽史》)从而形成了农牧渔猎多种经营的生产形式。作为契丹后裔的达斡尔人则延续了先人契丹多种经营的经济模式,到了清代,清政府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开发,使得达斡尔族的农耕生产由兼营而转向专营,从而形成了以农耕为主兼及渔猎畜牧的多种经营的生产模式。尽管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渔猎转向农耕,但他的文化形态所体现的依然是渔猎文化的形态特质。  相似文献   

13.
刘效良 《山西老年》2012,(12):24-25
说起古城大同的“恒丽魁”商号,老大同人无人不晓。说到“恒丽魁”的往事,就不得不提起“恒丽魁”刘德宝大掌柜。刘家世居大同,刘德宝11岁时,在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小南街“三元成”干鲜果杂货店经商的父亲病逝,生活所迫,刘德宝13岁便离开了学堂,走进刚开张没几年的棉布庄——恒丽魁。  相似文献   

14.
清华学人     
刘桂生教授1930年生于昆明,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部。曾任北京大学历史 系、清华大学历史系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1991年及1994—1995年下学年度,两次应德 国海德堡大学之聘,担任该校汉学研究所教授。 早年师从陈寅恪、雷海宗、邵循正等大家,秉承清华历史系“为人与治学合一”、“中西交汇,古 今贯通”的优良学术传统,强调治学须以“身、心、家、国、古、今、中、外”八事之相通为要领,以民 族文化之独立发展为鹄的;强调治学须…  相似文献   

15.
《梁书·刘勰传》:“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晋书·地理志下》以东莞郡置于太康元年,《宋书·州郡志一》则谓:“晋武帝泰始元年,分琅邪立。”据《晋书·宣五王传》:“武帝践阼,封(司马(亻由))东莞郡王,邑万六百户。始置二卿,特诏诸王自选令长。”②当以《宋书》所说为是。莒,今山东莒县,原为春秋时莒子国,汉置县。  相似文献   

16.
河姆渡文化是东南江海文化的代表,它具有开放性特色。河姆渡人即是越族先民,海洋是他们的驰骋之所。他们带着水稻向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发展。历史上的“有巢氏”、“姚墟”、“羽人”国等,指的都是河姆渡地区居民,就是越族先民。  相似文献   

17.
族田指封建社会后期一种特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形式。族田一般是由族人捐献或买置而来,且大多用干出租取利。关于族田的作用,史学界一般认为:族田是维护封建族权的重要基础,对维护封建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地主阶级保产保富的“救贫之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族人“各专其业”的要求。综观中国史学界对族田研究的状况,随着对宗族组织发展的区域性特点的重视,族田的地域性特点也逐渐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具体到对一府族田的个案研究方面却显得很不足。因此笔者择取福建省兴化府为研究单位,从族田的来源、类型和经营、…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贾曾的谱系,《元和姓纂》卷七贾氏条载: 唐叔虞少子公明,康三封于贾,后为晋所灭,以国为氏。(贾国,即今山西临汾之贾乡;一云在今陕西蒲城西南。《寰宇记》:“蒲城县有贾城,古之贾国。笔者注,下同。) 长乐汉长沙王太傅贾谊,洛阳人。十代孙龚,居武威。龚孙诩,魏太尉。生玑,长乐令,(长乐,晋时有二地:一为西晋所置长乐县,在今河南安阳市东;一为长乐国,治所在今河北冀县,西晋太康五年置,北魏时改为长乐  相似文献   

19.
一、氐族源流山海經海內南經有氐人国,說它是“人面而魚身,无足”,事涉怪誕,这里不拟多谈。甲文有許多“羌”字,最要的一条是伐羌动員了万三千人,他們的族类狠不少,其根据地或拟为河內,那末,已散布于河南西部了,但族名之“氐”字却似沒有見过。詩殷武“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郑箋“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按上古以夷、狄分指东北两方外族,这說氐羌是夷狄,用专名来作通名,对族类研究沒有多大补助,只知是西方的族类而已。周书王会篇“氐羌以鸞鳥”,晋孔晁注:“氐地之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謂之氐矣”,(或本第一句作“氐地羌,羌不同”,意义不联  相似文献   

20.
金玉 《延边大学学报》2005,38(4):120-123
朝鲜族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舞蹈艺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形体来表现感情、性格和色彩,具有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表达形式。朝鲜族舞蹈所体现的直发力和传导力、“形”与“力”、“力”与“力”、“形”与“形”的关系是朝鲜族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