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郭素蓉 《人才瞭望》2016,(11):48-48
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出更符合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就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前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教育”思维的应用,“互联网+教育”理念不断发展深化。但“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还存在着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认知需要提升、忽视思政课教师培训硬件建设、忽视大数据思维的培养以及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亟待更新等问题。文章通过“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此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高高校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女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作为高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她们必然承担着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任,人们对女大学生寄予厚望。但是,大量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当代的“天之骄女”们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困扰,成为她们成才路上的心理羁绊。因此,研究影响女大学生成才的种种心理因素并进行正确的疏导,从而更好地挖掘女大学生的各种潜能,是高等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担负着音乐文化传承的重任,通过对人类音乐发展史的了解,能够得知文艺复兴之后,声乐与器乐都拥有了全新的发展空间。而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也要融合音乐发展历史,以强化音乐素质培养为目标,全方位对教育工作展开设计。身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与能力,并且在教育过程之中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才能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增强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指出:“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高校推行“四史”教育,不仅是落实党中央政治任务的基本政治要求,更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高校思政教育同“四史”教育联系密切,二者本质属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方面契合度较高,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行性。鉴于此,本文应从课程化、活动化与立体化等维度入手,助力“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每个中华儿女需要传承与弘扬的精神品质。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展开融合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增强民族自信心与使命感,有利于学生自觉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意识培养。本文主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现状进行分析,并阐述二者融入的原则,通过研究与探索,提出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途径,仅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课程是作为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新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关系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后继有人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论述了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探索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方向和改革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高校“大思政课”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对多元文化带来的诸多“变化”保持客观态度,始终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于社会、于时代的意义责任“不变”。“大思政课”创新实践就是要整体上把握育人的“事”“时”“势”,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路径,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开展,新疆被推上国际化的前沿,外语作为国际沟通和交流的语言工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激增,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成为当务之急。高校作为外语人才的培养阵地,应承担起培养外语人才的重任。本文结合新疆本科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现状,探讨新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化及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结合地域特色以及当前实际,构建出符合新疆地区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共同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承担着服务青年学生思想成长、素质提升的教育任务,本文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做出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面临的“数量上供不应求”“质量上有效供给不足”现实困境,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需解决大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扶农”的情怀需要增强、涉农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及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匹配性有待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大幅提升等问题,提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当注重“思创融合”教育、深化“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等改革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后疫情时代,高校纷纷进入全面网络管理及教学的转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同时面临着深刻的“大考”。在新形势下,我们看到构建新时代高校网络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必然性与紧迫性。网络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有着清晰的演变规律,经历了“借用-整合-融合”发展阶段。融合阶段下LAMS体系,是依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提出的新时代高校网络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型。它包括个性化学习、数字化交往、智能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四位一体,具备了导向功能、纠偏功能、评价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一方面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又承担着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在新的历史时期,辅导员承担着更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服务等高等教育第一线的重任,辅导员应积极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在旅游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养成教育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是两个课堂相融合教育的关键。只有传承红色基因,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才能回答好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本文从旅游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现状着手,研究分析如何推动思政课教学与职业养成教育的关系和意义,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旅游职业养成教育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大以来,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旨在解决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推进高校的“三全育人”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等各环节,融合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精心培育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思想道德教育担负着培养较高职业素质人才的重任。本文依托本院人文资源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倡导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探索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理念在德育教育中的尝试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校园安全关系到高校、学生、教职工以及家庭和社会多方面.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势在必行,我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理念狭隘,教育缺位,管理机构和综合协调机制缺失以及心理干预不到位.笔者结合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经验,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分析研究我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提出完善对策:更新理念,加强心理干预,进行”平安校园建设”教育,建立高校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新世纪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需要人才,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重要阵地。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依据,广大的政治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这一重任,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政治教学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因素。在“大思政”背景下,心理育人既要用心理学的方法育人,又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引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价值实现的困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具体就是发挥课堂主渠道,实现心理育人效果的全覆盖;创建多元化的心理育人实践平台,线上线下育人相结合;多部门协同合作,全员参与心理育人;构建特色心理育人模式,实现育心和育人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