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上市公司两职设置与公司治理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的上市公司领导权结构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监督与决策效率至关重要。以代理理论以及资源依赖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可能决定公司领导权结构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在充分考虑公司治理机制替代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两职设置指数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领导权结构时充分考虑了环境稳定性以及董事会规模等因素;大股东性质不同的上市公司两职设置有较大差异;法人股股东的控制能力越高,两职分离的程度越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降低了财务杠杆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是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设还是兼任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充分考虑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而定,同时应进一步调整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8-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机构投资者持股、董事会治理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董事会治理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中能否起中介作用,即机构投资者能否通过影响董事会治理而对盈余管理产生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对后一期的董事会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后一期的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和董事持股比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董事会规模和董事持股比例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董事会会议频率和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对盈余管理有显著正向影响;董事会规模、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和董事持股比例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董事会功能与大股东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事会功能发挥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数据,独立董事规模、财会专业背景独立董事比例、金额最高的前3名高管薪酬对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正向影响;董事会越稳定,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股权集中度越高,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低.这一结论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有必要加强董事会建设,制衡大股东的控制权,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董事会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董事会功能发挥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数据,独立董事规模、财会专业背景独立董事比例、金额最高的前3名高管薪酬对自愿性信息披露产生正向影响;董事会越稳定,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股权集中度越高,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低。这一结论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有必要加强董事会建设,制衡大股东的控制权,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董事会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公司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选取2008-201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内部控制指数.分析了第一大股东比例、控股股东性质、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比例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当控股股东性质为国有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负相关;董事会规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激励作用;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规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出版企业“扎推”上市,经济绩效成为其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廓清董事会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关系迫在眉睫。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究我国出版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领导权结构、独立董事比例、专业委员会数量、编辑委员会设置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董事会结构中仅独立董事比例对经济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他构面对经济绩效没有明显影响。运用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其中的机理,并据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监督及科学决策机制,适度进行行政干预,实现董事会成员多样化,保持董事会独立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在上交所上市的化工等行业10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负债水平、股权性质、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等视角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股权性质对上市企业信息披露有显著影响,而负债水平、独立董事的比例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是由很多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既包括董事会外部的环境,又包括董事会内部的因素.在对非均衡观分析方法的缺陷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均衡观的分析方法,从董事会规模、领导权结构、独立董事比例等方面,对董事会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为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确定独立董事的合理薪酬一直是上市公司迫切希望解决而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影响独立董事薪酬的因素来自多方面多层次,既包括独立董事自身的特点,还包括公司的治理特征.本文通过对以沪市195家上市公司进行的多变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独立董事的声誉、职业、年龄,以及所任职公司的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高管年薪都是独立董事薪酬的影响因素.目前,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更多上市公司确定独立董事的合理薪酬为4-6万元,以使公司绩效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公司的最高控制系统,董事会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董事会规模作为董事会设计的重要内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利用2004年1176家中国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控股程度与董事会规模负相关,外部大股东的监督行为与董事会规模正相关。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提升,董事会平均人数呈现下降趋势独立董事比例从22%上升到33%,可能会引起董事会平均减少1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前500强2006-2009年的经验数据,以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董事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会议频率作为董事会治理变量,以投资机会集(IOS,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作为公司成长变量,分析了董事会治理对公司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成长显著负向关联,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和董事会会议频率均与公司成长显著正向关联,董事会规模和董事持股比例则与公司成长弱相关且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财务舞弊一直是令会计界头痛的问题。如何对财务舞弊行为进行治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受到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关注。文章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研究内外部治理机制对财务舞弊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以34家被证监会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和34家对应的非舞弊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是否发生财务舞弊为被解释变量,以外部治理因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法制环境的健全等)和内部治理因素(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总经理任期等)为解释变量,在控制公司规模、资产流动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对两类公司进行均值检验,并构建Logistic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少数股东联盟、CEO任期、总经理董事长独立性和法制环境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财务舞弊行为产生影响。最后,本文针对这些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如何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改进或解决财务舞弊行为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从利益相关方、企业基本特征和治理结构三个方面对影响我国采矿业上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评估了这些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实证数据来源于企业发布的2010年CSR报告和年报。实证研究发现:采矿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很低,大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环境信息,CSR报告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企业治理结构、股东、债权人、外部审计机构并没有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最后,本文还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独立董事联结有助于公司之间知识、行为、学习能力、经验的传播,因此可以提升企业的治理效果。特别是当董事联结存在于同一行业中时,这种同业兼任的现象更有可能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治理效果,让独立董事的治理作用在行业内部有更好的传递。本文利用2007—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联结的样本,研究了不同特征的独立董事联结对企业的治理作用,结果发现,在同行业联结的背景下,独立董事同业兼任提升了公司的盈余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独立董事的行业任职经验、独立董事财务等专业背景后结论仍稳健。最后,考虑到独立董事治理受限的情况,研究发现股权制衡度低和内部控制低的企业中独立董事同业兼任治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董事结构多样化日渐成为公司治理新焦点,其在质的一面可以提升公司治理质量,在量的一面可以增强公司业绩,也在私人层面践行性别平等之理念。但无意识性别歧视与行业限制、占优的董事男权与个人英雄治理文化、女性象征主义标签缠身、封闭的董事任免机制等因素都阻碍着女性进入董事会。同时,此问题的规制框架并非仅受公司法约束,在上市公司的维度,还受证券法、交易所上市规则等法律规范的规制。故域外围绕着性别这一特殊要素,就改善董事会结构,打破董事会性别失衡,增加女性董事比例展开了一场软硬兼施的运动式改革。总体改革措施包括定额/配额制、多样性信息强制披露规则、遵守或解释的公司治理准则、企业自我约束、市场外部压力等。具体规制手段的选择受制于一国在政治传统、公司治理模式、商业文化、制度竞争的压力模型等方面所面临的差异化图景,故建立中国公司性别多元化的董事会规制理路不可简单模仿他国模式。为推动董事性别多元化,基于我国当下促成董事性别多样性的既有手段和现实效果,参照域外经验教训,配套细化《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第25条;制定以董事会多样性为内容的信息披露和“遵循或解释”的董事性别多样化规则;建立以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为对象的定...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11—2014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管理层特征和企业成长性的关系,并基于高成长企业与低成长企业样本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职合一、独立董事持股比重与房地产企业成长性显著正向相关;董事会规模、管理层薪酬和企业成长性成同比例关系,但不显著;房地产企业成长性与独立董事的比重有显著的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公司机关之间决策权力的分工配置,是公司治理的枢纽问题与要害所在。在中国公司分权的现代化进程中,呈现董事会中心渐进回归的趋势。董事会享有公司经营决策权,尊重不同类型公司的治理差异,给予公司更多的自治空间,已成为全球公司决策分工治理的经验共识。中国上市公司的商业治理实践显示,经由章程不断扩张的董事会权力,已经向股东会权力中心提出挑战。司法实践中关于公司治理分权边界的模糊,剩余权力归属不清的诉讼分歧,要求对公司决策权力分工进行立法改进。在公司法改革中,应考虑在股东会保留修改公司章程、选举和罢免董事等有限的法定权力的基础上,重塑董事会经营决策中心,尊重董事会与经理分权的弹性。董事会的权力边界应当以法律和公司章程为限,股东会不得任意行使董事会职权。尊重公司治理的自生需求,改写董事会作为执行机构的简单定位,回归董事会中心主义,或许是中国公司治理胜出的自主道路。  相似文献   

18.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构,其特征对上市公司高管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利用SPSS13.0实证检验发现,董事会特征对于控制权转移后的高管更替有内在影响:董事会成员持股对高管更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独立董事的比例反向调节高管的更替情况,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倡导的两职分离对于高管更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构建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公司能否健康、有效率地运作,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定位公司的权力中心.国外公司权力中心定位的历史沿革和我国公司运行的实际情况表明,股东大会中心主义让位于董事会中心主义是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不仅要在公司立法上,而且要在公司实践上,确立董事会的公司权力中心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公司更规范、更健康、更有效地运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