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蔡尚思同志《司马迁是寓思想于历史的模范》一文,觉其思路宽广,论证多方,很富启迪之功;所提:一、表面尊孔,实则反儒,二、称赞游侠,倾向墨家,亦独开蹊径,不落俗套。敬佩之余,却又觉得这两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辨正,愿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蔡同志。  相似文献   

2.
论吴虞非儒反孔思想的传统学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虞是新文化运动中非儒反孔的健将,他因激烈反对旧礼教和封建文化而被胡适誉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对于吴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许多人只着眼于其反传统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置吴虞反传统思想于近三百年中国学术思潮的流变这一宏阔背景中加以考察,评析先秦墨、道、法诸家及晚明异端思想家李贽对吴氏思想的深刻影响,以理清吴虞非儒及孔思想的传统学术渊源。 一、先秦墨、道、法诸家学说是吴虞非儒反孔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吴虞在致陈独秀的信中曾叙述自己非儒反孔思想的起因:“不佞丙午游…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巨著。曹雪芹在贾宝玉身上是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他让自己的主人公打起反对儒家思想的旗帜,并通过他和封建卫道者的斗争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封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每发生一次社会大变革,总要伴随着一场思想战线上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一次反孔与尊孔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在思想战线剧烈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斗争直接表现着当时社会敌对阶级的政治斗争和利害冲突。今天,我们用马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推崇孔子与其弟子、孟子、荀卿,以及汉初的叔孙通、陆贾、优生、贾谊等儒家学者,更以汉代孔子——董仲舒为师,而学春秋公羊学。又好调查研究,到全国各地考察,特别是详细考察和瞻仰了孔、孟家乡的古迹、礼器、遗物,并“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因此,非常重视礼乐仁义。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史——《史记》,其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礼乐思想。对于司马迁,过去大多称他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很少谈他的礼学思想。实际上,他也是个著名的礼学家。他对礼、乐以及与礼密切相关的法,均有深入的研究,在中国礼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或者说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材和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好的影响.”正确理解和掌握《大纲》中的这一精神实质,是全面贯彻实施《大纲》的前提,研究和落实“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也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大纲》的需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达到教书育  相似文献   

7.
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级党政领导的大事。许多学校开始重视运用电教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丰富多彩的真实形象,热烈的情感,深邃的哲理和亢奋的精神寓于电教片之中,达到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的优化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就此谈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儒佛问题是马一浮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全面了解其思想面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先生的儒佛观有其内在的理路和现实的考量,是在权衡、评判各家学说得失,基于人的现实状况之后得出的结论。它既避免了好高骛远的弊端,又指明了修行的最佳路径,从而在理论之中寄托了现实关怀。了解这一思想,对于从本质上把握各家学说以及中国传统学问的真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工艺编织厂是以手工编织为主的集体所有制小厂。现有职工340人,其中青工占90%。该厂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集体企业和工艺编织行业的特点出发,大胆地进行整顿和改革,使一个濒于亏损边缘的企业,走上比较迅速发展的道路。1983年,该厂完成产值210万元,比1982年增长4.98%,实现利润108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3.2%,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一年提高20.17%。今年上半年,他们已完成计划产值的  相似文献   

10.
<正> 黄宗羲在中国思想史上占了两个突出地位:一是他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两部思想史;一是他的《明夷待访录》,为中国古代反君权思想的最有代表性著作。古来学者都肯定他在前者的地位,而少肯定他在后者的地位;就是都强调他是思想史家,而少强调他是思想家。我以为在中国思想史上,他在后者的地位比在前者的地位更加重要。现在就来专论和详述其在思想史上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中国思想史中最重大最关键的是君权问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最突出的;而最能围绕这个首要问题去反对它和想法去纠正它的,就是明清间的黄宗  相似文献   

11.
何玲华 《天府新论》2003,3(2):97-101
《新青年》杂志中的陈独秀 ,是“攻击孔教最有力的健将”之一 ,其反儒非孔的言论主要针对“儒者三纲” ,反复辟固共和、新人格求适存是其基本指归。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 ,陈独秀反儒非孔犹显激烈。由此引发的争议持续至今。今天重新讨论这一问题 ,仍应强调“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12.
吴虞,(1872—1949)四川成都人。原名永宽,后改名为虞。曾任过中学、中专教员和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教授。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当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的变法维新思潮传入四川后,吴虞是成都地区主张“新学”的第一人。他一面在成都教书,一面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家庭革命和社会革命。他不顾当时一批封建遗老和政客等的反对和“鄙笑”,四处“搜访弃笈,博稽深览,十年如一日”。就是说,他到处搜寻被封建遗老等人认为是“弃笈”的新书和报纸,加以深入的研究和广博的考证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思想。1898年康有为等所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一批有志革新的知识分子更加焦虑我国的前途。吴虞在“不能不为蜀学前途悲也”的呼声中,于1905年离开他的妻女到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吴虞以后谈到他这段思想变化过程时说:“戊戌以后,兼求新学,乙巳(1905)年东游,习其法政。廿年来所讲学术,划然悬绝”。说明了他在思想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如何看待他在辛亥后的“尊孔”及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反孔”,不仅是对康有为矛盾、复杂的一生进行评价的重要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在构建中国近代新文化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方法等问题。蔡世华先生认为“如果从构建中华民族的近代新文化,新文明的大目标来言,康有为‘尊孔’.力求在批判孔学中建立新孔学──一种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服务的新孔学的道路是值得肯定的。而陈独秀等‘打倒孔家店’,通过否定中国一切旧有文化、力图在西方文化观念上建立中国的新文化、新道德却是不可取的。对此,笔…  相似文献   

14.
廉敏 《文史哲》2002,(6):61-66
于慎行是明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历史观主要见于其历史评论著作《读史漫录》。其历史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历代治乱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纪纲” ;在朝代兴亡的关键时期 ,人物及其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应客观公允地评价民族关系中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皇朝 ;从“时势”与“机括”的角度来分析历史 ,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他的史论从不同角度强调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月刊》1963年第11期上,刊载了刘炳福同志“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一文。文章对司马迁政治思想研究中的一些非阶级观点的批判是正确的;指出司马迁“是一个地主阶级的思想家”,而不是什么超阶级的“人民的歌手”、“人民历史的开创者”,也是很对的。但是,在批判各种非阶级观点的同时,却有些把司马迁政治思想的评价简单化和绝对化了。这篇短文,不打算全面分析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只想就刘文所存在的问题方面,提出一些意见,请同志们批评。  相似文献   

16.
赵泉钧、朱凌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浙江省社联“七五”重点课题《新时期的党风建设》一书,对如何正确认识党风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加强党风建设理论与对策研究等方面作了积极探求。全书寓党风建设的理论、历史、现状、对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林雨菲 《理论界》2009,(4):189-190
面对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的犯罪率,解决在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刻不容缓了。本文通过分析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对增强法制教育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于伶是上海孤岛时期话剧创作的代表作家,他这一时期的剧作寓庄于俗,寄俗于诗,体现了"诗与俗化合"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与孤岛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于伶作为斗士和诗人的双重身份等原因是分不开的.同时,这种特征使得于伶的剧作很好地发挥了战斗武器的作用,为他赢得了"孤岛剧运中坚"的称号,但这也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期从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单一维度来研究世界历史的起源及本质,这一研究视域下的东方社会是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的受动客体。马克思晚年开始着眼于从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共同打造世界历史的双向维度来进一步考察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这一研究视域下的东方社会是主动参与创造世界历史的能动主体。东方社会从世界历史中的受动客体向能动主体的转换历程,就是东方社会从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一部东西方民族不断加强文明对话的发展史。在当代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文明对话是促进世界和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从小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多半是以志怪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我国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只是“粗陈梗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但是已经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文体登上了文学的殿堂。这时,文人作家、编辑工作者,也着手大量采集民间的“街谈巷语”、稗史逸闻,“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干宝《搜神记序》),编撰成小说专集。一时间,志怪故事,风起云涌,繁衍孳蔓,蔚为大观。可惜许多作品久已亡佚。鲁迅先生据唐宋类书引辑志怪小说故事凡三十六集,计一千四百三十九则,编成《古小说钩沈》一书,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现有材料看,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除了一些确属无稽之谈与封建糟粕之外,就主流说,清新、自然、质朴、奇特,是中国小说史发轫时期的作品。尤其那些采自民间的故事传说,在汗漫的志怪小说丛林中,闪烁着夺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