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隐喻和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隐喻是通过始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而构成的一种概念系统.这种概念系统是人们在其自身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不同概念之间通过映射关系而形成的较固定的相关模式即框架,当需要这种映射关系时,人们可以激活认知框架形成隐喻.而这种认知框架的构成并不是随意的,人们通常会在大脑中形成实体隐喻框架和方位隐喻框架.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认知视角不同,所激活的框架中的节点也各不相同,隐喻框架具有凸显性和突变性.  相似文献   

2.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了儿童语言的发展情况,他们认为幼儿期的原语言只涉及包含内容和表达两个层面的简单符号系统,因而少有出现隐喻;而进入成人阶段的语言,在语义层和表达层之间多了词汇语法层,语义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词汇语法形式得以体现,隐喻表达式随之出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成人语言的显著特点。但实际上儿童语言中也并非没有隐喻现象。从儿童语言到成人语言的发展并非两个泾渭分明的阶段。文章通过梳理Halliday等功能语言学家对语言个体发生的研究,发现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对隐喻的使用伴随其语言发展的始终;因而我们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其隐喻能力的发展过程。这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法隐喻的系统层次体现具有元冗余特征,这种元冗余特征促成了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在于词汇语法层次的意义潜势选择延伸到概念语法隐喻与人际语法隐喻的语义区域,与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相冗余。语篇隐喻的转移本质源于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这种内在的隐喻体现特征促成语篇隐喻效应形成的同时,也限制了语篇隐喻在词汇语法层的可操作性,因而语篇隐喻的概念是冗余的。   相似文献   

4.
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为科技语言中词汇隐喻的存在找到了理论依据,系统功能学派提出的语法隐喻则进一步拓宽了科技语言隐喻阐释的广度。词汇隐喻使科技语言“熟悉化”,加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或亲和”,而语法隐喻则使世界事物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描述更具技术性、理据性、客观性。文章主要探讨科技语言中语法隐喻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表面上与词汇隐喻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前者是指同一意义在表达式上的变异,后者是同一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异;但实质上它们都享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跨域特征,它们是隐喻现象的两个类别。语言的层次性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前提。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的多层分析证明:跨域特征展现在概念语法隐喻的词汇范畴、语法级阶、语义功能成分和语义过程等方面,贯穿于意义表达选择的各个层面;并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一样,从语义过程到词汇语法各选择层之间呈层层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思维是隐喻性的,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认知世界。因此,概念隐喻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概念隐喻系统中,居于最上层的事件结构隐喻的映射包含了下一层的概念隐喻的映射。本文从事件结构隐喻的层次,分析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经济是人"的映射模式,凸显经济领域的认知结构和规律,也表明了事件结构隐喻能够系统有效地解释经济事件的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在配送中心选址决策过程中,处于物流企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有机联系,深入的分析了两者所追求的目标、面临的约束以及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层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下层以无法及时响应所带来的服务惩罚最小为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利用免疫遗传算法求解在不同配送中心方案数目下,上下层模型的最优解,并最终确定双层规划的解。以某电网公司的电力物资配送网络的实际数据和配送中心选址问题为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概念隐喻与人类对所使用的语言的理解之间关系密切,所以隐喻研究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语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途径,使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语义。隐喻的分类错综复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按Lacoff和Johnson的分类方法,分析不同隐喻意义形成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9.
系统功能语法创始人韩礼德首先提出关于语法隐喻的概念,他认为意义表达的不同变体不只是在词汇层,还应该在词汇语法层。词汇隐喻包含在语法隐喻之中,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种类型。对文学名著《雾都孤儿》的原著与简写本之间概念意义表达的变体进行对比,同时研究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在文学原著中的实际运用及其发挥的语言学和文学的功能;归纳典型的一致式在简写本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隐喻认知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工作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隐喻构筑了人们日常的概念系统,对隐喻的隐喻性程度的消失过程进行考察和充分的描述,有利于揭示隐喻作为认知现象的本质.以现代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分析语义丰富的"上"字,探讨其意义之间内在的认知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产生、分类以及语法隐喻理论与语用学中语用预设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语法隐喻也是实现语用预设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无论是从词汇语法层次还是从意义层次而言,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都具有实现语用预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论容器隐喻的功能及映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容器隐喻的属性着手,论述容器的物理特性,并且发现容器隐喻有如下功能和特点:在容器内意味着安全、得到保护;容器内部的东西往往比较重要;在容器内意味着熟知和权威;在容器内意味着受控制、束缚;在容器内意味着事件的进行等。这些功能在容器隐喻内又形成了系统。容器的属性和功能形成了一个网络,共同制约着跨域间的映射,这也决定了容器隐喻的生成性。  相似文献   

13.
上下方位关系是现代汉语中最基本的方位关系,其可以通过隐喻映射在社会域、时间域和状态域而具有隐喻拓展意义,汉英语中上下方位关系有类似的隐喻拓展意义,但汉语中的上下方位关系的隐喻投射更为丰富的展现出差异性以及自身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从话语修辞的视角看,渡也的咏史诗可以分为三大类:转喻型咏史诗、隐喻型咏史诗和反讽型咏史诗。转喻型咏史诗可以分为深层隐喻性转喻型和表层隐喻性转喻型。前者是转喻在表层话语中占支配地位,深层原型与表层叙事形成了隐喻关系;后者是部分诗节或意象凸显出来,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与诗歌形成隐喻关系。隐喻型咏史诗包括比兴式隐喻型和拟人式隐喻型。反讽与隐喻话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但隐喻注重的是两层意义的统一,反讽看重的是双重意义之间的对立。渡也创造反讽诗歌的方式很多,有言语反讽、语调反讽、结构反讽和戏拟反讽等。诗歌修辞的目的在于意义建构,渡也以多种话语修辞创造了丰富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5.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隐喻产生于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体现关系的错位.然而,这种观点可能造成三个方面的误解:一是承认小句复合体是位于小句之上的级阶单位;二是承认同一级阶的语法单位之间可以发生范畴转移;三是在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中寻求级转移解释.根据语法隐喻的识别标准,三种元功能都可以产生语法隐喻,但呈现方式有较大差异.概念隐喻体现为横组合型的级转移,人际隐喻体现为纵聚合型的范畴转移,语篇隐喻体现为纵聚合型的心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的对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再到语法隐喻 ,对隐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本文从三个层面———隐喻的性质、隐喻的机制、隐喻的功能———对这三种隐喻观各自对于隐喻的认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这三种隐喻观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且展示了隐喻研究的多维趋势。  相似文献   

17.
宝鸡强国墓地茹家庄二号墓出土。器物通高15.2厘米.鼎腹深7.8厘米.口径14厘米.重1.8公斤。鼎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鼎,下层为盘.鼎盘之间立一圆柱,盘底有三个短足,鼎腹底部残留有较厚的烟炱。鼎内腹壁铸铭两行七字: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实践中,围绕着隐喻形成了谱系。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之一,依据相似性所形成的隐喻的不同样式,构成了隐喻的内部谱系,即原始隐喻、隐喻、明喻、譬喻;依据相似性与毗邻性之间的对立,形成了隐喻的外部谱系,即隐喻与转喻的对立存在。隐喻的谱系与文体之间具有对应关系,隐喻的内部谱系分别与神话、谜语、寓言、童话相对应;外部谱系中,隐喻与抒情诗相对应,转喻则与叙事诗以及小说、戏剧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说法,反映了对隐喻研究视角上的相异。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对隐喻性质、工作机制和功能的看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指出隐喻的性质在于其动态性,隐喻工作机制的核心是转义,修辞隐喻是词汇层面的;认知隐喻是句子层面,强调隐喻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语法隐喻则侧重语篇的构建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对比“一致式”与“隐喻式”的语言特征,从多个角度分析形成“隐喻式”、“一致式”的形成原因,认为语法隐喻现象是导致语义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语法隐喻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