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霍桑探案》以情节作为创作的中心,既是对传统小说技法的继承也是对前代文学创作手法的逆转;与同类题材作品相比,程小青在师法《福尔摩斯探案》的基础上使《霍桑探案》具有自己的情节创作模式,其作品试图超越但又难以突破;与同时代的其它题材作品相比,《霍桑探案》的价值又是不能忽略的。  相似文献   

2.
严格地讲———以女性之笔写女人之事方可称之为女性文学。纵观现当代中国的女性文学 ,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有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并非是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 ,而是以女人之笔写出女人心曲的作品。取胜于男作家的恰恰是展现女人生存状态的题材 ,如谌容的《人到中年》、航鹰的《东方女性》、张欣的《爱又如何》、毕淑敏的《红处方》以及张洁的《方舟》、张欣的《我在哪儿错过了你》等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皆为杰出女性 ,她们跃然纸上竟能催人泪下、发人深思、予人启迪 ,皆缘于其作品中有着与天下女人相通的脉搏。自五四运动涌现出冰心、丁玲、冯…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星汉灿烂的诗歌百花园地里放射出一朵具有季节光辉的绚丽鲜花——《离骚》,既是时代文明的华灯,又是民族精神的升华.作品通过抒情主人公——太阳神“自我”,强烈地表现了楚族人民真诚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同时,《离骚》又以太阳为题材奏出了一曲时代的悲壮哀歌.  相似文献   

4.
<正> 峻青同志写过许多优美动人的散文,也从事过长篇小说的创作,但成就最高、最能显示他的风格特点的,还是短篇小说,特别是反映胶东老区革命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象《黎明的河边》、《交通站的故事》、《马石山上》和《党员登记表》等,更是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他的短篇不仅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对整个革命事业的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峻青的短篇小说,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感人之作,大都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折时期,题材不外乎两大类:战争题材与和平建设题材。而这两种题材又有不同形式的穿插和交织:写战争题材的作品,往往要重笔浓墨地表现人物对将来幸福生活的渴慕和向往;写和平建设题材的作品,则常常把笔触伸延到历史的回顾中去。这样,就从生活发展的内在联系上,把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多数作品都充溢着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闪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光华。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早的唐五代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其题材取向表现出了明显的道教文化特征。其中有以道教的神仙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也有直咏女神女仙的作品,还有描写女冠题材和直接表现民间拜神、祭神情景的作品。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对花间词题材内容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6.
<正> 如果从世界文学格局来看中国文学,就不难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俄苏文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乃至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者无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当代军事题材的文学与苏联同题材文学创作,联系尤其紧密.翻开新中国的文学史册,革命军事文学从一起步就受到苏联优秀战争文学的积极影响,从三、四十年代介绍进来的《夏伯阳》(又译名《恰巴耶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五十年代的《日日夜夜》、《青年近卫军》,到七十年代后期翻译出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在我国广泛流传并产生影响.作家徐怀中谈到他青少年时代的文学启蒙时,提起当时流行于太行山区的一些苏联小说,如《铁流》、《毁灭》、《士敏土》等作品,使他十分“迷恋”.新时期的优秀军事文学作品如《高山下的花环》、《一座雕像的诞生》、《沙海的绿荫》等与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贝科夫、拉斯普京等的作品发生了“和谐的共鸣”.总之,在战争这块宏阔的画布上,两国  相似文献   

7.
1 从一九二一年开始,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等小说,以异域风情的描述,独树一帜,引起文坛注意.历史进入三十年代,艾芜在《文学月报》、《现代》杂志发表《人生哲学的一课》、《我们的友人》,《伙伴》等小说,也以新颖的域外题材,受到文坛的重视.尽管在许地山与艾芜之外,也曾出现过或一作家或一域外题材小说,但总没形成这种题材的系列性.许地山和艾芜是以大量描写异域风光而显示独  相似文献   

8.
《文选》中的诗文表现归隐行为或归隐意念的"耕"及耕作名目,称为"耕隐"作品。先秦典籍中安平乐道思想是源泉,汉魏六朝"耕隐"作品则是流变。从杨恽以"耕"为谋生手段,至张衡有愿望而无"耕隐"实践,再到陶渊明真正践行"耕隐"愿望,是逐渐演进的过程,其中的重要作品均为名作。田园诗是"耕隐"作品成熟的标志;耕作由零散提及至田园诗成为重要诗歌题材,描述诗人"耕隐"心态,表现怡然自得心境;"耕隐"作品影响巨大,形成"桃源"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独特新颖的构思模式-读阿来的《尘埃落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以诗化的手法去构思小说 ,从主题、题材、结构等几个角度赋予作品意象化的象征色彩 ,使小说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对赋体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时,尽管《汉志.诗赋略》"杂赋"与《文选.赋》二者所面对的作品有多寡之别,但在分类做法与编次原则上有较多的相同点。分类方面,二者在以作品题材为标准的同时,还以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色彩为依据,为特殊赋类命名的做法也相似;编次方面,二者均从儒家的价值体系出发,以政教功用为原则。《文选.赋》的分类与编次当受到《汉志.诗赋略》"杂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革”题材小说,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很快因《伤痕》、《我应该怎么办》、《月兰》、《在小河那边》、《神圣的革命》、《枫》等大批短、中、长篇作品的问世形成高潮。但此后,便逐渐为“反思”、“寻根”、“改革”、“探索”的声浪所淹没(其间有一些作品以“知青小说”的面目出现,它们和一般的“文革”题材小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后者以“文革”社会为观察点,而前者却是聚焦于“文革”背景下的“知青”的生存状态)。如今,在相隔十多年之后,它们却又悄悄地同时又是成群结队地走上了文坛。 据笔者视野所及,仅从一些主要的文学期刊来看,去年以来就有短篇《青苹果》(沈嘉禄,《十月》1993、1)、《老家的皂角香》(鲁脉,《人民文学》1993、4)、《结局》(吕志青,《人民文学》1993,8);中篇《北京有个金太阳》(李锐,《收获》1993、2)。此外,笔者还读到一部不久前出版的长篇小说《无字碑》(叶玉生,海峡文艺出版社)。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不仅描写了千百名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也不仅刻划了众多封建官僚残暴贪婪的丑恶嘴脸,而且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形象,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反映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现实图景,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类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约占《聊斋》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按照劳动人民形象在作品中所占的地位,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以劳动人民作为全篇的主要描写对象的,如《蛇人》、《斫蟒》、《于江》、  相似文献   

13.
《中短篇小说卷》系《大庆文艺精品丛书》18卷中的两卷(上、下卷)。本卷征集大庆中、短篇小说作品48篇,并对其中的重要作品作了简评。可以说,本卷是一部检阅大庆二十多年来中、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一部选集。其中石油题材的作品是这部选集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与《心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西游记》作者对佛学典籍并不熟悉 ,唯独对佛教的《心经》特别关注。《西游记》作者不但将《心经》的内容融入小说情节 ,而且还将自己对《心经》的理解贯穿作品的构思 ,以致于《西游记》成为一部“修心”的寓言  相似文献   

15.
二、三十年代,沈从文之所以蜚声文坛得益于他所建构的完整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它们是短篇系列《柏子》、《丈夫》、《萧萧》等;散文系列《从文自传》、《湘西》等;长篇系列《边城》、《长河》;民间传说系列《龙朱》、《月下小景》等。正是因为这充满异域情调的湘西题材,使得沈从文在现当代文坛被误解、曲解长达半个多世纪。到了九十年代,又因为同一题材,沈从文被誉为“边城圣手”,当重排二十世纪文学大师座次时,他成了仅次于鲁迅的大师级作家。对沈从文现象如何认识?怎样对其作出合理的阐释?这些问题都有再思考的价值。 我们今天重提沈从文和他的湘西题材是因为湘西艺术世界中隐藏的某些东西吸引了我们,而只有时代精神的更迭,那些本来存在于作品之中的意义,才能被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到它:湘西题材是一曲以湘西人生形式的探索为主旋律的生命之歌,寄寓着沈从文期望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菜根谭》是中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蒋坚松教授是中国学者中英译《菜根谭》全本的第一人.蒋译《菜根谭》把语用学的语用等效翻译和语境理论的研究成果用于其中,成功完成了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从等效翻译和语境翻译的视角赏析蒋译《菜根谭》,更能看到此作品翻译技巧上的匠心独运和文化转承上的神形兼备.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近年来文学评论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也来谈点个人的认识和意见.成绩有目共睹新时期散文创作有足以值得称道的成就.将散文放到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考察,追踪它的思想艺术发展变化的轨迹,有助于对散文所取得的成就的认识.最先引起人们关注并且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的作品,是和揭批四人帮有关的挽悼性散文.怀人念旧、、忆别伤逝的题旨和文化革命十年动乱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联系在一起,赋予作品强烈的政治思想内涵,叙写生活中最熟稔的真人实事,抒发郁积于心头最是难以释怀的哀痛与深情,又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的力量.挽悼性散文中最优秀的作品有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去的信》,丁宁的《幽燕诗魂》,孙犁的《远的怀念》,巴金的《怀念萧珊》等.在文学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历史深层动因的探求中,散文继续向社会和读者奉献出思想艺术力量深广凝重的佳作.丁玲的《“牛棚”小品》,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巴金的《随想录》,是它们之中的代表性作品.整体地看,从挽悼到反思,虽然同是以“文革”生活作题材,却不但具有主题延伸、转换的意义,而且具有思想艺术深化,审美价值丰富提高的意义.站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去回溯历史,立足于一个新的思想制高点来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新作《秦腔》,与他过去同样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了更多的思想冲力和深度。小说直面逼视当下乡土生存图景,同时为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唱出深情的挽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写实的笔法忧思乡土生存又运用了现代小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纣王本是一个功过参半的悲剧人物,但在后来的文化典籍中却越传越坏,以至于言暴虐不仁之君必举纣王。宋元以降,在讲述武王伐纣故事的系列作品中,纣王因失德而失天下的暴君形象是一以贯之的,但又同中有异:《武王伐纣平话》中的纣王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列国志传》中的纣王形象呈现出向正史回归的倾向;《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形象则是"善端"与"虐政"的化合体,深受宋明理学尚德斥法、崇王黜霸及"君心"决定论等思想的影响,纣王形象发展至此基本定型。在此后的其他宫廷或民间说唱演绎作品中,对纣王形象的塑造基本沿袭了《封神演义》的写法。  相似文献   

20.
评《驼峰上的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读者也是通过形象得到启发和教育,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文学形象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学形象又主要不外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与之有关的生活场景形象。因此说如果没有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不能正确表现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那么这部作品是很难有什么典型意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形象实际上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驼峰上的爱》(以下简称《驼峰》)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那么,《驼峰》究竟有没有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蒙古族牧民形象,给人以精神的感染和陶冶;又有没有正确刻画祖国北部边疆的草原,紧扣时代的脉搏,深刻反映草原的时代精神和风貌呢?本文想提出一些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